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众志成城 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向险而行的普通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2-21 09:28:12 责编: 徐文娟

在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中,一些普通人没有“宅”在家中,他们向险而行,尽己所能,为抗击疫情、守护家园在不同岗位作出自己的贡献。他们也会害怕,他们也有牵挂,但在关键时刻,他们勇敢地担当,顽强地坚守。他们与一线的“抗疫”战士一样,值得我们铭记。

六位皖北汉子援建“火雷”神山

■ 本报记者 武长鹏 本报通讯员 葛新爱

“啥?去武汉建设火神山医院,不给钱我都去,啥时候走?”2月2日中午,听说要去武汉建设医院,蒙城县许疃镇邵于村村民张明接到同村人张文华的电话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立即决定同行。当天上午11点接到公司信息,下午4点张明、张文华等六个皖北汉子就紧急赶往武汉。

2月2日,正值疫情暴发期,武汉形势危急。“武汉成千上万奋战在救助一线的医护人员,天天与病人接触都不怕,我们在建设工地上有啥好怕的?”2月19日,张文华如此回忆当时作出决定时的心情。家人也给了张文华大力支持。“老爸,你去武汉援建火神山医院,是最美的‘逆行’建设者,我支持你!”女儿暖心的话语,更坚定了张文华的信心。

“我们2月3日凌晨两点到达武汉,早上6点就开始干活了。工程建设速度大大超乎想象,进展太快了!”在施工现场,张文华一行负责医院水电后期检修、调试工作。十天的援建中,他们每天最少工作12小时,有几天工作接近24小时。“工地上,大家都在争分夺秒拼命干,吃饭就像往嗓子里倒,只想着快点把医院建好,尽早收治病人,根本感觉不到累和怕。”

2月8日下午,张文华一行转战雷神山医院工地,直到2月13日施工结束。参与两座医院建设,张文华深深地被当时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震撼。“场面太壮观了!没有亲临现场,根本无法感受什么叫中国速度。”电话中,张文华激动地说。

2月14日,援建任务结束后,张文华一行冒雨返回家乡。车刚进入安徽,他们就从村总支书记李万军的电话中得知,老家的村干部、党员都坚守在防疫一线,当即决定让李万军代为购买物品,慰问全村14个村民组卡点的同志。

“他们不仅勇敢地去武汉支援建设,还自掏腰包购买物品捐赠给一线抗疫人员,令人感动。”说起六位村民的义举,李万军打心眼里佩服。

返乡博士 志愿护村战疫情

■ 本报记者 贾克帅 本报通讯员 王沅霞 吴黎明

1月24日,苏州信达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的生物学博士姜友明,回到家乡当涂县太白镇太白新村。“大幅的宣传标语盖过了春联,流动小喇叭和宣传车不间断地在村里跑。”姜友明说,村头的宣传栏上实时更新着各种防控通告和措施,他当时就觉得,这次疫情不容忽视。

弟弟姜友翔是村干部,疫情发生后就没怎么回过家。看到弟弟的忙碌和媒体报道,姜友明意识到疫情的严重。从弟弟口中得知村委会同志要负责整个太白村辖区内的5个执勤点和1个流动巡逻组,人手非常紧缺,急需懂卫生防护的人,姜友明就主动报名参加了村里疫情防控的志愿者队伍。

姜友明与弟弟姜友翔分在一组,弟弟对村里情况非常熟悉,担任“引导员”;他有卫生健康和防控知识,担当疫情防控知识的“讲解员”。亲兄弟,就这样一起“上阵”了。

每天一大早,兄弟俩就拿着流动小喇叭和疫情防控宣传单,挨家挨户向村民宣传防疫知识和卫生健康习惯。姜友明负责每天上门为居家观察人员测量体温,通过电话和微信与他们保持联络。村庄实行封闭式管理后,兄弟俩又承担起对出入车辆和人员的检查和登记工作。

村里有位老人对防控工作不理解、不配合,既不接电话也不开门,姜友明和弟弟吃了多次闭门羹,才见到老人。此后,姜友明每天两次上门测体温,并借机普及相关知识,老人家才慢慢开始理解了。“姜友明是生物学博士,他的话乡亲们信。几天下来,大家的防护意识明显增强。”村支书陈益秋说。村里还安排了一户名叫毕克强的居家观察者与姜友明建立一对一联系。该村民是年前从武汉回来的务工人员,需要居家观察14天。在姜友明的安抚下,毕克强每天都及时通报自己和家人的健康状况,并在2月2号解除隔离。“有博士给我一对一服务,心里定多了。”毕克强说。

如今已经返岗的姜友明,又加入到同事们组织的防疫服务志愿团队,积极为公司的安全生产和同事们的健康安全保驾护航。

“网红书记”喇叭喊出“最强音”

■ 本报记者 张敬波 本报通讯员 郑世媛

“现在不是你出去转的时候,这几天还是病毒传播期。小心啊,你不是钢铁做的!”十多天来,广德市柏垫镇杨冲村的乡村大喇叭和流动宣传车所到之处,村民们都能听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陈良民用当地方言播送的3分钟防疫录音。这段声音被制作成微视频后,在本地朋友圈刷屏。

“没想到这么多人支持我,效果挺不错。”今年55岁的陈良民对自己成为“网红大喇叭”书记既有些意外,也有些欣慰。杨冲村共有16个村民组,村民近3000人,外地返乡人口多。疫情发生后,村里及时启动了乡村大喇叭和流动宣传车进行网格式、地毯式宣传,播放的内容一开始是市里统一制作的标准普通话版本。

“普通话版本字正腔圆,但听起来有些生硬,不接地气,再加上本地一直没有疑似和确诊病例,不少村民听久了,思想上也开始松懈。”看到一些村民聚集聊天、不戴口罩出门等现象,陈良民着急了,决定自己录制“方言版”,好好给大家提个醒。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开始反复打磨文字,尽量使用平易近人、风趣幽默的方言,定稿后用手机自带的软件进行录音,经过多次录制,最终推出自己最满意的一版。

2月3日起,陈良民录制的防疫宣传广播开始通过大喇叭和车载喇叭传遍全村,令群众耳目一新。“陈书记讲得太接地气了,处处都在为我们着想,句句都是掏心窝子的话。”村民李宏谊家就住在该村党群服务中心附近,每天都能通过村里的大喇叭听到这段“苦口婆心”的防疫广播。

乡音喊话效果固然不错,但陈良民深知要打赢疫情防控战役,必须冲锋在前当模范。为了“外防输入,内防扩散”,有着35年党龄的陈良民带领党员干部以村为家,群防群治,真正将严管理和软服务结合起来,筑牢疫情防控的人民防线。

村医主动请缨向险行

■ 本报记者 周连山 本报通讯员 陈友田

凤阳县总铺镇鹿塘村先后有3人从武汉返乡,9人与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十多人需要隔离观察。这些人员的体温测量、消毒消杀等工作谁来做困扰着村干部。村医徐荣仁主动请缨,并且一干就是20多天。

1月26日,得知长期在武汉打工的许港村民组村民查某锐回到家中,村民们马上担心起来。村干部立即通知其居家隔离观察。徐荣仁主动承担起每天两次上门为其测量体温的工作。“一开始,我也担心,但事情必须有人干,而且只有我干最合适。”2月18日,徐荣仁向记者讲述当时的心理状况。

每天上午、下午两次,徐荣仁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带着体温计,背起喷雾器,到查某锐家消毒消杀,为他测量体温。不久,又有两位武汉回乡村民和9位与确诊病例密切接触的村民需要隔离观察。这些被隔离观察的村民分别住在不同的村民组,最远的村民组离卫生室有5公里。徐荣仁要来来回回挨家挨户上门服务。

除了上门为被隔离村民服务,徐荣仁还要每天两次向镇卫生院报告被隔离对象相关情况,为村里其他普通病人诊治,帮助村里许多慢性病患者代购并分送药品。

“最让我放心不下的是家里刚出生两个月的二宝。”徐荣仁说,由于疫情防控期间单位任务重、人手紧,在总铺镇中心卫生院工作的爱人刘琳,在孩子刚满月就上班了。自己在村里工作,没有护目镜,防护服数量有限,万一自己染病,可能会连累孩子和家人。“虽然担心,但不能退缩。”徐荣仁坚定地说。

一晃20多天过去了,2月18日早晨,徐荣仁接到村里被隔离人员当天全部解除隔离的消息后十分高兴。他以最快速度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给每一位隔离人员。

“黄山老妈”温暖抗疫路

■ 本报记者 吴江海 潘成

2月8日,元宵节。当天傍晚,程国军与员工一道将一份份精心制作的芝麻馅汤圆打好包,分送到了高速路口等疫情防控一线。

“你们连日为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免费供餐,暖心之举为我们补充了抗疫能量,展现了爱心企业的奉献担当……”“黄山老妈”餐饮管理公司屯溪滨江路店的临街玻璃窗上,张贴着黄山市屯溪区屯光镇机关干部的联名感谢信。1月27日起,程国军和“黄山老妈”70多位员工一道,连续13天为黄山市中心城区和休宁县坚守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免费送餐,累计送餐1.5万份。

程国军是休宁县海阳镇上里村村民,2009年与当过厨师的丈母娘一道掌勺,在屯溪开张了第一家“黄山老妈”土菜馆。程国军就这样起步,成立了餐饮公司,陆续在屯溪、休宁、北京等地开办4家分店,公司员工近200人。

程国军介绍说,春节前,屯溪和休宁的3家门店提前备了40多万元的食材,留下60多位员工,准备迎接春节餐饮旺季。不料,突如其来的疫情让红红火火的生意在大年初二戛然而止。那天下午,他准备给员工放假,碰巧一位医院工作的朋友与他微信聊天时,不经意间说起连续几天在吃泡面。

“非常时期,单位食堂和餐饮店都不开张,疫情防控一线的工作人员肯定吃饭不方便。”程国军当即决定不打烊,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免费送餐。程国军的决定得到公司管理层的响应,12位管理人员主动请缨做好应急保障,提供5辆私家车跑配送。当晚,程国军在微信朋友圈宣布:“黄山老妈”屯溪、休宁3家门店为抗疫一线工作人员免费送餐。

程国军的善举也感动了其他爱心人士。正月初四起,美团外卖10多位配送员主动加入“黄山老妈”的爱心送餐队伍。

“抗疫一线工作人员不顾安危守护大家的平安,我作为一名党员也应该有力出力。这次爱心送餐的成本支出有50多万元,但这些钱花得值。”程国军说。

    相关新闻
中西医联手战“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