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瞭望丨安徽新方位
来源: 《瞭望》 2020-04-26 08:53:40 责编: 徐文娟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菁 杨玉华 徐海涛 

3 月 5 日,工作人员在安徽省合肥市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 周牧摄 / 本刊

◇从中部内陆省到长三角新合伙人,从“铜墙铁壁”传统制造到“芯屏器合”全新智造,从江淮水患连发到“皖美”生态呈现,安徽在地理版图、经济版图和生态版图上都迈向新方位

◇数据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安徽7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高新技术企业以6636家的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十年前的安徽还苦于“东西不靠”的方位之困,如今已是“左右逢源”,拉开了高质量开放、新动能发展的大框架。从中部内陆省到长三角新合伙人,安徽站准新方位,全新发展积厚成势。

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说,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4月考察安徽时,从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层面,对安徽提出了新定位、新要求,这是为新时代安徽定向导航。

地理版图:长三角新合伙人

思全局,方以谋一域。以一域,融入服务全局。

立足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宏观版图,安徽看见自己的新方位。促进中部崛起有安徽,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建设有安徽,《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安徽全域纳入,让安徽从内陆省变为长三角新合伙人。

《纲要》明确,安徽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和绿色发展样板区”。

为什么是安徽?

“地理区位使然。”安徽时代战略研究院院长程必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全国唯有安徽具备双区域身份,向东深度参与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向西由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与中西部形成区域一体化。

新方位源自“皖有所长”。这个“长”,就是强劲的科技创新优势。

刘青松,哈佛大学医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前任主席,2012年回国后选择安徽创业。

“好多人不理解,因为当时的安徽貌不惊人。”吸引刘青松和他7位哈佛校友的,是安徽的科技雄心。

下好创新先手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埋下了伏笔。

1970年,资源并不富庶的合肥张开双臂迎接了南迁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安徽发展的创新驱动埋下了种子。此后,合肥成为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全国三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之一。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都进一步集聚安徽创新的强劲动能。

不到十年,刘青松团队成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打破国外垄断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工程细胞库”。

“成果超出预期,这足以回答为什么选择安徽。”刘青松说。

数据显示,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2019年,安徽7位科学家当选两院院士,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高新技术企业以6636家的总数位居全国前列。

“长三角是我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安徽‘与强共舞’,自己必须成为创新的强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长三角科技战略前沿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剑说。

“安徽经济发展水平与沪苏浙有差距,但一些新兴技术已走在前列。”程必定说。

在合肥,全超导托卡马克、稳态强磁场、同步辐射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正在承担着颠覆性技术研究和原始创新的重任。核聚变是人类已知的最强大能量,使用托卡马克装置模拟“人造小太阳”探索可控核聚变,正让人类一步步接近清洁永续能源的梦想。

创新,是安徽谋定新方位的底气,亦是安徽夯实新方位的罗盘。

2019年10月,安徽省党政代表团主动赴沪苏浙开展多主体多领域开放对接,签署了15项会谈纪要和合作协议,带动市、县、开发区、企业与沪苏浙加快合作,达成118个合作事项,总投资近1200亿元。合肥、杭州拟共建“智慧城市”和产业园区,滁州、马鞍山分别拟与南京共建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铜陵正深化与阿里云智慧工业大数据产学研合作。

围绕打造创新策源地,安徽积极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协同创新网络体系建设。安徽建成的长三角科校资源共享服务平台,整合了区城内2420家法人单位的3.1万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总价值超过360亿元。

经济版图:新兴产业聚集地

江水一碧,航迹万千。长江边的芜湖港一季度实现开门红,货物吞吐量累计完成556.07万吨,同比上升45.28%。作为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芜湖港与上港集团携手打造安徽至上海洋山港的重要喂给港。

繁忙的港口见证开放活跃的新安徽。

过去,安徽在全国经济版图上的角色是“粮煤钢”大省,输出粮食、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物资和农民工劳动力。上世纪80年代后,安徽家电业崛起并独领风骚,全国每3台冰箱、每4台洗衣机、每5台空调中就有1台是安徽造,四大家电产量占全国1/4。

今天,安徽已经发展成为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重要集聚地。

正如当年于困难中迎接中科大而有了后来科技创新的王牌军,合肥十年前接纳资金不足的京东方公司,有了今天80多家上下游企业、产值千亿元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2009年,基于对未来产业需求的研判,合肥市决定与当时缺乏资金的京东方合资上马国内首条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那一年,合肥经济总量刚过2100亿元。

“如果没有风险,也轮不到当时经济排位靠后的合肥。”合肥市发改委介绍,合肥以财政资金30亿元撬动社会投资145亿元投入6代线,投产以来已经实现产值超900亿元。双方目前又合作推出国内首条8.5代线、世界首条10.5代线,吸引80多家国内外企业前来投资。

从零起步,安徽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基地,贡献了全球20%的智能手机液晶屏、30%的平板电脑显示屏,工业机器人产量位居全国前列,笔记本电脑产量占全球1/10。以科大讯飞为代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渗透经济各领域,智慧家居系列成就了安徽世界级家电产业集群。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会址落户安徽,成为安徽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国际化品牌。

去年以来,安徽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业工程、产业专项建设,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4个重大新兴产业基地,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制造(含工业机器人)、智能家电、新材料、节能环保、生命健康、绿色食品、文化旅游等产业。

2019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2015年的22%提升到35%;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和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列入首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计算机、液晶屏、锂电池、集成电路、智能手环为代表的新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近年年均增长20%以上。

面对疫情带来的新挑战,得益于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变,安徽新兴产业表现出较强的“抗压性”“反弹力”。

124561台!3月27日,联宝(合肥)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单日产量再次刷新纪录。这一联想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研发基地,自春节以来已接到全球126个国家300万台电脑和服务器的订单。疫情期间,科大讯飞公司针对智能和云端经济的新需求,开发多个应用场景和产品。

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促“六稳”,安徽连续出台《5G发展规划纲要》《支持5G发展若干政策》等,布局新基建,强壮新兴产业。

在长鑫存储技术有限公司,来自全球各地的设备正在紧锣密鼓地安装调试中。这是我国第一家自主研发并投入量产的内存芯片设计制造一体化企业。“公司产品已通过部分头部企业的产线验证,今年计划月产4万片12寸晶圆。”长鑫存储执行副总裁刘红雨说。

总投资超192亿元的以色列高塔芯片工厂项目、超145亿元的蔚来汽车中国总部项目、超50亿元的协鑫集成再生晶圆制造项目……2月下旬,疫情下合肥第一场“云签约”让一批新项目落户。高塔是全球排名第一的芯片模拟代工厂。高塔项目的落户,使安徽备齐数字、存储、模拟三大类芯片的制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进一步壮大。

疫情以来,安徽已集中开工四批贯彻“六稳”重大项目,总投资达4102亿元,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12个行业领域。

有着新兴产业集聚优势的安徽,正加快壮大数字新动能,提升新兴产业质量,勇闯高质量发展新路。

生态版图:皖美实践者

春天的新安江,江水清冽,两岸峰峦起伏山花烂漫,白墙黛瓦的徽州民居隐现山林,宛如一幅绵延千里的山水画卷。发源于皖南群山间的新安江,蜿蜒而下,在浙江省汇集成为千岛湖、富春江、钱塘江,奔向东海。

“为保护一江清水,两岸群众转变生产方式,从养殖业逐步向种植业和旅游业转变。”黄山市徽州区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局长蒋红艳说。

2012年起,新安江流域启动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如今,新安江水质常年优于地表水Ⅱ类、接近Ⅰ类,每年注入千岛湖优质水量70亿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已在全国推广,涵盖淮河、长江干流及重要支流、湖泊。

近年来,安徽实施创新型生态强省战略,着力打造生态版图上的绿色发展安徽样板,培育“皖美”生态,筑牢长三角生态安全屏障。

2017年起,芜湖大力整治“十里江湾”,拆除200多个非法码头、采砂点,清理长江干流岸线近30公里,通过生态修复形成一个展现长江文化的生态长廊。

通过推进沿江1公里、5公里、15公里岸线分级管控,2019年长江流域安徽段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5%,同比上升8.3个百分点,为近年最好。

2019年10月,首个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在安徽挂牌。安徽设立五级林长52122名,“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专人专管。

安徽海螺集团作为全球水泥行业领军企业,近年累计投资近7亿元,在33条生产线实施湿式脱硫,29条生产线实施复合脱硫,二氧化硫排放折算浓度远低于国家标准,企业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经济成为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3月底,合肥市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启动建设“中国环境谷”,首批18个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102亿元。“我们将汇聚大气、水、湖泊、农田土壤等5个国家级环保研发平台,面向全球招募中小型环保科技类企业,培育打造环保全产业链。”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建国说。

“皖美”生态实践者的角色,在江淮大地越来越清晰。

    相关新闻
瞭望丨长三角新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