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安徽这么干
激发创新新动能 抢占发展主动权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0-08-26 08:18:41 责编: 刘东伟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强调——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

要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强新材料新技术研发,开发生产更多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变,更加凸显了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上海和长三角区域不仅要提供优质产品,更要提供高水平科技供给,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

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要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勇于挑战科研“无人区”

7月23日,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正式开启火星探测之旅。为保障探测器在火星表面成功实现软着陆,在其着陆缓冲机构中采用了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所研制的特种高吸能合金,利用该合金突出的强韧性、轻质性和吸能性吸收着陆时的冲击能,为“天问一号”保驾护航。

“总书记嘱托我们科研工作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这让我们深受鼓舞。 ”固体所内耗与固体缺陷研究部副主任王幸福表示,这次为“天问一号”研制特种高吸能合金就是他们对标世界一流,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啃下的又一块“硬骨头”。火星环境复杂、表面凹坑密布,着陆是整个火星探测任务中难度最大的过程之一。另外,“天问一号”重量高达5吨多,是迄今为止行星探测器中重量最大的一个,对着陆缓冲材料吸能性及其稳定性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固体所科研团队通过深入的材料微观分析和独特的工艺创新,实现了材料成分不变、吸能性显著提高的目标,为着陆机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高吸能合金是固体所根据我国“嫦娥三号”“嫦娥四号”探测器在月面极端环境下软着陆需求而研制的一种新材料,具有极高的强韧性和吸能性,也是“天问一号”使用的唯一着陆缓冲材料。特种高吸能合金的成功研制,攻克了我国深空探测器地外天体软着陆卡脖子材料技术,为我国相关航天着陆机构优化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勇于挑战科研‘无人区’,不断攀登科技高峰,以更加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建设与发展贡献力量。 ”王幸福说。(本网记者 汪永安)

为追逐人类能源梦想不懈努力

日前,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项目建设传来捷报,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在自主发展聚变工程技术,研发射频负离子束源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实现稳定可重复的百秒量级强流负离子束引出。

“这个系统是未来聚变堆的重要子系统,对实现聚变堆点火和燃烧等离子体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等离子体所胡纯栋研究员介绍,该项目进展也促使我国成为国际上少数掌握射频负离子束源核心技术的国家,“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上,始终坚持自主研发、依靠自主创新。 ”胡纯栋介绍,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先后建成并运行了四代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个非圆截面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 EAST又被称为东方超环,是由我国科学家独立设计建造的世界首个全超导托克马克。2006年9月,东方超环首次等离子体放电成功。 2012年打破世界纪录,获得超过400秒的两千万度高参数偏滤器等离子体;获得稳定重复超过30秒的高约束等离子体放电。 2016年11月,获得超过60秒的完全非感应电流驱动(稳态)高约束模等离子体,成为世界首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运行持续时间达到分钟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17年7月,实现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新的世界纪录。2018年,在电子回旋与低杂波协同加热下,等离子体中心电子温度达到1亿度。 “我们一定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在自己所从事的领域,真抓实干,率领科研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对标世界一流、勇攀科学高峰,全力推进大科学工程和核聚变事业,为追逐人类能源梦想不懈努力。 ”胡纯栋说。(本网记者 汪永安)

用人工智能赋能美好生活

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王家坝闸,听取安徽省防汛工作及王家坝开闸分洪情况介绍。当天,淮河干流水位全线退至警戒水位以下。这一重要信息立刻被反馈至安徽省水利厅工作人员的大屏幕上。这个由科大讯飞承建的水利信息化省级共享平台,在安徽入汛以来构筑起一张全天候的智慧防汛网,为防汛工作装上了水利超脑。 “哪怕是0.5毫米的雨量变化都能及时看到,这无疑为防汛调度提供了及时高效的第一手资料。 ”科大讯飞智慧城市BG公共事业业务部总经理秦平说。

“总书记在考察中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这给我们攀登下一座技术高峰、加快智能产品更多应用场景落地增添了莫大的信心。 ”秦平介绍,近年来,科大讯飞立足自主创新,在智能语音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攻坚拔寨,取得一项又一项国际领先的成果,从2018年至今在国际核心赛事上取得近30项世界冠军,牢牢把握住创新主动权。水利超脑的成功运用,就得益于科大讯飞在人工智能关键核心领域的不断突破,以及相关成果的转化。 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如今科大讯飞已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到教育、医疗、司法、工业等多个行业领域,不断开拓出新的市场。例如,利用知识图谱技术打造助力个性化学习的智能学习机,让它们成为孩子的“AI家庭老师”;利用声音事件定位和检测技术打造工业听诊器、声学照相机,让它们成为检测工业机器故障、控制工业产品质量的“工业医生”;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建设城市大脑,赋予城市感知能力、引导能力,让城市高效运转。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继续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用人工智能助力解决社会刚需问题,让我们的生活因人工智能的赋能变得越来越美好。 ”秦平说。(本网记者 汪永安)

勇攀冶金科技高峰

“8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冒着高温察看生产运行情况。身为冶金科研工作者,我备受鼓舞。 ”安徽工业大学智能冶金研究所所长张立强教授说,“我亲眼见证了钢铁行业经过系列科技攻关,国产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超过98%。这是我们冶金人引以为豪的事。 ”

张立强团队自主开发的连铸坯智能定重切割模型,从冶金工业大数据的采集、数学模型算法的设计、软件编制到工业化生产连续稳定投用,一直走在国际前列。该模型通过科技创新具有行业首创性,目前已经在马钢控股的安徽长江钢铁有限公司稳定投用2年以上,轧钢定尺率指标由98.5%提高到99.6%,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科研团队还正在与马钢特钢公司联合研发连铸长水口自动吹氩智能化控制系统,继续努力向最高处攀登。

“加大攻坚力度,对我来说就是‘毫不懈怠’四个字。”张立强说。近3年来,他每年的休息日总和不超过2周。在开发连铸坯智能定重切割模型的过程中,他和团队成员冒着高温在现场工作了6个月,仅张立强自己就磨坏了3双鞋。 “连续生产1个月下来,当我看到指标超过原来的15%至20%时,自主创新带来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张立强说。

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专业研究生赵傲南也是张立强科研团队的成员之一。看见习总书记来马钢视察,赵傲南更加坚定了深入学习研究冶金智能化控制的信心,牢记“百炼成钢”院训,力争将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合格的钢铁工业科研工作者。 同在这个科研团队的硕士研究生伏凯旋,今年暑假一直留校参加课题研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马钢调研,让他坚定了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想法。他说:“我要把所学互联网、自动化知识与传统冶金生产相结合,为开发炼钢智能化控制系统和模型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助力炼钢生产核心技术开发,缩短新技术研发周期,为钢铁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贡献青春力量。 ”(本网记者 陈婉婉)

让安徽“智造”走向世界

位于合肥高新区的美亚光电是一家专注于智能识别核心技术与产品研发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天,公司正在紧张地准备“2020安徽国际茶博会”参展工作。8月28日,美亚光电打造的首台人工智能茶叶分拣机器人及首台鲜茶叶分选机将通过该展会正式亮相。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这让我们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增强了发展的信心。 ”美亚光电副董事长兼总经理沈海斌说,当前,美亚光电深度聚焦农产品分选、X光工业检测、高端医疗影像等三大业务板块,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创新人才引入及培养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公司可分选、检测的物料种类已突破400种,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量近50000家。今年以来,公司又陆续推出高端红外四摄色选机、口内扫描仪等多个创新产品,不断打破国外垄断,挺起高端智能识别装备数字化的中国脊梁。 “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 ”沈海斌表示,美亚光电即将投产的行业首座智能工厂,正是公司积极响应传统制造业高质量转型的重要举措。为了适应传统农产品色选设备自动化、智能化要求,美亚光电近年来从研发、设计、供应链等源头,大力推进产品的工程化、标准化、模块化。项目投产后,不仅将实现规模化生产,还将从根本上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可靠性,在与国际品牌竞争中展现出更强的市场竞争力,让安徽“智造”走向世界,占领更多海外高端市场。(本网记者 汪永安)

努力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

“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对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者也是巨大的鞭策和鼓舞。眼下离小麦播种不到2个月,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汪建来研究员正带领团队一边精心谋划2020年安徽省小麦产业竞争力提升行动方案,一边协助安徽寿西湖农场公司制定“麦稻周年绿色高效均衡增产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实施方案。

小麦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4300万亩,总产32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要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这为‘十四五’安徽农业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也为依靠科技提升小麦产业竞争力指明了方向。 ”汪建来表示,近几年安徽小麦商品质量明显改善,一等商品小麦占比90%以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供给侧改革。但由于安徽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穗发芽风险依旧存在,如何选育抗耐赤霉病和穗发芽品种,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一直是团队的研究重点。通过在沿淮阜南、怀远建立育种基地和锲而不舍的工作,目前已选育出通过国审的小麦新品种荃麦725,在全省推广100万亩以上,成为我省软质小麦主推品种和酿酒企业指定品种。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总书记的指示,依靠科技创新,选育抗耐赤霉病和穗发芽品种,确保小麦产量和质量安全,同时建立优质小麦规模化生产基地,推进优质专用小麦和制品的研发与生产,全面提升我省小麦产业竞争力。 ”汪建来说。(本网记者 汪永安)

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精尖缺”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地处“创新之都”合肥的安徽大学,立足材料学科,以服务区域重大需求为目标,聚焦“集成电路先进材料与技术”为一流学科主攻方向,深度参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努力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精尖缺”人才。

安徽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吴秀龙,长期从事数模混合集成电路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大科研项目。他说:“对于集成电路这个战略新兴产业来说,创新显得格外重要。作为高校科研工作者,我们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持续聚焦国家‘卡脖子’问题,以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加强与企业联合攻关,努力为国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为安徽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

安徽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甄胜来,一直在激光与光纤传感技术,以及相关技术装备在工业过程监控、海洋探测等领域积极探索应用。他说,习近平总书记“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叮嘱,让身为科研工作者的自己印象深刻。 “我们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坐得住‘冷板凳’,发扬钉钉子精神,深耕激光与光纤微振/微震传感领域。 ”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本科生赵雨竹说:“作为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我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我们要聚焦国家信息安全领域,深耕细作,砥砺前行,利用安徽大学‘双一流’建设高校的优质资源,积极参加科研创新项目,巩固专业知识,提升创新能力,拓展国际化视野,将来为国家的信息技术安全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 近年来,安徽大学紧紧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瞄准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原创性成果层出不穷。从原理探索、技术方法创新、设备研发,到实际应用稳步推进,加快相关知识产权转化,做到了产学研用深度结合。(本网记者 陈婉婉)

    相关新闻
省总工会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