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力推动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
迈向一流国家科学中心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9-17 08:13:52 责编: 武静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今年以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始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已连续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上刊发论文10篇;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启动建设能源研究院,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为安徽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作为全国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立两年来在项目建设、科研攻关、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一系列重大成果,正朝着世界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迈进。

原始创新成果“井喷”

9月5日,世界顶级期刊《自然》刊发一项重要原始创新成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南极天文学团队及其合作者在世界上首次明确看到宇宙中最明亮天体——类星体中供应吸积盘的内流,揭开了类星体持续发光背后能量补充的秘密,填补了类星体结构解析的一块空白,为理解类星体、超大质量黑洞归趋等问题提供全新的起点。这是中科大今年以来在《自然》《科学》《细胞》三大顶级期刊上刊发的第10篇高质量论文。

在整个创新链条中,原始创新是源头,承担着喷涌“源头活水”的使命。首次在实验上观测到超低温度下基态分子与原子之间的散射共振,攻克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关键难题,首次实现动物裸眼红外光感知和红外图像视觉能力,开创性地将超导量子比特应用到量子行走的研究中,合肥科学岛缓冲拉杆助力“嫦娥四号”登月……今年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四大科研领域,开展多学科交叉和变革性技术研究,形成一批世界瞩目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2017年1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标志着我省在全国创新大格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着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在信息领域,中科大主导研制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正式开通。在能源领域,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屡创世界纪录,先后实现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及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1亿摄氏度。在健康领域,合肥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以激酶为靶点的全细胞筛选库。在环境领域,大气环境监测三台载荷搭载“高分五号”卫星成功实现在轨运行,首次获取全球二氧化氮、臭氧柱浓度分布图,提升了我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话语权。

重大项目“奔跑”前进

8月24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能源研究院启动建设,标志着一个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航母级”研究平台扬帆起航。该研究院将以重大科技任务攻关和国家大型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重点部署清洁煤炭利用、磁约束聚变、可再生能源以及智能电力电网四个研究方向,带动我省能源领域科研力量优化布局和自主创新能力跃升,最终建成具有“一流的研究设施、一流的核心技术、一流的研究团队、一流的科研成果”的国家级能源实验室。

创建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是我省科技创新“一号工程”。作为国家实验室前期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探索机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于2017年7月正式揭牌,目前已孕育出“墨子号”“京沪干线”等多项重大科技成果。6月30日,中科院量子创新院1号科研楼主体结构全面封顶,标志着科技创新“一号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该项目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工程之一,建成后将推动量子信息前沿核心关键技术的解决,打造国际一流的量子技术研发与转化基地。

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正式获批、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项目落户合肥、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进展顺利……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重大项目“跑步”前进,积极谋划推进能源国家实验室和人工智能国家实验室建设;合肥同步辐射光源实现恒流运行,性能达到国际三代光源先进水平;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再创新高,磁场强度达42.9T。在中科院组织的“十四五”大科学装置项目申报答辩中,合肥先进光源和大气环境立体探测实验研究设施预研分别排名所有领域第一和资源环境领域第一。同时,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作为我国类脑智能领域迄今唯一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已投入运行,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合肥中心地面信息港初步上线试运行,合肥离子医学中心引进质子治疗系统的核心部件完成吊装。

新兴产业动力澎湃

9月11日,合肥高新区本源量子计算两周年庆暨产业联盟签约座谈会在合肥举行。两年来,本源量子自主研发出一代半导体二比特量子处理器玄微、一代超导六比特量子处理器夸父、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本源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本源量子化学应用ChemiQ等在内的多种类量子计算软件、硬件产品,技术指标国内领先。“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需要软硬件领域协同开展,而本源在量子芯片、量子测控、量子软件、量子云、量子教育等方面做到了非常好的布局。”中科大教授郭光灿院士说。

本源量子、国仪量子、国盾量子……在合肥市高新区云飞路上,密集布局一批量子领域骨干企业,这条道路也成为名副其实的“量子大道”。本源量子技术源于中科大郭光灿院士团队,其推出的本源量子测控一体机,是国内首款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量子控制系统;国仪量子技术源于中科大杜江峰院士团队,其发布的国内首台脉冲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在多项核心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盾量子技术源于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目前我国已建成实用化光纤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总长(光缆皮长)7000余公里,其中超过6000公里使用了国盾量子的产品。在量子产业领域,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正打造国家级量子产业中心,目前已培育量子科技企业5家,关联企业20余家,从事量子领域科研人员600余人,量子产业全部相关专利占全国12.1%,位居全国第二。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创新“领先一路”。两年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力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经济发展“动力源”。其中,以类脑智能、智能语音、智能机器人为主要方向,合肥加速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同时加快国产质子治疗设备研发集成,并推进产业化。2018年,“中国声谷”实现产值650亿元,今年有望突破千亿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梳理出173项重大原创性可产业化成果,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等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省发改委负责人表示。

    相关新闻
张昌尔会见省政协港澳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