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点赞2019 奔向2020】
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26 08:56:38 责编: 徐文娟

今年我省粮食总产达4054万吨,比上一年增产47万吨,总产居全国第4位。

截至目前

全省15063个村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占总村数的93.7%;8497个村完成“三变”改革,超过全省总村数的一半。预计参与改革的村平均收益增加5万元以上,参与改革的农户户均增收1000多元。

截至11月底

各地农村改厕已竣工89万户,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8.2%。全省已建和在建乡镇政府驻地生活污水处理设施1119个、美丽乡村中心村各类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997个;创建“美丽庭院”7.31万户。

前三季度

全省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25元,增长10.1%,超年度目标1.1个百分点;增幅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居全国第4位。



农村稳方能天下安,农业兴方能基础牢,农民富方能国家盛。前不久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坚决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切实发挥好“三农”压舱石作用。

产业园建到村子里、抽水马桶替换旧旱厕、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作为农业大省,我省一直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不动摇,落实中央惠农强农政策,深化各项关键领域改革,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进中向好。但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必须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

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也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短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要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下大力气抓好粮食生产,稳住粮食播种面积,稳定粮食产量。同时,也要抓好交通运输、农田水利、农村饮水、乡村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让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振兴。此外,还要扎实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平等交换,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也要建立健全集体资产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让乡村振兴的“脉动”更有力,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发挥好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加强农村基层治理,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积极调处化解乡村矛盾纠纷,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要坚持从农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把当务之急的事一件一件解决好。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乡村振兴,蕴藏在每个乡村和每位乡亲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中。大家一起凝聚共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一步一个脚印,撸起袖子加油干,乡村振兴的“脉动”就会更有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就会成为每个乡村的生动图景。(何 珂)

12月25日,黄山市歙县徽城镇渔梁社区居民在渔梁坝上舞动红绸带跳起《新年好》。渔梁百姓曾经收入以农业为主,如今乡村振兴旅游收入成为主要来源。 吴建平 摄

美丽乡村“画中来”

■ 本报记者 许根宏

冬日的周末,巢湖汪桥集中心村风景如画。航拍的照片显示,汪桥宛如一只张开翅膀的美丽蝴蝶,层林尽染,色彩斑斓。漫步村中,道路整洁,垃圾分类,管网有序。“这里一年四季,处处是景。”驻足村中心水塘,环视水中的倒影,游人如此感慨。

“人工湿地”“进水管网”“污水收集池”“MBBR生化池”“二沉池”……来到村里一处空地,记者发现许多被醒目标注的生态环境治理设施。“以前村里到处是垃圾,道路是泥巴路,一到下雨天,就溅得一身泥。”汪桥集村理事会负责人介绍,现在村民的基本生活设施已经与城里差不多了,村里已闻不到异味。在村民李光辉家,只见宽敞的后院收拾得整洁干净,片石砌筑的围墙古朴自然,房前屋后的“微田园”展示着农家丰收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里,人的心情都不一样。”李光辉说,经过卫生改厕和污水管网建设,家家彻底告别了脏乱差。

据介绍,自2016年5月启动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汪桥集中心村依托独特自然禀赋和资源条件,按照“空间优化形态美、功能配套村容美、兴业民富生活美、生态优良环境美、乡风文明和谐美”的总体要求,多管齐下,推进环境整治、垃圾治理、卫生改厕、雨污分流、道路建设、村庄美化绿化亮化和完善公共设施等各项工作,该村先后被评为省、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合肥市财政局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合肥市本级财政共安排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资金9.5亿元,较2018年增长122%。


产业园喜结“致富瓜”

■ 本报记者 丁贤飞 本报通讯员 邹杰

虽是寒冬,地处濉溪县南坪镇浍北村的南坪镇扶贫产业园里却是暖意融融。置身其中,翠绿的黄瓜、鲜嫩的豆角挂满枝头,缕缕清香沁人心脾。

产业园内宽敞的道路上,村民们正在将刚刚采摘下来的鲜嫩黄瓜小心翼翼地放到菜筐中,再搬运到货车上。

“今年冬季阳光充足,黄瓜上市比往年早,这是今年第一批上市销售的大棚黄瓜,仅第一天就销售1万余元。春节前是销售旺季,大家都盼陆续上市的黄瓜、豆角、莴苣等卖上好价。”浍北村保成果蔬合作社社员惠要好说。

几年前,惠要好因车祸致残,后成为贫困户。南坪镇扶贫创业园创办后,贫困户享有建棚、租棚、技术等多项优惠政策。惠要好申请加入村保成果蔬专业合作社,发展节能温室大棚。2018年,惠要好的大棚喜获丰收。这两年他不但脱了贫,还很快还清了贷款,手里还有了些余钱,家里生活明显改善。

贫困户张丽对能在家门口打工十分满意。她说,自己从黄瓜育苗就在扶贫产业园合作社经营的大棚里打工,一天60元,已干了两个多月。相信自己有了一份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会有所改善。

浍北村党总支书记朱国成介绍,扶贫产业园占地300亩,共建节能温室58栋,总投资400多万元。按照“园区+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要求,扶贫产业园致力于发展特色种植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扶贫产业园附近有一家规模养殖场。产业园利用养殖场的沼渣、沼液等有机肥料,每年可生产400吨绿色蔬菜。

“俺村15户贫困户,既可以在这里经营种植,也可以自家投资种植;既可免费租赁经营,也可以打工务农。他们的日子正一天天好起来。”朱国成高兴地说。


小戏连台“闹乡村”

■ 本报记者 张大鹏 本报通讯员 潘伟

12月16日下午,舒城县河棚镇新开村文化广场上,曲调悠扬,四面八方赶来的群众正在观看庐剧《情系唐古拉》。台上演员“唱念做打”一板一眼,台下掌声不断,欢笑声、喝彩声将演出现场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这是我们今年新创作的庐剧小戏,演绎的是我县乡村80后军人军嫂两地相守、守家爱国的感人故事。这台戏,我们结合送戏进万村,送戏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演出了300多场次,观众近14万人次。”舒城名人大世界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朱守美说。

“演员演的是我们身边的事,接地气。对我们农民来说,这样的戏既感人又有教育意义。现在冬闲时节,我们山区老百姓白天有戏看,晚上有舞跳、有书读,日子跟城里人一样精彩。”正在观看演出的村民刘道美说。

乡村广场舞、农家小剧场、校园露天电影、乡村文化站多媒体阅读、乡村文艺调演等等,一系列文化活动让舒城农村的冬天热热闹闹。“我们全县建有35个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和9个县级农民文化乐园;21个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和电子阅览室;412个农家书屋和数字农家书屋分布各行政村,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舒城县文旅体局局长万红兵说。

据万红兵介绍,近年来,舒城还大力开展以“六送”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扶贫系列活动,通过政府花钱购买服务的方式,创新开展送电影进校园、进敬老院、进广场、进社区、进军营、进景区等“六进”活动。通过招投标采购方式,开展“送戏进万村”演出活动,每年为每个村送一场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精彩的文艺演出。


    相关新闻
97种国家医保药元旦起落地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