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把好山好水变成金山银水
——安徽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发展绿色农业纪实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4-24 08:47:17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视察安徽时指出,要把好山好水保护好,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近年来,安徽省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让绿色成为农业的主色调。2019年,全省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和80%,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8个百分点;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五连降”;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390个,有效使用数7262个,较上年增长近1/4,有效使用数居全国前列。

“种”与“养”:生态农业畅通农业循环

眼下正值春管的关键时期。在蚌埠市五河县赵庄村,种粮大户高广伟正在给承包的2000亩小麦施用沼肥。“这些沼肥都是现代牧业直接通到地头的,价格便宜,肥力也足。”高广伟说。

蚌埠市五河县引入现代牧业有限公司发展液态奶产业,占地3500亩、存栏4万头奶牛、日产600吨液态奶。养奶牛产出的粪污怎么办?“种养加零距离一体化”产业模式和“奶牛养殖-沼气-种植”的生态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现代牧业先后同26家公司、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签订协议,将养殖废弃物处理后,变成沼液、沼肥提供给种植基地使用,确保了粪污“零排放”和“全消纳”,为生产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及果蔬茶等经济作物提供优质的有机肥。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的养殖废弃物处理需求,又能更好服务当地种植业发展。”现代牧业相关负责人施剑告诉记者,根据测算,施用沼肥的田块有机质提高了0.5%,小麦一二类苗占比比其他田块高近10个百分点。

安徽省是水稻种植大省,也是水产养殖大省,两者交织能够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一组数据给出了答案:2019年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317万亩,较上年增长98.1%;稻渔综合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3.1万户;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亩均减少30%以上的化肥农药使用量,亩均增收1000元左右。

“稻渔综合种养是在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是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负责人蒋军告诉记者。

“量”与“质”:市场需求倒逼农业标准化生产

“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通过联盟的纽带作用,推荐21家农业经营主体与上海绿地集团G-Super旗舰店对接,销售绿色优质的果蔬、家禽等农产品,解决了销售难问题。”芜湖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肖小发告诉记者。

肖小发所说的“联盟”,指的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是推动长三角地区现代农业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跨区域合作组织。记者从安徽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疫情防控期间,安徽省组织联盟开展对接活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调往长三角地区的蔬菜、畜禽等优质农产品100多万吨。

市场对于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倒逼农业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安徽省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有效供给。2019年,新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1390个,有效使用数7262个,较上年增长近1/4,有效使用数居全国前列。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官网上,发布了全国首张“优质专用小麦种植地图”。“这张地图涵盖了全省307个万亩以上单品种种植单元。”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局长张韪介绍,“能够直观反映出各地小麦单一品种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成果,让客户‘按图索麦’。”

据了解,安徽省今年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已达229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53.4%,正逐步实现单种单收、好麦卖好价。

“增”与“减”:全程管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安徽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举办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博览会,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化发展,到去年已连续举办3届,共签约项目274个、总金额767亿元。截至目前,2019年的100个重点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98个,完成投资106.72亿元。

秸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作连续多年写入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凸显安徽下大力气抓好“两利用”的决心。近年来,安徽省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不断增长,2019年达到90%和80%,分别比全国高5个、8个百分点。

按照“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的工作思路,安徽探索形成3种利用模式,在全省1.85万家规模养殖场户推广,基本实现畜禽粪污“一场一策”。据介绍,主要针对中小户或散户养殖的“截污建池、收运还田”模式,目前已解决全省90%散养户的粪污问题;针对规模养殖场的“一场一策、制肥还田”模式,目前已解决了全省76%规模养殖场的粪污问题;针对养殖大县的“区域收纳、集中处理”模式,目前已解决全省5%规模养殖场的粪污问题。

在做好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增”字的同时,安徽省还注重抓牢化肥、农药用量的“减”字。

梁跃是安徽辉隆集团新安农资有限公司负责人,今年他的企业成为黄山市第二轮农药集中配送主体。“时节不等人,受疫情防控影响,刚开始路不是很畅通。”梁跃说,“政府积极帮我们想办法,尽最大努力把急需的农药送到农户手中。”

2015年以来,黄山市全面推行农药集中配送工作,建立“七统一”的农药集中配送体系,从源头控制农药的供给,规范农药使用管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同时,开展废弃物包装物回收,实现无害化处理。

眼下正是新茶上市的时节,位于黄山市祁门县历口镇的祁红茶叶基地里一片忙碌。“也就是采茶的时候能见到一些工人,平时茶园的管理基本不需要多少人力。”基地负责人郭卫祥笑着告诉记者。

郭卫祥的自信来源于这个基地的“智慧茶园”平台建设。据了解,“智慧茶园”平台依靠“物联网+水肥一体化”技术,利用分布在茶园里的52个终端传感器采集数据,汇总到智能控制系统运算后,提出对策建议并直观展现在显示器上,不仅节省了大量劳动力,还减少肥料用量。

据了解,安徽省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及粮棉油生产大县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创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2019年病虫害绿色防控占总防控面积的近四成,化肥农药用量连续5年保持下降态势,实现“五连降”。

“养”与“护”:远谋近施织密农业资源保护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安徽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推动建立耕地、种质资源等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可持续机制。

“去年种了1600多亩紫云英,今年种水稻前把紫云英翻到土里,又能省不少肥料。”巢湖市烔炀镇种粮大户王世昌说。

“从这几年的试验和实践来看,1亩紫云英能够产鲜草1500-2000公斤。”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武际介绍,“连续3-5年翻压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2克/公斤,降低土壤容重5%-10%,每亩减施氮肥4-6公斤。”

地处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长江三角洲腹地,安徽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解决“23+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在涉农领域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农业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着力解决长江经济带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推进农业生产与生态协调发展。

“目前全省44个水生生物保护区、长江干流安徽段及其重要支流常年禁捕。”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渔业渔政管理局局长孙刚介绍,“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强水生生物栖息地和物种的全面保护,采取综合举措,建立健全流域绿色发展机制,保护和修复流域生态系统。”

据了解,安徽省先后建立29个国家级、8个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到8.2万公顷。2019年全省放流水生生物4.9亿尾。

同时,陆续建立包括淮南市野生大豆在内的13个原生境保护点,并在保护区内组织开展监测预警和保护工作。先后完成30种农业野生植物资源调查,了解农业农村部门管理野生植物资源的种群分布、数量和生境状况等。2019年全省累计组织近10万人次参加外来入侵生物灭毒除害行动,发放宣传图册10万册,防除面积累计35万亩次,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花生、豚草灭除率达60%。

    相关新闻
一线调研:“银税互动”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