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地道的安徽农产品进入“绿色通道”,登上沪苏浙市民的餐桌,一场“舌尖上的融合”全面上演——
“安徽味道”飘香长三角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19-12-26 08:57:26 责编: 徐文娟

长丰的草莓、砀山的鸭梨、和县的蔬菜、望江的黑猪肉、六安的茶叶……它们,或甘甜可口,或沁人心脾,或肉质鲜嫩,是最地道的安徽农产品的味道。

这股“安徽味道”正香飘千里,席卷长三角。

12月20日,第二十届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上海)在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开幕,5000多种原汁原味的安徽农产品亮相上海滩,前来采购的上海市民络绎不绝。

如今,安徽优质绿色农产品正深入上海千万居民的生活中、菜篮子里、餐桌上。随着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的建立,以及一系列协议的签署,沪苏浙皖正上演一场“舌尖上的大融合”,农业区域合作的步伐大步向前。

展会火热 “安徽品牌”沪上受热捧

12月20日上午8∶30,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漕宝路的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格外热闹。这里将举行为期3天的农交会,展览的全都是来自农业大省安徽的特色农产品。

寒风,挡不住上海市民的热情。拉着手推车的、拎着购物袋的、结伴而行的……展会刚开幕,市民们就拿着各种“购物利器”,兴冲冲地前来采购,一楼部分展区甚至连过道都挤满了人。

“便宜些哈,多买侬一点!”“嗯,吃了一口,老来赛(好棒、很不错)哦!”……现场,各种询问、解答、讨价还价不绝于耳,吴侬软语混着安徽方言,南腔北调交织在一起,颇有“长三角大集市”的既视感。

1楼、2楼均是16个地市的农产品展馆,可以说是馆馆有特色。无论是我们安徽人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品,还是近年来最新种养的全新产品,听过的、没听过的,总是让上海顾客倍感新鲜。

不少展柜安排了试吃,市民热情很高,边试吃边点头:“味道老好啦,买一点、买一点啦!”

在人群中,有一位安徽农产品的“铁杆粉”,她叫沈云。从1999年开始,她每年都去安徽农交会采购,从53岁到73岁,整整20年,每年购买的8份符离集烧鸡,是他们家过年团聚的“指定菜肴”。

为何这些上海人对安徽农产品如此情有独钟?沈云表述,安徽绿水青山、好山好水,安徽的农产品绿色健康又好吃,品质非常棒!

和沈云一样,不少上海人都十分认可安徽农产品,在他们心目中,这是绿色、健康、高品质的代名词。

据统计,安徽外销的三成粮食、六成畜禽产品、九成蔬菜和一半以上的茶叶,市场都在沪苏浙地区,鲜活农产品的销售额每年高达1200亿元,极大丰富了沪苏浙市民的菜篮子、米袋子,也大大促进了安徽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火热的农交会背后,既是安徽农产品品牌效应的体现,也是长三角地区地缘相邻、经济相融、人文相亲的结果。

深度融合 让皖产农产品“天天见”

馆内,是5000多种农产品的现场交易;馆外,是大量安徽农产品直销长三角,上了长三角市民的餐桌。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并非所有特色农产品都能“直达”长三角,不少农产品还停留在依靠展会的“一年一见”上。

如何让安徽特色农产品从“年年见”,变“天天见”?这需要四省市农业的深度融合和全面融入。

在展馆2楼,一种土黄色的大梨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关注,这种产自蚌埠怀远县的水果,名叫“晚秋黄梨”,直径达15厘米,像一个球一样大,含糖量高达17%,口感甘甜清爽。然而,在场的很多市民都表示在当地没见过。

“我们的梨子体量还比较小,在上海的超市还买不到,只能通过订购,所以知名度还不高。”安徽禹香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袁保珠说,“肯定希望能直销到上海,这里市场太大了。”

在宣城展区,许阿姨正在一个个的挑选菊花茶。她去年就在格瑞菊花茶展台买过一次,觉得质量不错,今年就成了“回头客”。“我们的菊花茶在合肥有很多门店,对于长三角地区主要是通过电商销售”。公司负责人陈北春说。

“你们什么时候到上海开个店?我不用每年来这跑一次啰。”许阿姨说。

“卖货不仅仅靠一个农交会”。登陆大上海,进军长三角,也是不少小型农业企业的梦想。目前,大体量的农产品“海量”供货长三角,如和县每年就为沪苏浙供应蔬菜60万吨;而小体量的农业企业、合作社由于规模能力和生产体量的限制,只能通过订单、电商的方式开展业务。

空间的距离、区域的差别,是融合的一大障碍。在农业产品认定等方面,沪苏浙皖都有自身的一套体系,“你的”、“我的”区分得比较清楚。同时,缺乏统一调度、信息不对称等都制约了一体化发展。

区域协调的深度融合和市场主体的全面融入,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一市三省农业合作的重要议程。

成立联盟 农业合作如“自家人办事”

就在前几天,长三角农业一体化的“大动作”频出。

12月19日,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正式揭牌,这个由沪苏浙皖农业农村部门发起成立的组织,由农业农村部门、涉农科研院所和协会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组成。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认为,联盟的三大定位是信息技术交流平台、食品商品交流展示的窗口、中国乃至世界农产品标准制定的“风向标”。他说,作为首任轮值理事长单位,下一步,安徽将发挥所长,深化区域合作,在联盟中彰显安徽特色,展现安徽作为。

也就是说,这个新组织将成为农业融合的“桥梁纽带”、技术研发的“智囊团”、展览展示的“大市场”、农业企业的“娘家人”。

次日,安徽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协会、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安徽省旅行社协会三家举行了合作签约。据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华介绍,协议签订后,将促进安徽与上海休闲农业与旅游的产品对接、服务对接、市场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享,让广大上海游客可来安徽享受更高品质的旅游体验。

区域合作,打破了地理距离的界限、体制机制的藩篱和行政区划的阻隔,让一市三省的农业交往更加密切,产业合作如同“自家人办事”一样方便。

在市场主体方面,一批批安徽农业企业“整装待发”,全面融入长三角。

“皖垦大厨房、服务长三角”、“面面俱到、皖垦味道”……这些广告语遍布上海光大国际会展中心三楼。

据安徽农垦集团战略发展部副部长陈劲松介绍,作为有着众多生产基地的大型农业企业,该集团致力于打造“皖垦”品牌,将立足“大厨房、大菜园、大粮仓”的定位,重点布局长三角市场,深化与有关企业的合作,打响农垦品牌。

对拓展长三角市场同样信心满满的,还有安徽金河湾生态农业公司的“85后”副总经理刘亮,他们的“草青山土猪”在上海已有8家专卖店、5家加盟店。随着猪肉价格的大涨,企业效益今年预计增长一倍。绿色健康的高端猪肉品牌更加畅销,得到上海顾客的认可。

“下一步,我们要在长三角开设400家门店,让更多人吃到我们安徽香喷喷的土猪肉!”刘亮满怀信心地说。

“长三角地区已到了消费升级阶段,这给农产品管理、生产、加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给区域合作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张治礼表示,希望长三角一市三省各扬其长,引导农业要素自由流动、促进融合共享,高质量打造让人民群众放心满意的农产品。( 本报记者 王弘毅

    相关新闻
让“退役”动力电池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