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作为农民工输出大省,我省有效应对疫情等多种因素带来的叠加影响,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
返乡农民工 如何留得住干得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7-28 08:52:32 责编: 徐文娟

● “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挣了钱,还能照顾到家庭,更安心。”

——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群众陶纪元

● “手头有事干,心里就不慌了。”

——凤台县农民郑家成

家门口上班更安心

“我觉得在家干得还不错,比在外打工奔波强。”今年3月,淮南市潘集区古沟回族乡群众陶纪元在当地一家服装加工企业重新“上岗”。陶纪元是服装加工的老把式,过去十多年一直在苏州服装加工企业打工。潘集区复工复产后,当地服装加工企业缺人,乡干部就找到了老陶。“在家门口就业,不仅挣了钱,还能照顾到家庭,更安心。”老陶说。

作为外出务工人员大省,安徽省农民工总量1977.4万人,其中省外务工农民工1399.2万人。受今年疫情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另一方面,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外贸企业,普遍存在订单取消或延期、新增订单签约困难等问题,致使我省农民工失业返乡风险增加。

7月1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为应对疫情冲击和发展环境变化,要支持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据省人社厅农民工工作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突出岗位开发和提升质量并重,围绕回归农业稳定一批、工程项目吸纳一批、创新业态培育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安置一批目标任务,扩大返乡留乡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机会。

“手头有事干,心里就不慌了。”在凤台县顾桥镇一处葡萄园里,郑家成和其他工人正在对葡萄进行成熟前最后的施肥和疏枝。郑家成此前一直在北京干建筑工,今年春节回老家过节,因为疫情耽搁,一直没能去成北京。“原打算麦收完就过去,哪想到6月初北京又出现疫情,工地上说不能过去。”小半年没有事做,家里没有经济来源,老郑心里空落落的。“要是能在家门口找个事做,过渡一下也好啊。”老郑如是盘算。

知道老郑的情况后,镇上社保站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他:“镇上的百亩葡萄园,眼下正是用人的时候,你愿意去吗?”“去!”老郑撂下电话,当天就到葡萄园谈好了工作。“工资2000多元,一月一结,虽然不算多,但比闲在家里没事干强多了。”郑家成说。

● “现在机会虽然也不少,但自己首先要有一技之长,才有端稳‘饭碗’的底气。”

——凤台县顾桥镇企业文员刘正

●“要多开展一些订制式精准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

——定远县二龙回族乡党委书记王祝成

一技在手就有底气

返乡就业近4个月,刘正已经习惯了家门口的“白领”生活。此前一直在江苏常熟干电工的刘正,今年春节回到老家凤台县顾桥镇。没想到疫情发生后,村子被封,没法外出,再加上工厂停工停产,刘正只得在老家留守待业。“不知道疫情啥时候结束,特别担心没有活干。”刘正告诉记者,那一段时间特别焦虑。

没等刘正焦虑太久,3月中旬,村里对返乡农民工进行统计,并向大家介绍就近工作的机会。当时镇上有个企业在招文员,条件是会使用电脑。刘正想去应聘,但怕自己电脑用得不熟。“县里正在举办技能培训班,你年轻,又是中学毕业,学这点技术应该不费事。”村干部给刘正支招。刘正欣然报名,很快熟悉了word、ppt、excel办公软件的操作,并且通过了企业的入职考核。刘正感慨:“现在机会虽然也不少,但自己首先要有一技之长,才有端稳‘饭碗’的底气。”

“我们依托镇村干部和基层各人社服务平台,走访摸排返乡农民工情况,向他们宣传当地就业信息,并加密就业技能培训频次,帮助大家就近就地就业。”凤台县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情况特殊,返乡农民工就业有压力,需要更为精细化的就业服务提供更好助力。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并非所有返乡农民工都如刘正一样幸运。在劳务输出大县定远县,当地常年外出务工人员25.8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56.4%。该县二龙回族乡党委书记王祝成介绍:“当前,受疫情影响返乡的农民工,不少都是50岁以上,大多没有受过职业教育,整体文化水平和技能素质不高,在就业创业中面临技能短板制约。”

据2019年安徽省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农民工占17.5%,初中文化程度占61.5%。农民工技能水平低、文化程度低等因素,长期制约农民工岗位选择、工资收入,这一现象在疫情期间更为突出。

王祝成建议,当前要多开展一些订制式精准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布局,实行“一片一策”“一村一策”的个性化培训方式,与地方农业产业密切结合,组织开展特色农业培训和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快递进村将会制造农村大量创业与就业机会。”

——芜湖市邮政管理局普遍服务科科长李海宝

● “我决定留在家乡,好好经营电商。”

——淮南市潘集区电商经营户王明

新业态创造新机会

2020年,国家邮政局启动“快递进村”工程,并制定行动方案,力争用三年时间推动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快递进村将会制造农村大量创业与就业机会。”芜湖市邮政管理局普遍服务科科长李海宝介绍,快递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通过创办村级快递服务站或服务平台,既能增加创业就业机会,又能通过快递与电商、交通、供销、商超等合作,带动当地农村特色农产品的销售与出乡,为当地种植、养殖等产业提供服务,增加农村其他创业就业机会。

发展和依托新业态,促进返乡农民工灵活就业,是当前应对疫情冲击,破解传统行业复苏较慢、提供岗位不足的重要举措。据了解,我省人社部门精心组织实施“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紧扣新经济、新业态,充分发挥数字平台经济促进就业作用,积极挖掘就业岗位,主动与阿里巴巴、滴滴出行、京东、美团、顺丰等数字平台经济企业机构对接,为返乡留乡农民工及贫困劳动力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灵活就业、居家就业、自主创业机会。

“金丝绞瓜,出丝率高,耐储存运输,有意向的速度找我。”7月24日晚上10点,淮南市潘集区小伙王明的朋友圈又“上新了”。原来常年在苏州打工的王明,回到老家后实现了农民工到农村电商从业者的身份转变。

近年来,农村电商的兴起,让很多返乡农民工看到了在家就业的新方向。不少农村土特产品“上网”后,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王明也从中看到了机遇,趁着返乡的空闲,做起了电商生意。“散养的家禽、土鸡蛋、绿豆圆等,这些农家特色食品需求量很大。”疫情期间,不少人向王明下订单,从他这里选购农产品,也让他的网店越开越红火。

春末夏初,正是潘集特产酥瓜上市的时候,王明在网上销售,一季瓜就挣了十多万元。“马上葡萄就要上市了,我正在和当地的几家种植户联系收购的事呢。”王明告诉记者,“电商生意做起来,比在外打工收入还多。我决定留在家乡,好好经营电商。”

用好返乡农民工的人才“红利”

今年以来,受疫情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叠加影响,部分农民工外出务工受阻,回流返乡人数增多,给稳定就业带来了不小挑战。对于促进返乡农民工就业创业,我们不仅要从促增收、稳就业的角度来重视,更要紧扣乡村振兴和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从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高度,注重发挥好返乡农民工的人才“红利”。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当中,农业人口比重大,改革开放40多年,农村劳动力的人口红利流向城市,为我国城镇化作出了历史贡献。当前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中,农村是广阔的市场,必须坚持扩大农村内需,向农业要就业,向农村要发展。农民工回流返乡,如果能够创造有利条件,让他们就地就近就业,既不失为缓解当前城镇就业压力的一个现实途径,也可以体现农村人口双向流动的韧性和弹性,在应对疫情中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变压力为动力。

从人才素质上看,许多返乡农民工在城市中打拼多年,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洗礼,见识广、技能高,不少人还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他们无疑是乡村振兴的生力军,脱贫攻坚的生力军,也是就近就地城镇化的生力军。保护和发展好这支生力军,正是对乡村人才不足的重要填补,可以有效促进扩大内需与乡村振兴这两大国家战略有机融合,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用好返乡农民工的人才“红利”,首先要有量身定制的政策措施。要针对这一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制定和出台相关举措,充分发挥政策的“定心丸”作用,让返乡农民工有“留下来”的信心。要不断强化服务保障能力,充分体现家乡对游子归来的深情厚谊,提升家乡的吸引力,真正做到以情动人、以情留人。

用好返乡农民工的人才“红利”,还要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大舞台。在农村,乡村振兴也好,扩大内需也好,关键是以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农村“四化”同步发展。要以产业兴旺为目标,进一步延伸产业链,聚合多要素,聚焦本地禀赋优势,规划建设各类特色园区,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遇,让返乡农民工这群从乡土走出去的“俊鸟”,化身成为乡村振兴的“凤凰”。( 聂扬飞)


    相关新闻
精准帮扶 让返乡农民工就业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