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闽皖党报联动·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3-11 07:58:57 责编: 武静

发展壮大特色农业

——访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

■ 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陆銮眉 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作为全国率先开展有组织的开发式扶贫的省份,福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硬骨头,以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的姿态奋勇夺取新胜利:全省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退出。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何在更高起点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国人大代表、闽南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陆銮眉认为,应当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点优势,走具有福建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约0.5亩,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生态禀赋优越,农业多样性资源丰富。”她说,特色农业是福建农业的优势和亮点。

走特色路,打特色牌,福建特色现代农业建设蹄疾步稳。安溪铁观音、平和蜜柚、古田食用菌、建宁水稻制种等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园欣欣向荣,武夷岩茶、设施蔬菜、福建百香果等八大优势特色产业方兴未艾,一批产业强县、强镇、强村蓬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正在显现;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72%,中央厨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新产业新业态全面开花;深入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行动,不用化肥农药绿色茶园基本全覆盖,化肥、农药连续4年减量增效,“清新福建、绿色农业”成为“最in”口号……2020年,福建茶叶、蔬菜、水果、畜禽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全产业链突破2万亿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持续做大做强做优特色现代农业,赋能乡村振兴?陆銮眉认为,要在优化农业结构上开辟新途径,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寻求新突破。

打好重要翻身仗,夯实现代农业基石。农业现代化,种业是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加强特色种质资源挖掘、保护和利用,加强作物、畜禽和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同时在生物育种科技攻关、产业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育繁推一体化、产学研深度融合等方面,实现更大突破。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农业生产经营提质增效。应当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地发展绿色特色产业,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标生产,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标准“领跑者”。

加强现代农业科技和物质装备研究,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创新动能。应当加大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提高农机装备自主研制能力,支持高端智能、丘陵山区农机装备研发制造,加大购置补贴力度,开展农机作业补贴。

强化人才支撑,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不仅要大力引进高层次和高素质的人才,还要培育好本土的高层次人才,更要做好职业教育,加大对涉农专业的扶持力度,围绕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源源不断培养有三农情怀、家国情怀、下得去、留得住的人才。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扎根基层的代表,陆銮眉多年来致力于为农业农村发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陆銮眉的一大心愿。

擦亮乡村旅游品牌

——访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

■ 安徽日报记者 聂扬飞

李修松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

“乡村旅游在挖掘乡村自然和文化资源潜能、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提高传统乡村经济附加值、调整优化传统乡村经济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注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表示。

“安徽具有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特别是皖南山区一带,保留了大量古村落,可以有效利用,发展乡村旅游,实施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李修松介绍,安徽黄山市出台了《古村落保护利用办法》等10个规范性文件,先后实施“保徽”“改徽”“建徽”工程、“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徽州古建筑保护利用工程”,在保护利用古村落及各类古建筑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当地利用古村落文物文化资源,探索路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地达100多处,形成了民企独资保护利用的“宏村模式”、政府主导国企经营的“西递模式”、财政扶持民企经营的“呈坎模式”、国企开发村企合作的“唐模模式”、省外独资村级协助的“祖源模式”等。

“乡村旅游的发展,可以有效带动关联产业,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李修松以黄山黟县为例,2018年该县接待国内外游客就达到119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8亿元,占全县当年GDP的51%,30%的居民不同程度从中获益。除物品营销、餐饮、旅馆、交通等快速发展外,诸如民宿客栈、文化体验、研学旅游、休闲养生、写生基地、文创产品开发等百业兴旺。在乡村旅游带动下,古村落的生态修复、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村容村貌美化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大提升,村民素质大为提高。

“立足新时代新要求,乡村旅游发展和古村落保护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需要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李修松坦言,他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保护经费缺口较大、文化内涵发掘利用不够、部分法规需要完善突破、乡村旅游缺乏特色等问题,制约和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新发展。

李修松认为,“十四五”时期的乡村旅游发展,要坚持创新驱动,在巩固扩大现有基础上,树立新观念、应用新模式、引进新技术,以创新激发活力,靠开拓赢得未来。要注重统筹协调,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形成区域性特色产品,皖南山区要推进山上山下、城市农村联动、连片发展,推进由观光旅游为主走向休闲度假、夜间旅游等全面发展,真正打造全域性、世界性旅游目的地。要坚持保护优先,统筹处理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推动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加强国家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健全省、市工作机制,推动规划落实;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果实现新的更大丰富,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惠及更多人民群众。

    相关新闻
增强交流合作 促进资源共享 长三角城市科普联盟即将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