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清明祭英烈 共铸中华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04 08:40:00 责编: 徐文娟

你的名字永留史册

烈士陵园中,青松绿柏间,一位位英雄在这里长眠。清风拂过一个个无名墓碑,消逝的集结号仿佛声声回响在耳畔。我不知道你的名字,却多想听你讲讲浴血奋战的无畏、保家卫国的果敢。

你或许是富家公子,享受优渥的生活;或许是农家子弟,过着平静的日子。当国家处于危难的关头,当人民遭受压迫的时候,你义无反顾挺身而出,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战胜一个又一个敌人,拯救一个又一个同胞。无数英烈挥洒鲜血,迎来改天换地的新中国、人民群众的欢声笑语,我知道你看得到、听得见。

我们不仅勇于打破一个旧世界,而且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鲜红党旗的召唤下,四面八方的先进英模聚集到一起,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目标砥砺奋斗。如今的中华民族,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骄傲的雄姿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铿锵的声音响彻五湖四海,我知道你看得到、听得见。

从改天换地的建国基业,到翻天覆地的改革大业,再到顶天立地的时代宏业,一个个“红色地标”,讲述着一段段“红色传奇”。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我们特地来看你,从一件件文物身上寻找你的故事,重温你的理想,感受你的信念。

你的名字,永留史册!(张理想)

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3月30日上午,枞阳县纪委监委机关党总支组织全体党员干部来到枞阳县旗山烈士陵园,开展“缅怀英雄先烈 弘扬爱国精神暨瞻仰渡江烈士纪念塔”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不朽功绩,汲取奋进力量。

在旗山烈士陵园中间,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渡江烈士纪念塔在一排排挺拔的苍松和一行行整齐的翠柏衬托下,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怀着崇敬的心情,50多名纪检监察干部在革命英雄纪念塔前,敬献花篮,默哀缅怀。面对党旗,他们坚定地举起右手,重温入党誓词,用铿锵有力的声音表达着对革命前辈的崇高敬仰、无限哀思和继承先烈遗志、忠实履行使命的坚定决心。

在镌刻有712名烈士姓名的英名墙前,大家聆听讲解员讲述这里的战斗故事,仿佛回到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1949年 3月 30日,渡江战役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22军66师196团某部奉命对盘踞在枞阳县幕旗山、白鹤峰一带的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武装的反动组织发起猛烈进攻,最终取得了战斗胜利,但在与敌人的顽强搏斗中,先后有白振华连长等33位指战员不幸壮烈牺牲。这712名烈士包括这33名烈士,还有的是在解放枞阳、渡江中线战役以及其他战斗中为国捐躯的烈士。

“每一个烈士的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值得每个中国人铭记。 ”枞阳县纪检监察干部尹丽亭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要牢记历史,永远缅怀革命前辈的功绩,永远敬仰革命前辈的精神,传承先辈的光荣传统,为国家繁荣富强奉献汗水和青春。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大家纷纷表示,一定要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做好革命精神的传承,胸怀革命理想,践行为民初心,不断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记者 林春生 通讯员 高春英)



渡江第一船 精神永流传

位于合肥市滨湖新区的渡江战役纪念馆的“人民支前”展厅中,有一面黄底黑字的锦旗(见上图),除了岁月的侵蚀,旗子的一角有很明显的缺失。这面锦旗,曾属于一位渔民,它参与并见证了“渡江战役”。

这是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106团授予“支前船工”陈正华的,锦旗的一角在渡江过程中被炮弹击穿,它不仅承载了陈正华和父亲陈文义光辉的革命历程,也是军民团结一心的重要见证。

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来到了重要的沿江城市——安徽省安庆市,开始投入到紧张的渡江准备中。在所有的准备工作中,有一项工作最为重要和紧迫,那就是渡江船只和船工的征集。成长在渔民家庭的陈正华,当年只有21岁,全家靠捕鱼勉强度日。大战在即,父亲陈文义义无反顾地带着儿子陈正华报了名,成为了“支前船工”中的一员。渡江前,野战军首长亲自为陈正华戴上奖章,上面缝有名字、年龄和出生地,戴上它就意味着做好了随时牺牲的准备。由于陈正华此次担任的是前锋主攻,首长还特地颁发给他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奖给水上英雄,渡江第一船,一零六团”。陈正华小心地把这面锦旗缝在了衣服内里上,他抱着必胜的决心,一定要把解放军送过江。

4月21日凌晨,106团的渡江号令打响,密密麻麻的船只犹如离弦之箭,直刺江南。作为前锋船,陈氏父子一刻也不敢放松,父亲掌舵,儿子陈正华负责扯帆和摇桨,经过协力奋战,他们父子将一船战士送过了长江。靠岸后,迎接他们的不仅有连绵的炮火,还有无数障碍物和地雷。为了给后续部队扫清障碍,陈正华和战士们潜伏在硝烟中,小心翼翼地清除地雷的引线。就在这时,一枚炮弹在他们身边炸响。火光之后,陈正华受了重伤,全身血肉模糊,贴身存放的那面“渡江第一船”的锦旗也被炸掉了一块。倒在血泊中的他只隐约记得,后面有战士用信号灯为大部队开路,我军已胜利登岸。

新中国成立后,陈正华将锦旗视作珍品,一直妥善保管着。后来经过辗转,渡江战役纪念馆收集到了这幅锦旗,将它置于纪念馆中的“人民支前”展厅,供后人瞻仰,以纪念那段峥嵘岁月,缅怀千千万万个为了革命胜利而牺牲的战士和群众。(本报通讯员 王高

传承英雄志 激发报国情

“‘我对自己说,假如人死了可以复活,假如生命可以由我重新安排,而且假如你像一年前那样再对我说,我走的是难走的一条路,我仍然要回答你,让我再走那条最难走的路吧,让我再去死一回吧!’这是夏雨初烈士1930年在南京雨花台就义前写给妻子的绝笔信……”3月26日上午,在郎溪县新发镇中心学校微机室,操潇老师正声情并茂地向五年级3班的同学们讲述郎溪革命烈士夏雨初的故事。宽敞的机房内,同学们一改往日的活泼好动,个个凝神屏气。

原来,这是一场“传承英雄志·守护英雄魂”主题班会暨网祭郎溪英烈活动。在操潇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登录网祭郎溪英烈平台。点开页面,庄严肃穆的烈士墓园、熠熠夺目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金箔碑文下,夏雨初、陈文、李政刚等革命先辈们可亲可敬的面庞,一一出现在同学们的眼前。依次点开,这些郎溪籍或在郎溪地区工作、战斗过的革命先烈的事迹历历在目。同学们还可以选择在网上为革命先辈们“献花”“点烛”“上香”或“祭酒”,一字一句敲下自己想说的祭奠感言,表达对先烈们的崇敬之情。

“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通过开展网祭郎溪英烈活动,引导孩子们缅怀英烈事迹、回顾党的历史,有助于激发孩子们对英烈的崇敬之情、感恩之心,引导孩子们知党爱党、砥砺奋进,更好地弘扬爱国情、树立报国志。”操潇说。

“今天的班会分享让我更深入地学习了先烈们的英勇事迹,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无畏抗争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正在网上祭奠英烈的学生赵琳艳告诉记者,“看了、听了英烈们的事迹,我们更加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才能够更好地报效祖国!”

今年郎溪县以网上签名寄语的形式,组织开展“追忆奋斗历程·传承红色基因——2021网祭郎溪英烈”主题活动。“网祭郎溪英烈活动是我县每年清明节期间开展的一项特色活动,至今已连续开展了4年,在群众中特别是青少年群体中,有比较大的影响力。今年自3月23日活动开展以来,目前已有约3万人次参与网上祭奠活动。”郎溪县委宣传部网信科负责人张强介绍。( 本报记者 罗鑫 本报通讯员 余克俭)



草鞋和帽徽 见证鱼水情

3月29日,时近清明,霍山县下符桥镇革命烈士陵园旁的百年符桥纪念馆里,许多人在革命文物展示柜前驻足瞻仰,二号展示柜里的一双草鞋和两枚红五星帽徽吸引了一大群人的目光。

“大家不要小看这一双陈旧的草鞋,它是我们老区群众对咱子弟兵的一片深情;这两枚帽徽边角已经有些磨损,但它们依旧闪闪发光,就像是咱子弟兵浴血为民的一颗红心。把它们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感人故事。”讲解员金瑞向大家娓娓道来。

1948年11月15日,皖西军区独立旅24团、27团奉命各以2个营的兵力,迎接几百名南下干部,接运1000两黄金、16万枚银元和一部分物资到皖西解放区,不料途经霍山县下符桥镇三尖铺黑炭冲地带时遭遇国民党反动部队的埋伏截击。激烈的战斗从上午9时开始,共持续了7个多小时,副团长杜德云在战斗中受伤,107名指战员英勇牺牲。但黑炭冲的战斗也拖住了敌人,掩护了24团主力和干部大队安全前进,完成了运输物资的重要任务。战斗结束后,24团连长王顺如从死人堆里爬了出来,但已不能行走,附近有位姓潘的老大娘正巧发现了他,趁夜色把他背回了家。这位潘大娘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叫潘自知,是当时苏埠街区长,思想反动。得知母亲背回来的是名解放军,潘自知动了杀心。

下符桥镇境域(原东北乡)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28年红旗不倒,大革命时期是马克思主义在皖西地区最早的传播地,诞生了全县第一个党支部——舒家庙支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爆发了影响力巨大的东北乡暴动,直接促成全省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府——霍山县苏维埃政府诞生。红色思想也深深影响了潘大娘,面对劝说自己交人的小儿子,潘大娘动了肝火:“这人是我救回来的,救人要救活,谁要杀他我就和谁拼命,你们如果不听老娘的话,我就死给你们看!”潘大娘一番义正辞严的训斥,让潘自知最终没有下手。经过潘大娘一个多月的精心照顾,王顺如身体恢复返回了部队。

时光荏苒三十载,1978年11月,时任6408部队师长的王顺如带领400多位战士到三尖铺拉练并举行祭奠活动。当时,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活动的群众有1万多人。头天晚上,黑炭冲16户村民连夜各打了一双草布鞋,用红布包好,在祭奠大会现场赠与解放军战士。战士们当时没有准备,便将自己帽子上的红五角星取下回赠给乡亲们。

“这些草鞋和帽徽,时刻提醒着我们,是先辈们浴血奋战才换来今天的一切,也时刻督促着我们干群一心把家乡建设得更美好。”当天在这里带领全镇党员祭奠英烈、重温誓词的下符桥镇党委书记程业清说。( 本报通讯员 陈波 苏慧 本报记者 袁野)



    相关新闻
前2月我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超5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