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榜样】绽放“职业农民”的别样青春
——记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九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7-06 08:12:36 责编: 刘东伟

图为“新农人”赵九梅在劳作。 本报记者 温沁 摄

在希望的田野上挥洒青春的汗水,这是“90后”大学生赵九梅的选择。

夏天的巢湖市黄麓镇芦溪村,碧树成荫,暑气蒸腾,绿油油的田野一望无垠。

6月30日正午,烈日当空,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九梅头戴斗笠,脚蹬雨靴,开着农用三轮车,风尘仆仆地来到稻虾综合种养项目基地。“这是育苗田,一亩田虾苗存塘量估计还有百把斤吧。去年整个农业园四千亩稻虾产值700多万元,净利润100多万哩。”站在水田里收着网,她欢快地说。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从大学生转变为新型职业农民,对赵九梅来说,这条创业路走得艰辛又幸福。她植根芬芳的田野,用青春汗水浇灌沃土,积极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成果,带动周边100多名农民脱贫致富,累计帮助农户增收300多万元,以坚韧和奋斗,为青春标记鲜明的注脚。

回到乡野:从“农二代”到“新农人”

“为什么回农村?”经常有人问赵九梅这个问题。对于一个风华正茂、身处繁华都市的大学生来说,投身广袤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干农活、育虾苗,还动辄搬运几十斤重的虾箱,这并非易事。“我对农村有感情!”是她简洁的回答。

绿浪起伏的田野间,暖风吹乱了发丝,赵九梅笑靥如花。几年的务农生活,把昔日皮肤白净的她晒得黝黑。

“农忙季节,连续两个月每天只能休息三四个小时。夏天太热,脸、脖子、胳膊都被晒蜕皮了,因为晒得黑,我老公开玩笑说我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姑娘。家人都说我‘黑得反光了’。”她爽朗地笑,在骄阳下,神采飞扬。

去留之间,取舍之际,考验着智慧,更映照着情怀。

对农村难以割舍的感情在年少时就悄悄扎了根。“小时候,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只要跑到田野里,到庄稼堆里,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一切烦恼就都忘记了。”家乡在皖北阜阳临泉县,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一辈子和农业打交道,让赵九梅从小就与农业农村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着在田间地头起早贪黑的父母,年头忙到年尾,赚不了几个钱,一家始终游走在贫困线上,连自己上学也多亏了政府资助,赵九梅疑惑起来:为什么父母这么劳累,收入还这么低呢?高中课堂上老师对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的介绍仿佛给她打开了一扇窗。“几个人可以种植上千亩农田”,这让她想想就很兴奋。“考农业大学,让我们这一代改变中国农业,改造中国农村,让父母不再那么辛苦。”这个想法在她的心里播下种子,悄悄萌芽,直至长成参天大树。高考后,她第一志愿填写了安徽农业大学,第一专业是农学,如愿成为一名农学专业的大学生。

一个偶然的契机,校园里一则青年农场主创新创业实验班的招募启事进入了赵九梅的视野。实验班由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团校企三方共同组织开设,致力于培养“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现代新型青年农民和农业经营者。“与我的农业理想不谋而合。”正在读大二的她义无反顾地报了名,经过激烈的竞争,顺利通过层层选拔,成为实验班第三届学员,走上“新农人”的创业路。

刻苦磨砺:从激情创业到挫折教育

怎样成为一名“新农人”?赵九梅在实验班上下求索,如饥似渴地汲取各门课程的养分,经过大三密集的理论学习,她拓宽了视野,提高了综合知识水平。

实践出真知。2016年7月,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与共青团安徽省委、安徽农业大学、省农委开展合作,为实验班学生提供创业孵化基地。大四的赵九梅作为团长,与几名学员组成团队来到了巢湖市黄麓镇芦溪村的巽风湖生态农业园,进行为期一年的创业孵化。

“刚来时这里一片荒芜,什么设备都没有,一切从零开始。”赵九梅说。项目启动资金由投资方提供,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由赵九梅团队操作。

“最初,赵九梅看起来并不起眼,但渐渐就发现,她跟别人不一样。”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佘良东发现,与有的“起床困难户”不同,无论寒冬酷暑,赵九梅总是早早起身,无论农活再苦再忙,她总是兢兢业业、尽心尽责。

“我当初到巽风湖这块基地,一下就被这里良好生态吸引了——这里靠近巢湖,基地边上是美丽的芦溪湿地,背山靠水。”赵九梅在心中勾勒了一张兼具经济与生态价值的现代农场的美好蓝图,带领团队着手做稻虾综合种养项目。

知易行难,在一片荒芜空旷之地上创业,初期的艰辛超乎想象。

“每年参与创业孵化的学员很多,赵九梅不是最突出活跃的,但她是坚持到最后的。”团省委青发维部程路曾担任实验班的班主任,他对赵九梅勇于实践的坚毅印象深刻。

2017年7月,赵九梅大学毕业,正式担任合肥巽风湖生态农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组建四人大学生创业团队,主要做稻虾综合种养项目,生产经营稻虾米和小龙虾。

创业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最初觉得搞农业生产,只要勤学实干不怕苦,盈利应该不是一件难事,面对实际困难没有一点防备。”赵九梅说。

现实狠狠地浇下来一瓢凉水。由于小龙虾养殖管理不到位,一心想着卖高价的她们忽略了最佳上市时间,价格卖得不好,还赶上了小龙虾的“五月瘟”,死了一大半,第一季养殖以失败告终。赵九梅团队又对虾田里的优质绿色水稻给予厚望,计划把120多万斤水稻加工成稻虾生态米,卖个好价钱。“我们盘算稻虾生态米就算一斤卖6元,也能赚400多万元,谁知市场难销,只卖出了一小半,一大半怕变质只能低价出售给米厂。”赵九梅说。

接连的失败让年轻的团队深受打击。有人找了新工作,有人读研,偌大的基地只剩下赵九梅一个人,夜幕降临时,只有两条流浪狗相伴。

逆境重生:从实践突破到助农致富

76岁的吴祖伦老人如今长年在基地务工,做除草等杂活,每天能拿到80元工钱。他还把家里的11多亩地流转给了基地,土地流转费每年每亩650元,早已实现脱贫致富。

“一开始我们都不理解,大学生怎么来种田呢?做什么稻虾混养,不靠老把式哪能搞好?”吴祖伦说,最初乡亲们对赵九梅的创新种养模式半信半疑,可没想到大学生吃得了苦,谦虚好学,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真的成功了。“大家现在可都信了,心服口服。”他笑呵呵地说。

眼中有远方,心中有阳光,脚下有力量。“最艰难的时候,我也动摇过,可是一想到当初选择农学的初衷,就想咬牙再坚持一下。”赵九梅说,总结了失败经验,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她渐渐掌握了稻虾共养的关键技术,在不以牺牲粮食产量为代价的前提下,适度调整种植模式,发展稻虾综合种养,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子,实现了稳粮增收提质增效。

“小龙虾养殖的利润增长点在上市时间,上市早或上市晚都能卖出较好的价格。”为此,她着重攻坚小龙虾过冬环节的喂养,在安农大老师的指导下,研发了冬季发酵饲料,使小龙虾冬季也能生长,严格控制龙虾捕捞时间,错峰上市。“市场上普通虾收购价格十元一斤,我们每斤能高出四五元。除了小龙虾,生态稻米品质高、卖相好、产量高,前来园区农家乐就餐的客人口口相传,供不应求。”

“赵九梅团队每年在稻田里种紫云英翻耕进土,可做水稻的优质绿肥,不仅能少施化肥,还能改善土壤结构。她还加强品牌建设,把巽风湖稻虾米这个品牌打出去。普通稻田一亩年收益一千多元,她能做到三四千元。”黄麓镇农业综合服务站站长刘尚武说。

“赵九梅充分利用了安徽农业大学这个强大的技术平台,把科研成果转化到农业生产中去,节约了生产投入成本,稳定了粮食产量,提高了水稻品质,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亩产400斤虾,1200斤水稻,亩利润4500元左右。”巢湖团市委组宣部部长刘朝辉说。

在赵九梅的带领下,2017年11月基地被省农委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巽风湖稻虾米被农业部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2018年1月公司稻渔综合种养基地荣获“全省稻渔综合种养绿色生态模式”称号。之后,又陆续获得“安徽省大学生返乡创业示范基地”“农村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荣誉称号。“巽风湖稻虾米”在全国稻渔综合创新大赛优质渔米评比中获得银奖。

赵九梅深知创业最重要的是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疫情期间,她及时变线下销售为线上销售,通过微店销售稻虾米、小龙虾、土鸡蛋等农产品,截至4月底,微店销售收入达一百多万元。

“基地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为当地村民家门口就业提供了机会,带动周边农民100多人脱贫致富,其中女性村民约70人,为农村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提供了平台,她们每年工资性收入3万左右。”刘朝辉介绍。

沃土滋养,芳华璀璨。越来越多的青年像赵九梅一样,将青春挥洒在农村广阔天地,在东风浩荡、生机勃勃的新时代,奏响青春奋进最强音。

深耕沃土需更多青年人才

从曾经的“跃农门”到如今“凤还巢”式返乡还田,沐浴乡村振兴的甘霖,农民这一职业焕发出青春昂扬的生机。像赵九梅这样,越来越多的青年投身新时代“职业农民”阵营,既深耕沃土,又弄潮商海,学习运用现代农业领域新知识,推动发展特色农业、生态种养、绿色食品、农村电商等,带领村民增收致富。这个日渐壮大的群体,正在改变传统农耕文化,用新技术、新知识重塑农民形象,为农业现代化进程注入新动力。

当前,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农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谁来种地、如何种好地”,这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如何解决?记者在农村采访中,听到、看到新型职业农民不少孕育新农业的特色做法,他们思路开阔、勇于创新、营销灵活,正给乡村振兴带来新活力新气象。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才振兴,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尤其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吸引更多人才扎根乡村。要加大扶持力度,给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给青年更多成长空间,让他们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实践中,成为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实用人才,促使这支新一代生力军尽快成长壮大。

本网记者 郑莉

    相关新闻
中科大提出新型力学设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