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今年,安徽计划投入20万台收割机,10天左右完成小麦抢收——
从“丰收在望”到“颗粒归仓” 安徽这招棋,稳!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6-01 08:13:36 责编: 刘东伟

收割机总量可以满足抢收需要,高性能和绿色环保机械普遍使用

经过200多天的生长,我省4300万亩小麦陆续迎来收获。

5月21日,记者从合肥出发,过淮河入黄河故道,来到萧县。一路上,大地如铺上了一块块毛茸茸的金色地毯,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在萧县郑腰庄村,美来农机服务社里静悄悄的,只有负责人孟迪一个人在,农机库棚里也空荡荡的。“现在收割机都在河南作业,预计月底前到咱们这里收割。”孟迪说。

记者看到,在这座老式粮库改造的合作社基地里,几座平房式粮库经过修缮,已经为新麦腾空。“合作社一共50多台收割机,日作业面积能达到600亩左右。预计今年在萧县会收到六七万亩。”孟迪说,“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就等着麦子熟了。”

萧县农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吴伯朗告诉记者,今年萧县小麦面积130万亩左右。“现在全县落实收割机3100台,再加上每年正常流入的差不多3400台,平均一台机子作业面积400亩左右,完全可以做到‘成熟一块、收购一块’。”

“预计我省麦收从5月下旬开始,到6月上旬基本结束,由南向北逐步展开,黄金收割期10天左右。”省农业农村厅农机管理处处长陈发明介绍,为确保小麦由“丰收在望”变为“丰收到手”。计划投入联合收割机20万台,如不出现重大异常天气,现有联合收割机完全可以满足抢收需要,机收率预计稳定在98.5%以上。

为迎战夏收,农机部门在机械保障上都做好了哪些准备?

陈发明说,4月30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0年小麦抢收工作方案》,各地对辖区内小麦抢收信息摸排调查,准确掌握收割机保有量、拟引进收割机数量、预计收获开始与结束时间等基础信息。据此汇编成手册发放给全省机手,方便机手开展跨区作业,也作为本地调配机械的依据。

为确保农机具充足,今年以来我省加快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机手购置联合收割机,保证机具在小麦抢收前落实到位。截至5月中旬,我省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7428万元,其中补贴联合收割机2549台,受益农户15110户,大量新机具为“三夏”抢收抢种提供了物质保障。

“以前机器的喂入量都是2公斤或4公斤,现在普遍是8公斤。喂入量大意味着收获速度快,作业能力强,稍微有点潮湿的麦子也可以收。不像以前进麦口会卡住。”吴伯朗反映,从最近一两年夏收看,越来越多的大马力、高性能和绿色环保、复式新装备开始投入使用,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

强化服务解决机手后顾之忧,“绿色通道”让农机顺畅转场

“三夏”抢收时间紧、作业集中,对交通、油料供应和机械维修等都提出了很高要求。

如果农机突然在地里坏了怎么办?“那不能让它‘趴窝’!”吴伯朗拿出一张“2020年三夏服务联系表”给记者看,上面是服务单位、服务人员以及具体的联系方式。“作业期间,这些人24小时待命,可以随时为农机手提供维修服务,解决后顾之忧。”吴伯朗说。

陈发明介绍,5月初以来,各地已充分利用视频会议软件、微信群、QQ群等信息化平台,开展在线技术培训和咨询答疑,提高机手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意识。组织技术人员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进村入户,指导机手对作业机械进行检修和调试。

农机作业,机手和机械往往跨越千里。为此,今年我省继续开通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落实免费通行政策。全省发放3.4万张农机跨区作业证,做好机手信息登记备案工作。联系往年来我省作业的外省农机化服务组织,吸引更多机械参与小麦抢收。同时,在主要路口设立330个跨区作业接待站,为外来机手提供服务。

加强沟通协作,合力推进小麦抢收。强化与气象部门协作,保持密切联系,关注天气变化,及时提供气象信息服务。强化与交通运输部门协作,确保农机跨区作业“绿色通道”畅通。强化与公安部门协作,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强化与石油供应部门协作,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落实优先优惠政策,保证农机用油供应。

采访中记者发现,“收割”也越来越成为一项成熟的“服务”产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主动适应市场的“菜单式”“托管式”“全程化”等服务模式日益完善,服务环节已经从耕种收向专业化植保、秸秆处理、产地烘干等农业生产全过程延伸,既满足了农民和农机手多样化需求,又促进了农机化水平不断提升。

“农机部门将充分发挥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质量好、组织能力强等优势,大力推广订单作业、托管服务和‘一条龙’全程机械化作业等服务方式,确保‘机有活干,麦有机收’。”陈发明说。

建立红橙黄三级响应机制,应急机收作业队实行统一调度

连阴雨是麦收“头号大敌”。为此,各地提前谋划粮食晾晒和烘干,发展粮食烘干机械,努力提升烘干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入库。

“太关心天气预报了!5天的、半个月的预报都看。”孟迪激动地说,2018年就是连阴雨,好好的优质麦最后成了不合格的麦子,“现在看今年的麦收天气还不错,但是也不能大意,已经做好了周密安排”。

记者在合作社大院一角看到一座簇新的烘干塔,地面硬化还在最后的收尾。据孟迪介绍,烘干塔刚刚完工,日烘干能力达120吨,“如果遇到阴雨不利天气,可以为合作社以及周边农户服务”。像这样的烘干设施,在萧县全县有30多处。

如果田间湿度大,轮式收割机短期内无法下地,影响抢收。“针对这个问题,合作社预备了3台履带式收割机,这样哪怕下着小雨都可以下地作业,抢进度。”孟迪说。

陈发明告诉记者,为应对不利天气,我省制定了《安徽省小麦抢收应急预案》,成立小麦抢收指挥部及办公室,建立红橙黄三级响应机制,明确相应措施,落实应急保障举措。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应急情况下小麦抢收能力。“主要是做好机具对接,引导供需双方签订作业协议,将作业田块落实到人到机。开展信息化服务。通过互联网、微信群等方式,及时发布作业信息及相关政策,引导机械有序流动。依托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计划组建470个应急机收作业队,应急时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调度,确保关键时刻机械‘调得出、用得好’。”陈发明说。

采访中记者也发现,我省粮食烘干能力仍存在不足,应对阴雨不利天气的装备支撑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一些基层农业农村干部建议,在加强烘干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发挥粮食部门收储应急烘干保障主渠道作用,增加烘干设备,提升收储企业粮食烘干能力,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本报记者 史力)

    相关新闻
中科大揭蓝藻光合作用关键机制 分子量子也可纠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