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省文物局日前公布第五届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名单,共有12个展览分获特别奖和精品奖。这些获奖展览是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缩影,反映了文博单位积极激活文物资源、增进公众文化福祉的深度和广度——
安徽:走近精品展 体会文物的精神价值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1-15 09:03:13 责编: 刘东伟

01.png

《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展览入口处。 (资料图片)

02.png

安徽省博物馆,市民正在参观 《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展。(资料图片)通讯员熊伟 摄

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已有十余年之久,做强展陈、开展社教、研发文创、开拓数字文博线上展厅……十年来,博物馆的创新发展之路越走越宽,但展览陈列始终是博物馆的核心要素。

近日,省文物局公布了第五届全省博物馆陈列展览精品项目推介奖项名单,《故宫养心殿文物精品》《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轮回》获特别奖,《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主题展》《契约中国——马鞍山市博物馆馆藏契约展》《新四军在皖南》《文珍染翰——故宫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贡品展》《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浚遒寻古 肥东撷英》《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列》《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10个展览获精品奖,《城市影像·百年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特展》等7个展览获入围奖。

这些展览既很好地展示了历史和文化内涵,也体现了时代特色,兼具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纵观这些优秀的陈列展览项目,不难发现,获奖单位不再集中于传统的文物部门所属历史文化类博物馆、区域综合博物馆,而是扩展到了自然类、行业类、高校类等专题特色博物馆;获奖展览题材更为广泛,历史文化、革命纪念、艺术工艺、考古成果、自然遗产等令人耳目一新;出入境展、外省市引进展的策划组织能力和宣传推广水准较往届显著提高。

挖掘红色主题的现实意义

安徽博物院 《烽火江淮——安徽革命史陈列》,分“革命赓续 安徽建党”“红色沃土 红军摇篮”“华中砥柱 铁军战歌”“江淮鏖兵 革命胜利”四个部分,展出革命文物550余件套、历史图片400余张,多角度、全方位展现近现代安徽人民的革命征程,填补了这一领域展览项目的空白。陈列以近代安徽地区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为线索,以安徽地区重大革命历史事件、重要革命人物与革命英雄事迹为展示重点,以安徽区域现存珍贵革命文物为展示主体,并结合历史照片、革命题材美术作品及半景画、多媒体演示等辅助技术展示手段。

在革命年代,我省无论是从参与的人数,还是参与的地域广度上来说,都是重要组成部分。类似于《烽火江淮》这样的近现代革命历史展览,近年来集中涌现。本次推介奖项中还有《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主题展》《新四军在皖南》《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列》等入选,《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列》以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为线索,以刘家畈会议为主线,由千里跃进大别山、决策刘家畈、从刘家畈走向胜利、军民鱼水情四个单元组成,展品120余件,是太湖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和文化旅游新亮点。 《渡江第一船暨芜湖解放七十周年主题展》利用整个展厅场地营造“战船”千帆竞渡的渡江场景作为设计思路,以“战船”船帆的形态为展板造型,将展板展台与船帆甲板结合,制作成相对独立、灵活的展示单元。

大多数革命史陈列都利用多样化的设计语言和独特的形式表达,向观众立体呈现安徽革命历史进程。 《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列》负责人汪淑琳认为,这些展览一方面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创意文化产业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挖掘和丰富红色精神的深刻内涵,发挥了博物馆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注“物件”背后的精神价值

由马鞍山市博物馆报送的《契约中国》展以实物展示了我国契约制度的历史和渊源。展品年代跨度大,既有官契也有私契;收集地域包含十多个省份。契约内容与民间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国历史变迁最生动的载体,为研究中国封建法律、道德规范、区域变迁和乡约民俗提供了宝贵资料。以往,契约文书更多地是存在于研究者的案头,让这些专业资料展示大众面前,策展人着重凸显展览中所要表达的契约精神。遵守契约,是我们传统文化中一项重要的精神内涵。马鞍山市博物馆馆长李军介绍,尽管各地、各时段契约文书呈现出多样化的形态,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传统中国,尤其是乡土社会一贯倡导秉持的诚信和法治精神。观众不是专业研究者,单纯介绍契约文本稍显枯燥,但通过展览策划形式的调整,观众们能感受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如强调诚信、自律;亲族之间、乡邻之间互谅互让及和睦共处、患难相助的道德约束;尊重长辈、遵守法律、保护环境的约定。这才是展览本身的意义所在。

《匠心——文物背后的匠人精神》展览遴选256件重要展品,涉及青铜器、瓷器、陶器、玉器等13个类别,“这么多‘珍宝’集中在一起展示,并非只是为了展示藏品的熠熠生辉”,策展人姜岱品介绍,策展团队通过对展品制造过程的梳理,展示了匠人们手工技艺的创造性与传承性,“匠心”一词最早出自唐代张祜之诗——“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既在于“匠”,更在于“心”。在手工艺时代,“匠”成为某种职业属性。机器流水线生产时代来临,这些职业逐渐别落幕,而今工匠精神被重新提起,有其重要的时代价值。将深藏于“物”的匠心精神表现出来并呈现于观众眼前,是一个新颖的策展思路。

“进博物馆看奇珍异宝。 ”多年来很多观众看展普遍存在猎奇心理,在当下的展览策划中,越来越多的展览引导观众关注“物件”背后的精神价值。

将“冷知识”做成“爆款”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亳州市先后清理发掘了十多座东汉时期的古墓葬——曹操宗族墓群,出土了近600块刻写有文字的墓砖,这是目前全国出土最多的阴刻文字砖。它们的出现不仅佐证了篆、隶、草、真、行等书体在东汉末年正式形成,而且体现了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对研究中国古代书体的演变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据亳州博物馆馆长吴磊介绍,《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展》以“曹操”为主题,依托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文物为主线,展出了151幅文字砖、画像砖拓片,以 “一串数字”“你的姓氏”“不经意的书画”等七个单元,展示了文字砖的历史文化与书法艺术。同时,亳州博物馆还创办了“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目前,该巡展已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南京六朝博物馆等近十家博物馆,影响深远。汉字砖上读汉字,这一稍显小众的考古冷知识,能够在巡展中广受好评,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策展团队对其进行的当代化的归纳总结和“包装打造”,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

吸引青少年的展览还有省地质博物馆策划的 《“龙出巢湖——安徽巢湖龙动物群”专题展》。展览选取我省区域内古生物化石中的翘楚——巢湖龙动物群为展示对象,以近年来发掘的大量化石和最新研究进展为依托,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相关知识,提升公众对安徽本土的代表性生物群“巢湖龙动物群”的了解,增强人们保护化石、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展览中穿插互动体验,同时设置有文创产品展示区。

引进展更有新鲜感

策划举办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轮回》展,是安徽博物院的一次创新之举。该展围绕古埃及人对于生命“永生”的这一生死观念,遴选100件(套)古埃及珍贵文物,通过对莎草纸、石棺、雕像等之上的图案、象形文字以及丰富多样的随葬品的解读,辅助增加古埃及人的神话传说、文化符号等,揭开了古埃及人对于永生生命观的神秘面纱。境外博物馆来华合作办展,同样的展品,也曾多次出现在国内其他博物馆中,如何将同样的展品做出不一般的体验?策展团队从展览主题到展厅展线设计,进行了一次“头脑风暴”,最终推出的展览形式新颖,展陈效果优良。展览期间正逢暑假,安博通过跨界合作的方式,举办了“魔法奇幻夜”“永生的秘密”“爱上博物馆——探秘金字塔”等多个主题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拓宽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除了 《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死轮回》展这样的境外合作项目,近年来,省内博物馆多次与国内其他大型博物馆开展合作,尤其以故宫文物的到来最为瞩目。安徽博物院的《故宫养心殿文物精品展》、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文珍染翰——故宫博物院藏文房用具暨徽州贡品展》都是较为成功的案例。 《文珍染翰》展出100件文房用具,其中很多来自于徽州,让展品“回到徽州”,成为展览的一个“吸睛之处”。找到不同地域文物之间的关联性、增加本土要素,或许能够帮助藏品“走出馆舍”、走近更广泛的人群。

(本网记者 晋文婧 徐志纯)

    相关新闻
安徽去年作品版权登记量84758件 连续两年实现翻番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