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习习春风润江淮】齐心协力摘穷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4-30 08:49:28 责编: 徐文娟

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安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迎来历史性时刻。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实施以来,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打好脱贫攻坚组合拳,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家门口就业拓宽增收路

■ 本报记者 田婷

拿起桌上的笔杆、笔芯、弹簧,麻利地组装……4月23日,旌德县孙村镇玉屏村扶贫车间里一片热火朝天。

玉屏村扶贫车间于2018年投入运营,吸纳村民从事圆珠笔组装。“今年疫情发生后,车间歇业了一段时间,3月初全面复工,目前带动11名劳动者稳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名,带贫率为27%。”玉屏村村干部、扶贫车间负责人张锦萍告诉记者。

去年3月,50岁的孙七斤加入了扶贫车间。“我是邻村人,之前一直无业,家里比较困难。在扶贫车间就业后,我每月有400元左右的劳动报酬,还能享受300元岗位补贴,一下宽裕不少。”孙七斤说。

除了孙七斤等11名稳定就业的员工外,扶贫车间还吸纳了10余名灵活就业的村民。50多岁的蒋荣幸腿部有残疾,不便出门。村干部就主动将圆珠笔配件送至他家,让他居家就业。“多亏村里建了扶贫车间,我在家做活儿,一个月能增收300元。”蒋荣幸说,“灵活就业让我既有收入,又能和家人互相照顾。最近,我还在申请居家就业补贴呢。” 今年3月,宣城市出台了疫情防控期间就业扶贫政策实施细则,进一步细化就业帮扶措施。截至4月28日,该市33个就业扶贫车间复工复产率达100%,吸纳贫困人口就业167人。

近年来,我省积极实施就业脱贫工程。加大对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行蓄洪区、深度贫困地区资金、项目的倾斜支持力度,举办行蓄洪区和大别山等革命老区贫困劳动者劳务对接招聘会;规范建设就业扶贫车间、驿站、基地,吸纳贫困人口就业。截至2019年底,累计帮扶68.8万名贫困劳动者就业。


贫困村做活“绿经济”

■ 本报通讯员 望勤 本报记者 范克龙

全椒县马厂镇三合村是一个林业大村,全村耕地面积两千多亩,山林面积却近万亩。守着青山绿水,三合村却是出了名的贫困村。

怎样依靠绿水青山走出一条致富路?村民们将目光转向山林。2016年,村里通过“一村一品”到村项目种上了食用竹笋和苗木花卉等,当年村集体收入就达到12.8万元,成功出列县级贫困村。

尝到甜头的三合村继续在林业产业上做文章,2018年利用90万元项目扶贫资金打造了280亩薄壳山核桃基地。现在的三合村拥有2200亩经果林、400亩茶园、400亩花卉苗木园和300亩竹笋基地,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我们在积极打造以林、果、茶为支柱产业的林业品牌,让绿色产业持续生金。”杨继林说。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贫困人口也从2016年57户177人下降至1户1人。

眼下正是薄壳山核桃抽芽发枝的好时节,在村里的山核桃基地里,四五十个工人忙着移苗、浇水,53岁的郑应兵和几个工友正在栽树。郑应兵有智力残疾,和77岁的老父亲守着10多亩薄田度日,家庭情况不容乐观。现在在村里的扶贫基地上班,一天能挣70元,他还利用产业扶贫资金养了4亩鱼,2018年已顺利脱贫。

近年来,全椒县通过探索“林业企业、大户+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带动贫困群体发展林业产业,全县各类园区、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等林业主体212家,其中,林业企业共流转369户贫困户土地,面积3000多亩,户均增收5000多元;吸纳196个贫困人口就业,年人均收入6000元;林业产业效益稳定,贫困户积极入股分红,全县301户贫困户利用空余闲田和房前屋后种植薄壳山核桃5000多株。


好风景成了“好钱景”

■ 本报记者 何珂

从济广高速大别山东道口下来,就到了霍山县“鲜花小镇”单龙寺镇。从车里望出去,一座座大山郁郁葱葱,雄美壮观;车停路边,随处可见两旁的各色鲜花。

金先南所在的东风桥村就在这里。老金今年53岁,每天早上不到7点,就前往自家的绿植花卉种植基地。5年前,老金守着山窝窝里1亩地和几亩茶园艰难度日。

“母亲和爱人都有病,儿子上学,一家开销不小,但收入很少。”2016年,老金一算,家庭人均收入还不到2000元。他不甘心,想过跟其他老乡一样去城里打工,可是母亲和妻子的病,又使他无法离开,“我不能走,家里两个病号呢。”

没多久,老金看到了希望。2017年,单龙寺镇要建设鲜花康养小镇。“这里位于大别山腹地、佛子岭水库上游,是个山水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浓厚的山区小镇,随着济广高速大别山东道口开通、大别山风景道全线贯通,旅游发展迎来了难得机遇。”该镇党委书记汪明勇说。

2017年,老金承包10亩地种植绿植花卉。“‘鲜花小镇’的名声出去了,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20%的盆栽鲜花直接卖给了游客,80%是通过网络销售,不少游客买了之后,添加我们家的微信,通过网络购买。”4月27日,老金笑着说,“两年前,儿子毕业也回到老家,帮着我一起打理种植基地,去年底,我家纯收入有几万块,顺利脱贫了!”

“老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游人心目中的‘诗和远方’。”老金的儿子金波告诉记者,“等资金充足些,我打算开家农家乐,守着家乡‘好风景’,不愁没钱赚!”


多渠道畅销“扶贫菇”

■ 本报记者 王弘毅 本报通讯员 焦洋

4月27日下午,蚌埠市五河县新集镇贫困户杨文娥正在食用菌扶贫基地大棚里摘草菇。经过几道工序后,这些新鲜的草菇就能包装好,销往各地。

就在杨文娥完成打包的同时,一张张订单已经传到食用菌扶贫基地、五河县木犇森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张飞虎的电脑里。

“我们的菇子销售渠道有三种,收货商采购、单位订购、电商销售,每天能达到1000多斤的销售量。其中,既有外地订单,还有不少本地订单。9家县直单位订购了560余斤,帮了我们大忙。”张飞虎说。

“这个草菇营养价值高,可以炒、烧、煮,口味鲜美,价格又便宜”“我要两篮,钱我马上转给你”……午休时间一到,五河县扶贫局微信群十分热闹,大家纷纷订购“扶贫草菇”,既是扫货,也是帮扶。下午6点,一车车装满草菇的车辆迅速到货。从镇上到县里,物流速度远超网购。

物美价廉的草菇,就产自当地的扶贫基地。据五河县扶贫开发局局长朱儒林介绍,五河县新集镇食用菌扶贫基地采用“基地+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带动21人就业,其中贫困户11人。如今,通过电商扶贫和消费扶贫,扶贫产品变成了走俏的商品,收成变成了真金白银的收入。

面对本地订单,张飞虎挺激动:“看着县里这么多人帮我们,真的很感动。不少人反映草菇口感好,我们就有了‘回头客’,我们的消费群体大了,进入了销售的良性循环。”

对于贫困户杨文娥来说,厂里生意好,草菇卖得俏,她家脱贫就更近了一步。“厂里这几年生意不错,我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很满意、很满足。真要感谢这么多好心人买我们的货。”杨文娥忙碌而充实,今年脱贫指日可待。


光伏发电照亮脱贫路

■ 本报记者 汤超 本报通讯员 潘月琴

4月24日下午,在桐城市唐湾镇长岭村小山坡上,三排湛蓝的太阳能电池板整齐排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我们村光伏电站占地2.19亩,自2017年6月建成并网发电以来,每年发电量达69680千瓦时,年均收益达7万余元。”长岭村扶贫专干陈剑波对记者说。

贫困户张长青是该村光伏扶贫的受益户,她申请了光伏扶贫公益岗位。“家里两个孩子念书,负担重,村里安排我做公路沿线保洁员,每月有固定工资,还能照顾家里,日子越过越好。”张长青笑着说,另外她还有茶叶、玉米等收入,去年她家总收入达到3万多元,顺利脱贫了。

据唐湾镇副镇长唐玉姣介绍,长岭村是桐城市26个重点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359户1414人。“我们将光伏收益的80%用于贫困户公益岗位工资,20%用于直接补助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唐玉姣说,截至目前,该镇8个光伏电站发电总量达177万千瓦时,累计增收173万元。

为帮助贫困村早日脱贫出列,该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光伏电站”项目。国网桐城市供电公司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项目建设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并根据各贫困村情况量身定制接入系统方案。桐城市已建成光伏扶贫电站26座,总装机容量2080千瓦,年发电量210万千瓦时,自建成并网以来总收益达565万元,每年可为贫困村稳定增收2万元以上。

我省是光伏扶贫的发源地之一,2015年被列为全国光伏扶贫试点省以来,累计建成并网光伏扶贫电站装机规模242.3万千瓦,每年实现发电收入20亿元左右,惠及全省47万户贫困户、2867个贫困村,居全国前列。



我省是脱贫攻坚任务较重的省份,涉及16个省辖市、70个县(市、区),其中国家级贫困县20个、省级贫困县11个,2014年建档立卡识别贫困村3000个,贫困户188万户484万人,贫困发生率9.1%。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十大工程”,脱贫攻坚在深度、广度、精准度上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贫困人口降至8.7万人

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484万人降至2019年底的8.7万人,加上历年动态调整的贫困人口,年均脱贫人数超过80万人。今年已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1376.6万条,户均8条。

贫困发生率降至0.16%

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时的9.1%降至2019年底的0.16%,年均下降1.49个百分点。在实现贫困发生率下降的同时,我们实现了精准度的提升,从我省历年第三方评估来看,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和退出准确率均保持高质量。

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 收入增长12.72倍

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皖北地区、行蓄洪区是贫困县最集中的区域,经过几年努力整体贫困问题已基本解决。31个贫困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壮大。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集体经济收入由2013年底的0.53亿元,增长到2019年底的6.72亿元,村均由1.76万元增长到22.4万元,增长12.72倍。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增至13485元

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底的6787.5元增至2019年的13485元,年均增幅12.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底的2132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0690元、年均增幅30.8%,特别是产业、就业等促进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面实施,外出务工贫困人口占比由2013年底的18.3%,上升到2019年底的36%,贫困群众工资性收入由2013年717.5元、占比33.7%上升至2019年底的6312.7元、占比59.1%,收入增长了8.8倍,比例提高了25.4个百分点。

贫困户危房改造3.06万户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贫困村基本实现村民组通硬化路,村村都有卫生室和村医,贫困村全部通了宽带,提前3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目标,124.3万农村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贫困户危房改造3.06万户,改造全部完成,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31个贫困县群众满意度均在98%以上。

    相关新闻
习习春风润江淮·淮北篇:“四转一享”,勇闯转型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