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十三五”期间,我省调整优化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破解技术难题506项——
人下乡,技落地,提升农业竞争力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06 08:00:43 责编: 刘东伟

破解各类技术难题506项,获国家级发明专利579项,这是“十三五”安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交出的亮丽成绩单。“十三五”期间,我省在“十二五”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架构的基础上,调整优化了水稻、小麦、玉米、油棉、蔬菜、茶叶等16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团队,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任务,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三大目标,积极调整创新方向,把握创新重点,强化联合攻关,展开试验示范,有效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为保障我省粮食连年丰产、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

围绕产业瓶颈 引领科技创新

5年来,技术体系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紧紧围绕产业瓶颈问题,积极开展品种选育、技术栽培、动物繁育、疾病防控等方面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集成,在重大技术突破方面通过技术体系或与其他项目合作取得173项重大成果。建立完善小麦穗发芽鉴定平台并拟定鉴定技术标准,有力推动全省乃至全国抗穗发芽种质创制与新品种选育;开展小麦赤霉病发生规律等基础性研究,为病害精准预测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依据;突破黄鳝、光唇鱼等规模化人工繁育技术,解决了渔业苗种短缺问题,实现规模化养殖;创建水稻氮高效品种筛选技术体系和氮利用率高、抗逆性强、恢复谱广的强优势恢复系,促进全省水稻产业提质增效。果树技术体系在国际上率先破译石榴基因组遗传密码、茶叶技术体系成功解密中国种茶树全基因组和茶树种品种分子指纹图谱等技术的重大突破,有效提升了我省农业科技在全国影响力。

“十三五”期间,省产业技术体系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组织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协同攻关,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瓶颈问题159项。水稻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制约杂交水稻制种产量、水稻优质丰产协同、稻麦周年绿色增效、双季稻北缘区再生稻光温资源利用等关键技术瓶颈,实现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省水稻连年丰收提供了重要保障。小麦技术体系围绕秸秆还田“质量不高”技术瓶颈问题,研制出“高茬还田施肥开沟高畦播种一体机”、“新型旋耕智控施肥播种机”等农机农艺配套技术创新,有效降低麦田渍害,提高稻茬麦秸秆还田质量。蔬菜技术体系升级换代品种选育,选育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具有突破性瓜菜新品种,完成主产区中小型西瓜、番茄、辣椒等品种更新换代。目前,小型西瓜品种在全省市场占有率达70%以上。

选育优质品种 实现提质增效

加强优势农产品新品种培育、研发集成节本增效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稳步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是近年来安徽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的重点。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技术体系共引进优质种质资源2.5万份,培育、集成、筛选了一大批新品种、新技术、新品系。新品种选育注重增产增效并重。围绕“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创新研发出一批绿色环保、节本增效的产业新品种和农业新技术。小麦技术体系选育的51个新品种,2020年种植面积已达418万亩,按亩增产节本50元计,创社会效益2.09亿元,为我省小麦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猪技术体系选育出“抗腹泻皖南黑猪”、“高繁殖力圩猪”“高瘦肉率定远猪”等6个优质特色地方猪专门化品系,筛选出“杜皖、杜圩、巴六”等配套杂交组合5个,选育出高性能瘦肉型父系种猪4个,新品种(系)示范推广规模达500万头,性能效益超过50亿元,有效提高了我省生猪良种覆盖率。蔬菜技术体系培育瓜菜新品种130个均通过省级以上鉴定/认定,大部分品种均已升级换代。如“冬椒1号”、“好农11号”等品种,种株型紧凑、早熟性好、抗病毒、防疫病且产量高,亩均效益增加1500元左右。

聚焦水稻、小麦、玉米、果蔬等主要粮食作物,技术体系加强技术熟化配套与系统集成,按照先进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的标准,形成综合解决方案和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模式,推动我省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循环式发展。小麦技术体系制定沿江沿淮地区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4项,2020年示范区高产田实收亩产549.7公斤,单产提高10%以上,水分和氮肥利用效率提高5%以上,经济效益提升10%以上。蔬菜技术体系集成瓜菜高效栽培技术126项,制定省级地方标准96项,行业标准10项。在设施果菜上集成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抗逆的新品种+集约化育苗+土壤修复技术+全生育期水肥调控技术+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使产品增产提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水产技术体系集成示范稻田小龙虾繁养分离技术、小龙虾病害防控技术等新技术55项,集成推广稻虾连作、稻鳖共生、稻鳅共生、鱼菜共生等新模式23项,新技术、新模式示范推广面积420万亩,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

推广先进技术 促进农民增收

“十三五”是我省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技术体系始终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产业为导向,围绕降低成本、转变生产方式、促进科技扶贫等方面开展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以技术培训、技术推广为抓手,在优质小麦、水稻、玉米等产业规模化超高产栽培、良种繁育订单生产促进当地农民增产增收方面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种植业方面注重研发高产多抗品种,探索智能化管理,节肥节药,实施抢墒早播;养殖业方面采取强化节能减排、降低劳动强度、减少用工成本等多种形式,大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油菜棉花技术体系研发“优质油菜轻简化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选育优质种子、简化管理环节,每亩节约用工成本200元以上,节约育苗成本30元左右。水产技术体系研发的新型动保“稳水11”、“优力克”、“健虾安”等产品,减少养殖投入,降低生产成本,节本增效达10%-15%。

加大驱动创新,适应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转变生产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发展道路。“十三五”期间,各技术体系主动与涉农企业、经营主体对接,转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通过科技、金融等多种途径,建立技术合作联盟、经营联合社等生产机制,扶持品牌(专用)基地,挖掘种养结合、休闲观光、生态保护等功能,提高产业整体经济效益。小麦技术体系建立酿酒专用品牌粮食基地20万亩,对引领地方专用粮食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油菜棉花技术体系积极开展油菜花设计,拓展乡村旅游,仅望江县8万亩景观油菜实现旅游收入4.3亿元,亩均拉动收入达5375元,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五年来,技术体系共建立试验示范基地1000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312个、新技术790多项,培训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和技术骨干1.1亿多人次,有效确保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和大面积“落地生根”。

(本网记者 汪永安)

    相关新闻
前两月安徽省进口消费品29.4亿元 增长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