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瞭望丨发力智造强省
来源: 《瞭望》 2020-04-26 08:58:08 责编: 徐文娟

    “中国声谷”位于安徽合肥,是我国首家定位于语音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2019年12月9日摄)。周牧摄

    去年,安徽省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超18%,尤其电子信息产业最亮眼,2017年增长为15.1%,2018年、2019年增速超20%。

    2019年,安徽省推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全年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1518亿元。

    近年来全国经济增速放缓,但安徽经济指标却分外亮眼:去年安徽省生产总值37114亿元,增速7.5%、居全国第7。其中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超18%。尤其电子信息产业最亮眼,2017年增长为15.1%,2018年、2019年增速超20%。

    聚焦国际科技前沿,加速推进新经济发展,安徽新兴产业“无中生有”,由弱到强,进入全球市场竞争领先行列。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先进技术为引擎,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不仅大企业“顶天立地”,“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也活力迸发,在细分行业中争做“单打冠军”。安徽,正在走出一条智造强省之路,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创新链紧扣产业链

可实时监测提示心率异常的无线运动耳机、解决睡眠障碍者烦恼的智能助眠耳塞、5秒即可整机折叠放入沙发底下的智能跑步机、可40天续航不充电的户外智能手表……今年1月美国拉斯维加斯国际消费电子展(CES2020)上,来自安徽合肥的智能穿戴企业——华米科技的新品发布会出尽风头。

  “参与国际竞争,要有全球领先的技术和视野。”华米科技副总裁章晓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说,公司在北京、深圳、南京,以及美国硅谷、加拿大、以色列等地均设有分支机构和团队,华米科技已经成为全球市场占有率领先的智能可穿戴美股上市企业,发布了全球智能可穿戴领域第一颗人工智能芯片——黄山1号芯片。未来,华米科技将通过芯片、传感器、云服务等一整套布局,力争成为数字大健康领域的头部企业。

  6年、1100个员工、多个国家市场占有率第一、海外出货量同比增速110%以上,华米科技的快速发展,是安徽省新经济跳跃起飞的典型案例。

  近年来,作为长三角创新策源地,安徽省持续推动创新链紧扣产业链建设,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经济企业快速成长,崭露头角。

  “连续10多年,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均保持高增长。”安徽省经信厅厅长牛弩韬说,安徽实施“建芯固屏强终端”行动,聚力攻坚关键元器件、基础软件等核心环节。

  “芯”方面,总投资约1500亿元的长鑫存储芯片一期投产,集聚集成电路“研发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产业链企业300余家,合肥“中国IC之都”初具规模。

  “屏”方面,合肥新站高新区建设显示产业重点项目超过120个,累计投资超1500亿元,汇聚京东方、维信诺、康宁等一批上下游龙头企业,形成涵盖上游装备、材料、器件,中游面板、模组以及下游智能终端的完整产业链。

  “器”方面,智能终端产业不断壮大,去年安徽智能手环出货量全球领先,全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5100台。生产微型计算机2254万台、彩电1942万台,分别居全国第5、第2位。

  融合方面,“长三角工业互联网一体化示范区”获批,安徽首个区域二级节点落户铜陵,3个信息消费项目、7个智慧健康养老项目、8个互联网+制造项目、13个制造业“双创”平台项目入围国家试点示范。 去年,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量11.6万辆,占全国总产量9.7%。“中国声谷”营业收入800亿元,增长23%。新增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120个,传统产业智能化、网络化升级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与新经济发展交相辉映的是科技创新策源地建设捷报频传。去年安徽省8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11.7件,区域创新能力连续8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启动“高新基”全产业链项目体系建设,在动态随机存储芯片、超薄玻璃、柔性显示等领域攻坚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全球率先达到48个量子比特的光与冷原子量子计算与模拟由中国科大实现,全国首块自主研制的8.5代超薄浮法玻璃基板在蚌埠下线,全国首次投产的自主研发动态随机存储芯片在合肥面世……这些标志着安徽省原创性、首创性的科技成果和产品获得重大突破。


传统产业迈向“新三高” 


 不仅新兴产业势头强劲,技术升级驱动下,部分“高能耗、高成本、高排放”的“老三高”产业正加速向“产品质量高、企业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的“新三高”转型跨越。

  以往,水泥行业因“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备受诟病。如今,通过智能变革和创新驱动,全国水泥龙头企业海螺集团拥有了新的标签:“创新、绿色、国际化”。

  在海螺集团全椒县生产基地的中央控制室,信息化系统每天24小时监控水泥生产全系统运行,实现矿石在线监测、生产自动配矿以及生产线智能巡检等。一旦出现异常,工作人员不用到生产现场,就能远程修正异常参数。

  海螺集团总经济师丁锋说,全椒海螺是全球第一个水泥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工厂。运行自动化、故障预控化、管理可视化、全要素协同化、决策智慧化,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让传统水泥工厂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降低90%,样品检测合格率提高50%。

  紧随海螺集团成为安徽省第二家跻身全球500强的铜陵有色,过去只是单一的铜矿企业,如今已成长为以有色金属产业和以金融贸易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大型集团。

  “依靠科技创新,传统产业也同样可以高质量发展。”铜陵有色集团总经理龚华东说,铜产业历史悠久,是典型传统产业。公司在矿山领域采用新模式和现代化开采技术,使金属回收率和资源利用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新建矿山基本做到“废石不出坑、尾矿少入库”。

  以铜陵有色金昌冶炼厂关停后的新建奥炉改造工程为例,新工艺生产过程中硫总捕集率可达99.9%以上,水循环利用率达97.86%以上,年排放二氧化硫总量由过去的3000多吨减少到471吨以下;工业污水排放由过去的允许(达标)排放,降为零排放。成本比改造前降低20%以上,按照20万吨产能规模,将年新增利润1亿元以上。

  传统行业焕发生机,离不开对技术改造的持续投入。2019年,安徽省推动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建设,全年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额1518亿元。

  安徽省经信厅技术改造处副处长彭树才介绍,安徽省结合新一轮技术改造推进方案中期评估升级行动、项目建设提速提质行动,围绕产业链协同发展,省经信厅分别建立亿元以上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库、10亿元以上先进制造业项目库和项目台账,并按月开展项目调度。

  “以传统家电产业为例,在技术驱动下,产业迈向智能家电、智能家居、智慧家庭的全面升级。”安徽省经信厅消费品工业处副处长张俊说,安徽省以家电的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围绕智能医疗、智慧教育、健康养老等领域,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5G、新材料等与家电产业融合。去年,安徽家电“四大件”产量同比增长3.5%,已连续3年突破亿台,总产量居全国第2位。

  一企一策打造细分行业“小巨人” 

  全面改善营商环境,推动中小企业发展铺天盖地,培育细分行业“小巨人”,是安徽省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又一举措。

  记者在合肥新站高新区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车间看到,该公司研发的新款潜伏顶升AGV移动机器人,可以实现根据地面纹理判断自身所处位置。遇到前方有障碍物时,能够自动避让,重新规划路径继续前进。

  “我们是一家民营中小企业,公司技术团队50多人。同时与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合作,内部攻关和外界智库双轮驱动,推进产品升级,这是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合肥井松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志坚说,相比当前普遍利用地面二维码识别技术的智能物流机器人,新款智能无人导引小车能适应更复杂的工作环境。这是全球第一款基于视觉识别的智能物流无人导引小车。

  类似井松自动化这种在细分行业技术领先的中小企业,在安徽并不少见。铜陵市精达特种电磁线股份有限公司,是位列全球前三的特种电磁线制造商;宣城中鼎密封件股份有限公司,入选“全球非轮胎橡胶制品20强排行榜”,流体系统、密封系统、空气悬挂与电机控制系统等技术全球领先;安徽安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生态功能性聚氨酯合成革行业规模最大的企业,工艺技术国际领先……

  牛弩韬说,安徽省有2618家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仅占全省规模以上中小工业企业的14%,但贡献了25%的利润;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59个、占全省总量的一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70%以上,民企占比90%以上。

  巧用智库“把脉”,让中小企业更上层楼。为助力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安徽省公开招标委托专业管理咨询机构,在精益生产、战略规划、营销管理、模式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对接企业需求,一企一策帮助企业。以宁国市龙驰电器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经工信部电子五所诊断改进后,某型号电容产品合格率从70%提高到100%;焊编车间搬运距离缩短43%,车间人员精减,生产效率提高20%。截至去年12月底,该活动累计服务企业84家。

  安徽省经信厅企业发展服务处处长李晓帆说,有些中小企业营收进入千万级规模以后,企业老板想提升规模上一个新台阶,但受自身知识水平和眼界所限,事倍功半。当地政府通过引入北上广深一流企业智库,为企业把脉诊断,找出问题症结,提出解决方案,让企业找到了新发力方向。

  同时,安徽省出台“进一步发挥专精特新排头兵作用促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创新化发展道路,培育一批省级专精特新冠军企业、争创一批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小巨人”企业。

  2017年以来,安徽开展送思想、送政策、送项目、送要素、服务实体经济“四送一服”,通过线上综合服务平台、线下包保常态化机制,实现政企全领域直通、多部门联动。截至去年底,对接落地企业资金、人才、科技、土地等生产要素6167个,其中资金要素对接3293个,解决融资需求219.98亿元。“全省先后选派5万余名干部深入40多万家企业,让干部走下去、问题收上来、措施落下去、服务跟上来。”安徽省政府副秘书长李必方说。(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王正忠王圣志程士华)



    相关新闻
瞭望丨智能大脑助政府当“巧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