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太和县马集乡垃圾处理站副站长项凤林,添了个新职务——改厕管护站站长。
9月22日上午10时,皮肤黝黑的老项站在门口,一辆白色的吸粪车停在院内,“乡里谁家粪便满了、厕具坏了都给我打电话。我一直负责垃圾清运,有人手又了解村里情况,厕所管护事情不多,可以兼顾”。
余音未落,电话响了,“站长,派个车子来,帮我掏个粪”。
老项走进办公室,在记录本上写下了村民的相关信息。办公室内,管道、厕具等各类零部件齐全,记者留意到,数个黑色圆柱体很显眼。“以前农村改厕的三格式化粪池,比较低,遇到下雨天,雨水容易倒灌进池内,套上这个装备,化粪池变高了,保证了粪便发酵的质量。”老项解释道,“我们正好要去处理化粪池,要不,你跟我去村民家看看”。
红彤彤的辣椒已经成熟、长条丝瓜挂着格外显眼、石榴也裂开了嘴巴……郭庄村村民王彬家的小院里,各类蔬菜瓜果长势正好。今年72岁的王彬告诉记者,自己种菜有秘诀,而这个秘诀离不开农村改厕。“2017年,俺家的旱厕变成了现在的卫生厕所,不仅干净卫生,而且粪便也有用处。政府帮我们建的三格式化粪池,把粪便发酵得好。”王彬一边说一边打开了化粪池的盖子,池子里黑色的粪便已发酵成熟,记者近距离观察也没闻到刺鼻异味。
发酵之后的粪便可以用于肥沃菜园,为何王彬还给项凤林打电话呢?
“小菜园能用多少?新厕所建好3年,时间久了,满了。”王彬告诉记者,以前不知道找谁来帮忙,怕政府只管建不管护,没想到今年4月份,一张蓝色的“改厕管护服务卡”钉在了厕所门口,“一个电话,车子就来了”。
只见成人小腿粗细的黑色管子伸进化粪池,不到10分钟就工作完毕。“我们北方人用水节省,加上村民自己也会偶尔掏粪,两年清一次足够。”项凤林说完,又开着车去了另一户村民家,而一辆吸粪车能够清空3户村民的化粪池。
装满的吸粪车,将运送到不远处的园林合作社。“从4月份开始,我们与服务站合作,以每车20元的价格收购粪液有机肥。”合作社负责人李建告诉记者,一方面节约了复合肥,另一方面液体有机肥,林木吸收效果更好。
农村改厕“三分建、七分管”。据了解,2017年,我省启动农村“厕所革命”,截至2019年底,全省累计完成自然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245万户。但2019年国务院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检查发现,“坏了没人修、满了没人掏”的问题较为突出。我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建管并重,在抓好改厕质量提升的同时,突出抓好后续管护机制建设,着力解决农村改厕“最后一公里”问题。(本报记者 何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