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安徽综合实力跃升最明显、转型发展成效最突出、人民生活改善最显著的时期,在安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11月17日下午,在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安徽“十三五”经济发展主要成就新闻发布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张天培表示。
“十三五”以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紧紧把握国家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区域发展战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高质量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美好安徽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
奏响创新强音,加快转型发展
“墨子”号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千公里量级的量子纠缠,高性能缓冲拉杆保障“嫦娥四号”探测器安全着陆,成功研制“悟空”号暗物质能量探测器、“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强磁计……“十三五”时期,安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下好创新“先手棋”,“国之重器”大显身手。
“十三五”时期,创新成为驱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建设立柱架梁,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建设,大科学装置加快集聚。在量子通信、稳态强磁场、热核聚变等领域,原创性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加速涌现;在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创新,实现“并跑领跑”。
“‘十三五’以来,我们放百年眼光、集全省之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量子、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四个研究院,构建科学中心‘四梁八柱’,新建聚变堆主机设施、未来网络设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合肥一级核心站、雷电防护试验设施等4个大科学装置,预研一批大科学装置,布局实施20个前沿交叉研究平台、10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落实支持经费100多亿元,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在量子、核聚变领域保持全球领跑地位。”张天培表示。
抢抓资本市场改革机遇,安徽企业上市数量实现快速突破。截至10月,我省今年累计已有19家企业首发上市。目前,安徽上市公司总数达122家,科创板上市企业6家,均位居中部第一,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近年来,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以“铜墙铁壁”为代表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以“大智移云”为牵引的数字经济加快发展,重大新兴产业专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梯次推进格局基本形成。全省龙头企业加速壮大,京东方成为全球最大的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厂商,晶合公司在手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领域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科大讯飞获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十三五’以来,我省聚焦优势新兴产业,先后建立26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37个省重大新兴产业工程、51个省重大新兴产业专项、27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近五年,全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产值年均增速达17.7%。”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于德志说。
深化改革开放,注入强劲动力
今年前三季度,沪苏浙在皖投资在建亿元以上项目2918个,实际到位资金5367.1亿元,同比增长16.6%;占全省比重52.7%,同比提升2.9个百分点。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驶入“快车道”,区域创新合作加足“马力”。“安徽积极落实‘大战略’,坚决扛起‘大责任’,全力抢抓‘大机遇’,始终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性工作,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支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于德志表示。
我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中,由“全面参与”转向“深度融合”,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等一批重大协同事项加速推进。安徽加强与沪苏浙合作、推动互补,签署总投资2200亿元的晶圆制造基地合作协议,不断提升重点领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江淮线上经济论坛,共签署沪苏浙来皖投资项目246个,投资额2112亿元。
今年以来,我省支持各地进一步拓宽“地摊经济”的场所和时间。全面推行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和“智能审批”。在市县政务服务中心设立水、电、气报装窗口,在政务服务网和“皖事通”App上线报装申请功能,打造164个“一件事”集成套餐式服务。
“十三五”以来,我省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形成了‘3+2’清单制度体系、编制周转池、林长制、县域医共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改革品牌。”张天培表示,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8条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四最”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构建“皖事通办”政务平台,省级行政权力、审批事项保持全国最少,建立区域化、综合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配置资源效率不断提升。
增进群众福祉,实现更大作为
“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建成集中安置点869个,完成投资46.67亿元,累计建成安置住房29848套。截至目前,8.5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搬进新居,生活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近年来,我省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改善群众出行体验。目前,我省已开通至4个直辖市、18个省会城市和50多个地级市的直达高铁动车。实现合肥1小时到南京、2~3小时到上海、杭州、武汉、济南、苏州,4小时到北京、天津、郑州、南昌、福州。长三角货物快运、“铁公水”集装箱多式联运等运输服务灵活多元,中欧班列不断加密,达到日均两列以上,成为长三角地区联通“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纽带。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铁路发展,“十三五”以来,一直把铁路建设作为我省基础设施补短板的关键领域,全力加以推进。
“目前,我省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以高速铁路为骨架、以普通铁路为基础、以重要站场为节点的现代铁路交通体系,在全国铁路网特别是高速铁路网中的枢纽功能和地位进一步显现。”张天培表示,我省“十三五”已累计完成铁路建设投资1830亿元,新增铁路运营里程950公里,全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51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达到2165公里,均居长三角地区首位。
“总的来看,我省‘十三五’规划目标即将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即将站上一个新的更高的发展起点。”张天培表示。
面向新发展阶段,安徽将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本网记者 郑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