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两会观察 | 让我们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3-10 08:21:00 责编: 武静

■ 本报记者 夏胜为 吴林红 聂扬飞 范孝东 李浩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有财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让我们生活的家园拥有更多碧水蓝天。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纷纷表示,在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新征程中,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好山好水保护好、把生态优势发挥好,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保护修复,守住自然本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加快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十三五”期间,我省生态环保齐抓共管格局构建成型,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深入推进,率先探索实施的林长制、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走向全国,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十四五’时期,我们要按照中央部署,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大力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全国政协委员马传喜表示,要坚持运用系统思维,充分认识到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围绕这一共同体构建自然修复与保护的制度体系,与污染防治制度体系有机衔接,汇聚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力量,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和保护。

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全国人大代表孔晓宏表示,安徽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林长制改革,经过多年实践已经产生了明显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推深做实林长制、河长制等生态文明制度,建立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打造生态美家园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的生产生活不能无边界地向自然延伸。”全国人大代表王孝巧表示,科学规划空间布局,为生态环境划上保护线,为人类活动划上边界线,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前提。“城乡开发建设要做好规划,要首先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产生活都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这样才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永续发展。”

综合治理,持续改善环境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

“十三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PM2.5平均浓度下降25%,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去年,我省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阶段性目标任务,一个重要特色就是抓住了强弱项、补短板的根本,重视从源头治污,实现精准、科学、系统治污。”全国人大代表程寒飞认为,“十四五”时期,要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必须充分发挥已建治污设施的作用,充分发挥设施最大效能,努力推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抓污染治理,要更加注重从生产线源头上减污,推动治污与节能、资源化利用相结合,逐步从治污耗钱向治污省钱甚至挣钱转变,也就是向系统治理提升要效益转变。”

限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继续在节能减排上下功夫。“节能减排需要技术赋能,无论是推动煤炭等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还是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都要靠技术加持。”全国人大代表彭寿认为,当前能源结构中传统能源依然是大头,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要做好能源技术攻关,通过发展新型煤化工、新材料等方式,改变能源使用格局,从源头上做好节能减排。“此外,‘碳达峰、碳中和’离不开全民参与,可以通过打造绿色新能源示范城市的方式,引导全民树立绿色意识,推动实现绿色生活、绿色制造、绿色应用。”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需要每个人付诸行动,没有谁是旁观者、局外人。”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表示,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就是在满足人类自身需求的同时,尽最大可能保护自然环境,决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所谓的生活水平提高;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示范引导,促进人们牢固树立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从日常生活吃穿住行做起,自觉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扮靓生态底色作出应有贡献。

生态优先,厚植绿色优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十三五”期间,我省围绕制造强省战略,大力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通过示范引领、存量改造、增量优化、强化监管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拓宽工业绿色转型之路,超额完成“十三五”节能目标,绿色制造体系初步建成。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全国人大代表张来辉表示,要把“生态+”理念融入产业发展全过程、全领域,采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循环经济等绿色新产业新业态。以水泥行业领军企业海螺集团为例,将按照优于国家环保标准的要求,尽快完成所有生产线节能减排技术升级改造,提高现有生产线绿色化水平;探索实施高效绿色环保新技术、高性能水泥基新材料、高附加值新产品等前瞻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加强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产品转化和应用市场开发,更广泛地开发应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新材料,建立完备的节能环保产业体系。

让产业变“绿”,让“绿”变产业,是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既守住好生态,又捧上‘金饭碗’。”全国政协委员李修松表示,发展生态旅游、繁荣生态文化是一个长期任务,要立足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依托历史文化、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等,积极探索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协同发展之路,带动相关绿色产业发展、兴旺,厚植“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优势。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意义深远。”全国政协委员刘屹表示,绿色发展,并非不要经济发展。事实上绿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生态环保、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产业、新商机,带有“低碳”“环保”“绿色”等字眼的商品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青睐。在“十四五”时期,要继续加快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步伐,发展低碳技术、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以绿色发展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关新闻
李和平:纾解小微企融资难 高莉:构建农村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