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问询指路到“私人定制”,志愿服务温暖八方旅客
8月10日上午10时46分,G595列车缓缓驶进合肥南站,志愿者强林在站台上早早等候,目不转睛地盯着2号车厢的旅客。
“我这一趟接站的旅客是位盲人,从溧水上车,早上打电话预约了服务。”强林一边观察一边介绍。然而,2号车厢最后一位旅客下车了,还是没有看到盲人旅客的身影。
强林慌了,一路小跑、快速查看其他车厢,终于在8号车厢门口找到了这位特殊的旅客。他擦了擦满脸的汗珠,告诉记者,像这样“有惊无险”的接站服务,经常会遇到,最终都会把旅客安全送到地点。
“我们做的不仅仅是日常咨询、引导帮扶这些基本志愿服务,还会根据旅客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私人定制’服务。”强林说。预约接站、问询指路、紧急救助、寻人寻物、心理疏导、接送暑期“小候鸟”等志愿服务,这些都是“合肥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120名核心志愿者的日常工作内容。
受疫情影响,合肥高铁南站今年还开展“温情医疗”“清凉一夏”“一杯凉茶”“疫中送情”等特色服务,向旅客及站区工作人员宣传防控知识,加强防护措施,为未戴口罩旅客免费发放口罩等防疫物资。
“有位旅客在候车厅晕倒了,请求支援!”志愿者张萍听到求助后,赶紧跑到候车厅。一名30多岁男性旅客躺在地上,用虚弱的声音说自己有低血糖病史。张萍从急救箱里拿出葡萄糖口服液,小心翼翼喂他喝完。该乘客因为晕倒而错过上车时间,张萍又帮助他改签了车次。
从特色项目到“南站模式”,服务不断规范提升
站姿标准、手势规范、语言亲和,走进高铁南站的旅客都会被志愿者的精气神所感染。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自成立之日起,不断规范服务标准,提升服务水平,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南站模式”。
暑期一开始,“红枫候鸟行”特色项目如期而至。“针对常年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的孩子,我们今年依旧开展‘候鸟行’特色志愿服务项目,为孩子们到外地与父母团聚提供接送站服务。”志愿者于斌说。他告诉记者,对特殊家庭如爷爷奶奶行动不便、身体不好,将免费提供从家到车站的接送服务。
张小莹是联合会核心志愿者之一,从联合会成立的那天起,就一直忙碌在这个奉献的集体中。“电梯上行,右转;直行左转后,就会看到地下停车场……同样的话一天要说上好几百遍,笔直站姿一站好几个小时,时刻要关注大厅里来来往往的旅客,当好一名合格的志愿者其实并不容易。”张小莹笑着说。
有一次,一位年轻妈妈抱着婴儿跑向志愿服务台,因为内急请张小莹抱一下婴儿。“她说她相信志愿者,相信‘红马甲’,我当时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张小莹说,抱着婴儿就像抱着沉甸甸的责任,她又感动又自豪。
在旅客需要的时候搭把手,在别人困惑的时候也能“指条道”。“别人觉得我‘有用’,我就感到很有价值;别人对我很认可,我就感到很幸福。”张小莹说。
每天至少有45名志愿者“在岗”,累计组织志愿者7.5万人次,志愿服务总时长约48.7万小时,服务旅客和群众超1500万人次……闪亮的统计数据背后,是高铁南站志愿者专业化的服务和常态化的付出。
从弱小零散到“全国一流”, 队伍不断成长壮大
笑容天天见,志愿服务365天“不打烊”。每天联合会的QQ群、微信群热闹非凡,每当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志愿者人数及分工时,名额会瞬间被 “秒抢”。
“为了抢名额,我特意换了一部速度快的智能手机,希望能有更多机会服务社会。”74岁的黄先锁是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位。在老人家的带动下,黄先锁的女儿女婿和孙女也加入了志愿者联合会。
日前,“合肥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荣获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称号,此前“爱在南站”项目先后荣获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项目称号、中国第四届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多项荣誉。
谁也没有想到,高铁南站志愿服务联合会成立4年,就从弱小零散、不稳定状态,逐步发展为与20余个志愿团队有长期合作协议,有120余名核心会员志愿者的公益组织。
61岁的裴惠丽是志愿服务联合会会长,见证了联合会一路走来成长壮大,服务范围和影响从合肥地区辐射至全省、全国,成为全国一流的志愿服务组织。
2015年8月15日,裴惠丽带领14个人参加了高铁南站志愿服务,成为进驻南站的首批社区志愿团体,这是她第一次到南站参与志愿服务。
“当时南站的志愿服务条件十分艰苦,一些志愿者的服务热情慢慢减退,人数渐渐减少,但我和队友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坚持了下来。”裴惠丽说,志愿服务让她找到了人生价值,找到了快乐,收获了友谊。(本报记者 张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