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萧县新庄镇沟头寺村以精神脱贫引领物质脱贫,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短短两年多时间,使一个“后进村”发生巨变——
鼓起精气神,奋力拔穷根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4-09 08:55:23 责编: 徐文娟

萧县新庄镇沟头寺村位于黄河故道边,是一个用手机导航都不好找的偏僻村庄,过去是全县出了名的“贫困村”“信访村”“后进村”,如今却成为全县五星级先锋村、宿州市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宿州市脱贫攻坚示范村,2018年和2019年连续两个年度被推荐参加全国脱贫攻坚奖创新奖评选和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评选。两年多时间,这个小村庄里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以环境整治为突破口,用精神引领物质脱贫

一条条水泥路宽阔平坦,一座座农家院干净整洁,广场上的老人和孩子们悠闲自……3月30日上午,记者来到沟头寺村,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喜人的美丽乡村画卷。

“2017年初刚到村里时,感觉‘脏乱差’是脱贫攻坚第一大障碍。”沟头寺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杨健至今仍记得,村里没有垃圾桶和垃圾堆放点,村民随手倒垃圾,有的地方已成了“垃圾山”。

“俺村是后进村,各方面都不行,干啥啥不成。”在随后与村民的交谈中,工作队员们听到了许多这种悲观论调。村民李长运承包了村里的几面沟塘,想靠养鱼增收,结果因为环境污染,撒了两年鱼苗就是不见有鱼,一气之下准备不干了。经过驻村工作队反复劝说,老李的心这才热了起来。

“要想物质脱贫,首先要做到精神脱贫。要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首先要彻底改变人居环境,提升村民的精气神。”杨健说。驻村工作队通过召开党员干部、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等多个不同层面座谈会,对如何打造天青地绿水蓝宜居的村庄,实现村民安居乐业和谐生活达成共识。杨健和队员们到各自然村开展“面对面说扶贫”活动,大力宣传农村环境整治政策,广泛倾听贫困户的呼声,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己既是参与者、策划者、更是受益者。

思想统一之后,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着手制定高标准整治方案,重点围绕“清、拆、建、改、修、购、亮、尚”开展工作,实现点面结合,整村推进,不留死角。近年来,沟头寺村拆除危房30个,硬化道路15条、13.6公里,新建公厕7个,实施改水改厕328户,新建村民游园广场1处,绿化亮化道路16.2公里。逢土必绿,见缝栽绿。通过“小菜园”“小果园”等形式有效绿化提升村庄环境。如今,沟头寺村房前屋后共栽种枣树、杏树、石榴树共计6000余棵,坑塘四周栽种垂柳500余棵,一年四季,绿树成阴,每到春天,花团锦簇。

抓产业扶贫“牛鼻子”,变“输血”为“造血”

“有了精气神,还得要有发展的方向和路子。我们的做法是,鼓励全体村民积极行动起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增强自我造血能力,靠自己的双手增收脱贫,过上小康幸福生活。”杨健说。

日前,记者在沟头寺村村口连片土地上,看到一片火热的生产场景。64岁的贫困村民陈胜利开着旋耕机,正在对土地进行旋耕。“胡萝卜收完之后种土豆,地里先要旋耕一遍。”陈胜利笑着说。

由于有一技之长,陈胜利在沟头寺村霞满天农民专业合作社拿到的工资是每天200元。陈胜利无儿无女,妻子生病以后,他无法外出务工,家庭因病致贫。自从加入了霞满天农民专业合作社,他实现了就近就业,家庭经济条件大为好转。“俺家种了1亩多桃树,每年有1000多元收益,加上俺每月领取的380元五保金和3000元的光伏补贴,俺家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3万多元。”陈胜利自豪地说。

“去年,我们农场头一回规模种植胡萝卜,获得了良好的收成,带动了周边许多群众增收。虽然受疫情影响,有一段时间出现滞销,但多亏了驻村扶贫干部的引导和支持,这些胡萝卜已全部销售完毕!”卓丰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令伟和记者拉呱。

春耕不误农时,防控不落半步。连日来,这个村在镇干部和扶贫工作队的引导下,积级组织各类农业经营主体抢抓农时,开展春播、春种、春管,保障农业生产有序进行。“目前,我村已种植大棚蔬菜300亩,果树近500亩,投资200万元的恒温冷库项目已建成。通过产业扶贫,全村105户贫困户顺利脱贫。”杨健对记者说。

抓党建促脱贫,打造不走的驻村工作队

在沟头寺村的一本账册上,记者看到,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0.76万元,2017年为9.36万元,2018年为14.6万元,2019年达到了14.8万元。“过去俺村软弱涣散,自从扶贫工作队驻村以后,村里的凝聚力明显增强,各方面的工作都有了明显改观。”村民们这样评价。

杨健和驻村工作队员们刚到沟头寺村时,就立下一个目标:在三年驻村期间,努力打造出一支“不走的驻村工作队”。他们想通过工作队的努力,有效激发村“两委”干部、党员和后备人才的生机与活力,打造有战斗力的坚强堡垒。

“卫生室为什么没有动工?陈大爷的危房改造怎么还没弄好?这家低保该不该享受……”在杨健和驻村工作队员的帮扶台账上,记者看到密密麻麻的记录。他们每周每人走访15户,询问收入、生产、生活情况,切实掌握贫困户的真实信息,了解民情民意和需求,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并记录在帮扶台账里。他们用一本帮扶工作台账架起帮扶连心桥,切实提高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和群众满意度。“工作队的干部们是我们沟头寺村最受欢迎的人,村里人有啥困难,都是直接找他们,很快就能给解决。”86岁的贫困户王书云说。

针对村里基础设施薄弱情况,驻村工作队积极协调引进各类资金1000多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200多盏,建设了为民服务大厅、图书室、老年活动室、会议室、扶贫工作室,新建村文化大舞台1座,并建设了面积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26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沟头寺村现有小学和幼儿园各1所,学校设施进一步完备、师资配备齐全,在校生达700人,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为100%。

村庄环境好了,村民心里敞亮了,民风也和美了。最近,马鞍山市一些乡镇干部踏进沟头寺村参观学习,让村民们着实振奋了一回。陈胜利自豪地对记者说:“谁能想到俺们一个落后村能吸引皖南城市来学习。以后俺们可得撸起袖子好好干了,这样才能对得起党的扶贫好政策。”(本报记者 何雪峰

    相关新闻
最新通报!安徽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