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人民日报今天刊发"安徽日报评论员"署名文章
来源: 2019-06-13 08:55:19 责编: 武静

《人民日报》(2019年06月13日09版)


共聚创新力,培育新动能

——长三角如何迈向高质量一体化④

安徽日报评论员 曹显钰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长三角三省一市何以能保持不竭的动力和势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依靠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每逢周六傍晚,在上海的汽车站、火车站和轮船码头,常能看到身着蓝卡其布衣服、拎着人造革包的“星期日工程师”,他们利用休息日奔赴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县市,给大批乡镇企业带去技术和理念,更带去了技术红利。几十年来,这段佳话在长三角地区以各种方式被不断提及,人们感慨的不仅是一支“科技轻骑兵”的历史意义,更在反复确认这样一个事实:要提升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必须加强创新合作。

前不久发布的《2019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报告显示,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发展势头良好。主要表现在:资源要素加速集聚,科研合作不断深化,技术溢出呈现多点爆发,产业发展生态逐步优化,协同创新环境日趋完善。但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长三角协同创新与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还存在差距,创新资源分散、要素集聚度低、协同创新不足等问题,仍需在实践中加以破解。

从长远看,要保证长三角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增强区域基础研究实力。基础研究是创新之源,是科技实力的真正体现。近几年,长三角在基础科研上下了大力气,并进一步整合了实力。2016年发射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就是典型的跨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产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研制量子纠缠源、量子实验控制与处理机两个有效载荷,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和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牵头研制了量子密钥通信机和量子纠缠发射机两个有效载荷等。下一步,长三角还需要在共建共享国家实验室、合力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融合发展上不断夯实根基,联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共同打造强劲活跃科技创新策源地,共同构筑强劲活跃增长极,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要确保创新要素流动起来,需要保障人才“通用”,离不开政策“通兑”。三省一市只有共建共治共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政策与机制,并广泛链接全球创新伙伴,才能吸引、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让第一资源在长三角区域“无障碍”竞展身手。同时,不仅要实现人才“通用”,还应实现人才“通培”。在第一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重要成果发布仪式上,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发起签约成立“长三角研究型大学联盟”,迈出了人才“通培”步伐。共建一流学科联合体,共享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创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共引高层次创新人才,共织国际高校合作网络,必将进一步助推创新要素集聚,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人才泵”。

共聚创新力,同下“一盘棋”。强化创新驱动,最紧迫的不仅仅是各自补短板,更是拉长各自“长板”,贡献各家“长板”。深化分工合作,各扬所长、优势互补,把各自优势变成共同优势,让更多的创新活水充分涌流,让更多创新成果充分涌现。(原载《人民日报》2019年6月13日9版)

    相关新闻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切实扛起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政治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