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70年安徽礼赞】改革增动力,开放强活力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09-27 07:50:20 责编: 徐文娟

2018年市场主体 达到445万户

今年上半年 又同比新增23.1%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方面

目前全省已实施改革的村(居)达11731个

占总村数的73%

量化集体资产238.2亿元

共有647个村实现分红

累计分红1.64亿元

村均分红25.3万元

开展综合医改10年来

公立医疗卫生机构药占比由45.5%下降为34.34%

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比由38.6%下降为29.4%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时强调,全面深化改革,首先要刀刃向内、敢于自我革命,重点要破字当头、迎难而上,根本要激发动力、让人民群众不断有获得感,这为安徽在新时代扎实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遵循。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安徽大力弘扬小岗村大包干精神,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不断闯出内陆省份持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路子,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的巨大跨越。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积极争当击楫中流的改革先锋,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破藩篱、减烦苛,市场主体生机蓬勃

中际旭创是创业板上市公司。今年1月,该公司在铜陵市投资设立的铜陵旭创科技公司一期项目建成投产。“政府相关部门提供从融资支持到企业用工的全流程服务,让我们可以专心从事项目建设运营,抓住了5G商用化的重大市场机遇。”该公司总经理刘圣说,公司主营产品为高速光通讯模块,一期年产20万只光模块项目投产以来,迅速打开国内外市场,目前正加快筹备推进二期项目,全部建成后,年销售收入将超过10亿元。

8月26日,港口机械在铜陵港长江金园码头卸载从南美洲智利进口的铜精砂。     本报通讯员 过仕宁 摄




以优化营商环境为基础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持续为铜陵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力。“今年以来,全市陆续推出创优营商环境新举措108项,着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营商环境。”铜陵市政府负责同志介绍,该市在多项营商环境指标上已经接轨国内外先进标准:企业注册登记1个工作日办结,不动产登记服务2个工作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40个工作日许可办结,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已经实现实现全覆盖。

营商环境的优化,迅速催生出市场主体的蓬勃生机。今年1~8月,铜陵市新增市场主体11995户,同比增长35%,高于全省增幅,居全省各市前列。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改革,以权力的“减法”“除法”,换取市场主体活力的“加法”“乘法”。

坚决破除束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权责清单、涉企收费清单等“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证照分离”改革全面推开,政务服务只需一张网、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取得突出成效。2018年,“减证便民”省市县三级申请材料分别精简51.9%、57.7%和56.2%,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省级网上可办事项达96.14%、市县达99.93%。

大力破除“玻璃门”“旋转门”“弹簧门”,实施民营经济上台阶行动计划,大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设立10亿元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以上民营企业纾困救助基金、总规模200亿元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2018年,全省市场主体数量首次突破400万户。

今年以来,我省持续推进破藩篱、减烦苛,深入开展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对标世界银行和我国的营商环境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企业开办、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水电气获得等20个重点领域的改革目标和办理时限,坚决破除困扰市场主体的堵点痛点,更大力度激发市场活力。今年上半年,全省新登记民营企业16.1万户、个体工商户22.9万户,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8.8%、22.2%。

5月11日,当涂经济开发区的徽柴集团生产车间正在生产出口印尼柴油机。     本报记者 李博 摄


建平台、畅通道,开放高地加快打造

“世界制造业大会为我们引进先进技术,加强与国内外企业的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在刚刚闭幕的世界制造业大会上,安徽爱意果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立野收获颇丰,签下3个合作项目。张立野感触地说,自己连续两次参加世界制造业大会,广大中小微企业尤其需要通过这个开放合作的大平台来引进技术、拓展销路、吸引人才,加快成长壮大步伐。

开放是繁荣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坚持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合作水平,外向型经济规模和水平持续跃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以扩大开放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积极复制自贸区经验,全面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外向型经济提质增效,高水平“引进来”“大力度”走出去同步深化。通过着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等大项目,催生“引进一个,带来一串,辐射一片”的带动效应:截至今年7月底,已累计有87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安徽投资设立了163家企业。改革开放以来,全省累计利用外资1200多亿美元、累计批准设立外资企业超过1万家。今年1至7月,全省新设外资企业197家。

对外贸易量质齐升,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2018年“皖货出海”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出口总额突破600亿美元,汽车、笔记本电脑、光伏组件等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主角”。前8个月,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087.1亿元人民币,已超过2014年全年外贸总值,较去年同期增长15.3%,增幅快于全国11.7个百分点,排名保持全国第7位,总值保持中部第一。

开放大通道大平台建设提速。“合新欧”国际货运班列运行密度和辐射面,皖江集装箱定期班轮直通上海港,出海新通道持续畅通,重点机场国际航运能力持续提升,合肥新桥机场成为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重要货运枢纽。综合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重大开放平台扩容升级,成为外向型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要集聚区域,累计84家境外世界500强公司在我省投资设立159家企业。

安徽是“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枢纽。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安徽企业积极响应、深度参与,加快在沿线地区进行产业投资和市场布局,形成了以产业联盟企业为主力,大型国有企业为龙头、相关企业参与的“抱团出海”基本态势。今年上半年,皖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加速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在越南、老挝、马来西亚、科威特等国完成营业额11.3亿美元,占全省总量65.3%,同比增长54.8%;在新加坡、匈牙利、缅甸等国家完成实际投资1.6亿美元,同比增长1.3倍。

强基础、建机制,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心脏支架、人工关节、眼科人工晶体等常用常见的高值医用耗材,价格虚高问题一直受到社会关注。今年7月,安徽以公立医疗机构采购联合体为主体,联合对骨科植入(脊柱)类、眼科(人工晶体)类产品带量采购,采购量为2018年度两类耗材采购量的70%、90%。带量采购直接促成了其价格大幅下降,部分组件价格最大降幅达95%。

“这次试点带量采购效果很明显。”国家医保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说。通过理顺高值医用耗材价格体系,一年减少近4亿元花费,这将大大降低全省患者的负担。

多推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改革,多推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改革开放以来,安徽始终把保障改善民生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安徽在医疗、教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领域持续落实重大改革举措,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着力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

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上,我省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县域医共体在所有县和农业区实现全覆盖,基层医改“天长模式”向全国推广,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效果评价连续居全国前列。以办好公平优质教育为目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全程发力,持续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加快消除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

就业是民生之本,坚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岗位和机会持续增加。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38.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0.5%。在保障“老有所养”上,着力完善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建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快养老护理体系建设,持续提升“县(县级市、市辖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短板”是一道全国性难题。安徽坚持用改革办法破解难题,创设了编制资源省级统筹、动态调整、周转使用的“编制周转池”制度,引导医疗、教育等医域专业技术人才下沉基层,从而带动更专业化的公共服务延伸到基层,闯出“强基层,建机制”的新路子。这项改革实施以来,全省盘活存量编制9万名,其中6万个编制进到医院,2万个编制进到村小和教学点。

让人民群众在改革中建功立业、多得实惠,7000万江淮儿女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进程中持续收获着沉甸甸的幸福感。(本报记者 胡旭)

题图:8月23日,合肥北站物流基地,常态化开行的中欧班列正在装载智能家电、机械等货物,“钢铁驼队”整装待发。( 本报记者 吴文兵 摄)

    相关新闻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长三角总部暨上海总站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