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合肥欧菲光光学光电产业基地,人头攒动,机器轰鸣。合肥市正在这里举行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50个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总投资501亿元。这是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揭牌后,合肥市首次按下开工“快进键”。
充分发挥省城三大优势
“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涵盖合肥经开区、高新区、蜀山区三大区块,是合肥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资源最丰富、产业基础最雄厚、生态环境最优美的区域。”9月26日,合肥市商务局负责人指着挂在墙上的安徽自贸试验区区位图介绍,建设自贸试验区,合肥拥有创新气质浓郁、新兴产业集聚、开放空间广阔三大优势。
“创新”是合肥最亮丽的名片,也是最鲜明的城市气质。9月22日,ITER计划校正场首批线圈暨法国WEST装置偏滤器关键部件交付活动在合肥举行。“我们坚持‘科创+产业’同频共振、良性互动,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让更多创新成果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让科技之光点燃科技策源新供给。”合肥市市长凌云说。
在创新驱动下,合肥新兴产业集聚,通过全链条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形成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为标志的产业地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入围首批国家战新产业集群,战新产业发展连续3年受到国务院表扬激励。新兴产业的壮大,既为合肥在新发展格局中抢占了先机,又强壮了自贸试验区的“体魄”。
“现在的合肥,越来越开放和自信。”合肥市发改委总工程师许伟说,合肥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米”字型高铁网拉近与全国中心城市的时空距离,新桥国际机场联通全球诸多城市。目前,合肥中欧班列开行超过1200列,世界制造业大会永久落户合肥,世界显示大会等诸多展会形成品牌效应,创响了合肥城市美誉度和影响力,日益开放的空间为自贸试验区带来广阔的“舞台”。
加快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
“我们将加快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高质量建好自贸试验区。”合肥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合肥将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在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聚焦高端制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信息、科技金融、跨境电商等产业,探索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及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新机制,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现代开放体系。
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之一,合肥迎来了实现更高水平改革开放、加速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我们将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作用,探索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交流新机制,协同构建大通道大平台大通关现代开放体系,强化‘带动江淮、辐射全省’的省会担当,在产业布局、要素配置、园区联动等领域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安徽自贸试验区揭牌仪式上,凌云向世界传递合肥的信心与决心。
据介绍,合肥将重点聚焦“创造科技策源新供给、打造产业发展新地标、构筑投资贸易新动能、拓展区域发展新格局、提升营商环境新品质”五个方面发力,强化“带动江淮、辐射全省”的省会担当,积极探索制度创新,服务国家战略,打造示范标杆,把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
争当自贸试验区建设排头兵
9月26日,合肥市委常委会会议强调,要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抓紧拿出务实举措,列出工作清单和时间表,推动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挂牌就运行、开门就开张”,努力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建设自贸试验区,经开区必将迎来新的更大发展机遇。”合肥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秦远望说,下一步,将以安徽自贸区获批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优势,开展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区、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区、对外开放样板区。
“当我们知道蜀山区被纳入自贸试验区建设后,第一时间就在群里发了信息,希望大家能增强信心。”位于合肥(蜀山)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某电商企业负责人翻开手机微信说,企业由于受疫情影响今年出现困难,相信自贸试验区将会给他们带来新动力。
新机遇孕育新动能,新起点上的合肥正努力发挥自身优势,争当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排头兵。“我们将倾力打造示范标杆,转变政府职能,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创造科技策源新供给,构筑投资贸易新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新模式,加快把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片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凌云表示。( 本报记者 许根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