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我省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为抓手,以“三业一岗”为主线,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送岗位,让脱贫致富更有底气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6-19 08:10:43 责编: 刘东伟

“往年这个时候,俺还在地里忙着插秧呢,现在到扶贫车间打工,按月拿钱”

扶贫车间办进村,打工顾家两不误

每天早上天还没亮,赵兰就早早起床,收拾院落、拾掇家务,伺候婆婆吃早饭,7点钟准时来到村里扶贫车间上班。扶贫车间由三间民房改造而成,几张桌椅,一些眼影棒材料,赵兰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组装眼影棒。

“年纪大了,出门也不好找工作,村干部介绍我到扶贫车间打工,活不重,还能照顾家。”赵兰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干着活。“手快的一天能装4000多个,我只能装3000多个,一个月下来也能挣2000块钱。”

赵兰是全椒县六镇镇白酒村的贫困户,丈夫在外当瓦工,她在家照顾年迈患病的婆婆,靠着十几亩薄田清贫度日。“往年这个时候,俺还在地里忙着插秧呢,现在到扶贫车间打工,按月拿钱,真好!”赵兰满意地说。

同村53岁的宇世友夫妻俩也都在扶贫车间上班。宇世友因病致残,妻子患有高血压,儿子在外打工。“我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这个活儿轻松,坐着就能干。”宇世友告诉记者,他和老伴在扶贫车间务工,一个月能挣4000多块钱,他们期待着过几年能给儿子在县城买房子娶媳妇。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介绍,这里主要生产各类化妆用具,共吸纳11名贫困人员就业,从事较简单的组装工作,每人月均增收约2000元。扶贫车间的建立不仅作为企业招工的补充,也有利于促进贫困人员就业增收。

精准脱贫实施以来,我省以实施就业脱贫工程为抓手,以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组织外出打工就业以及开发公益性岗位“三业一岗”为主线,大力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收。特别是依托培育生态友好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在吸纳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省扶贫办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就业扶贫车间,形成了“村有当家产业、户有脱贫门路、人有就业岗位”的稳定就业脱贫模式,让贫困劳动者有了长期就业、稳定脱贫的平台。截至目前,全省957个就业扶贫车间吸纳就业人口30545人,其中贫困人口11109人,吸纳就业数量逐年增加。

“经过技能培训上岗后,月工资可达到3000元”

有技傍身就业不愁,多管齐下开展灵活有效的技能培训

山上采茶,山下品茗,住农房、吃土菜、享山中慢生活。在滁州市南谯区施集镇井楠村,一个宜居宜游的文旅新村呼之欲出。

施集镇主要负责人告诉记者,该镇依托1.5万亩高品质茶园和良好的山水风光,打造井楠茗宿文旅项目,一方面盘活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农家乐,发展茶旅融合,另一方面加强对原住民的就业技能培训,以项目带动当地群众就业致富。预计项目运营后,将带动周边100人就业。

刘家云是井楠村岗子韩组贫困户,丈夫遭遇车祸重伤,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家庭负担都压在她一个人肩上。为解决刘家云家的困难,方便其照顾家庭,村里介绍她到文旅项目从事管家工作,去年底还送她到合肥集中参加了管家岗前培训。马上随着文旅项目开业,刘家云将实现家门口就业。“经过技能培训上岗后,月工资可达到3000元,在村里也算高工资了。”刘家云说。

一技傍身,就业不愁。我省高度重视贫困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从2017年起,我省将技能脱贫培训列入技工大省技能培训民生工程,每年组织对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劳动者进行培训需求专项调查,建立基础台账,制定专项实施办法,推动市县组织实施贫困劳动者技能脱贫培训。同时,对技能脱贫培训组织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完善,允许对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采取“插班”“混班”“一对一”“师带徒”等更加灵活的方式组织开展培训,更好满足贫困劳动者培训需求,提高培训针对性。

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组织开展技能脱贫培训16.1万人次,培训后就业率约70%,很多贫困劳动者掌握了一技之长,实现了稳定的、高质量的就业,从根本上摆脱了贫困。

“我年纪大了,不能干重活,村里安排我当禁烧员”

开发扶贫公益岗,兜牢贫困户就业底线

眼下正值夏收夏种时节,74岁的耿大娘也忙个不停,她经常戴着红袖章,在田间地头巡逻。原来,耿大娘有个新身份——秸秆禁烧员。

耿大娘名叫耿国荣,是凤阳县府城镇庙山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因患有多种慢性病,村里给她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秸秆禁烧和保洁。“我年纪大了,不能干重活,村里安排我当禁烧员,每个月有几百块的收入,挺好的!”耿大娘高兴地说。

“将秸秆禁烧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我们利用光伏扶贫电站收益开发村级公益岗位,安排贫困户参与禁烧执勤巡逻,不仅有效推进秸秆禁烧,也调动了贫困户的积极性,帮助他们稳定增收。”庙山村党总支第一书记张昭艳说。

全椒县六镇镇白酒村贫困户高宏山是村里的光伏电站管护员,负责村里光伏电站的运行维护、打扫周边卫生。他告诉记者:“现在就近工作,既能补贴家用,还不影响龙虾养殖,现在越忙越有劲。”六镇镇根据各村实际申请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9类28个,分别是秸秆禁烧巡逻员、保洁员、护林员、护树员、公墓保洁员、公厕管护员、光伏电站管护员等,引导有就业意愿且无法离乡的贫困劳动力从事公益性岗位,靠自己的劳动脱贫致富。

促进就业增收,要注重“无业可扶”贫困劳动力就业兜底。针对年龄偏大、技能偏低的弱、半劳动力以及通过市场无法就业的贫困劳动力,公益岗位成了他们通过自身劳动实现脱贫的有效途径。我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统筹考虑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造等实际,大力开发农村保洁、治安、护路、管水、扶残助残、养老护理、林区管护、公共卫生、公共基础设施维护等公益岗位,并给予公益岗位补贴,鼓励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增收。

2016年以来,全省人社部门共开发公益岗位25.72万个,发放岗位补贴1.81亿元,有效地兜牢贫困劳动力就业底线,让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也有了“饭碗”,增强了他们的脱贫底气。

(本报记者 范克龙)

    相关新闻
专项检查织密食品安全“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