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清明,一大早,三三两两的市民,自发来到位于巢湖北岸的渡江战役纪念馆,久久凝望直插云霄的胜利之塔……72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争史诗,犹如滚滚向前的长江,激荡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
位于肥东县撮镇镇瑶岗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掩映在绿荫里。“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这几个朴素的美术字,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当年的峥嵘岁月。
时光回溯到1949年的二、三月间,经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国民党政府,在长江以北的力量已全线崩溃。为粉碎蒋介石企图划江而治的假“求和”图谋,中央军委决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5人组成的淮海战役总前委,转为渡江战役总前委,全面负责指挥渡江战役工作。
步入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大厅,东西山墙上分别镶嵌着《渡江战役敌我态势图》和《渡江战役进军路线图》。“72年前的春天,惊心动魄的渡江战役从这里吹响了‘集结号’。”肥东县文旅局副局长、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马啸指着墙上的路线图说。
1949年4月20日晚上8时,我中路大军首先行动,在无为至枞阳段起渡。第三野战军某部三连五班所乘木帆船,率先在芜湖夏家湖附近登上南岸,成为百万雄师中的“渡江第一船”。
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全面打响,当天上午,渡江船只从各个湖泊和夹江驶进起渡点。下午5时许,渡江作战第一发炮弹准确落在江南敌方阵地上,随即大炮齐鸣。一番猛烈炮击后,各突击船队千舟竞发,迎着敌方炮火强渡长江,抢占南岸滩头阵地。
“我们通信连踏上长江江心洲胥坝乡的时候,天还没有亮。”忆及72年前的渡江战役,定居铜陵、92岁的姚武清老人神情依旧慷慨激昂。“这里当时是指挥部所在地。”枞阳县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刘林告诉记者,在枞阳境内长约70多公里的渡江战线上有4个起渡点。
“滔滔江水之中,数千战船,冒着猛烈炮火,迅速突破安庆、芜湖一线,将敌江防拦腰斩断。”省委党史研究院学术和编审委员会主任朱贵平翻开画册自豪地介绍,起渡后,我东西两路大军同时向长江南岸之敌发起强大攻势,使敌人千里江防全线崩溃。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渡江大军,国民党守军仓皇撤退。芜湖以西之敌逃向浙赣线,被解放军二野部队歼灭大部。芜湖、南京、镇江之敌8个军向杭州逃窜,途中,有5个军被解放军三野渡江主力部队合围于郎溪以东、广德以北山区,除少数逃窜外,其余6万余人全部被歼灭。
“渡江战役是中共党史上的光辉篇章,也是江淮大地上一座永远的历史丰碑。”朱贵平说,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前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小船划出”的胜利
2020年8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他指出:“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渡江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船划出来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都不能忘了人民这个根,永远做忠诚的人民服务员。”
“想着共产党、解放军对老百姓这么好,家里正好有一条船,我一定要驾船参加渡江战役。”提起渡江战役,已86岁高龄的马毛姐记忆犹新。渡江战役打响时,出生于无为贫苦渔民家庭的马毛姐年仅14岁。战前,她就积极帮助战士们侦察地形、挑米担柴、练习划船。随后,马毛姐选择与哥哥一起报名参加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敢死队的“渡江突击队”。解放军战士见她是个小姑娘,就说:“危险,下船!”
马毛姐说:“我不怕死!我会划船掌舵,也会游泳。”
马毛姐一手掌舵、一手划桨,小木船快速向长江南岸破浪前进,雨点般的子弹从身边呼啸而过,打烂了船帆,也打伤了马毛姐的右臂。马毛姐说:“我只有一个念头,必须把解放军安全送到对岸!”
马毛姐咬牙坚持,成功把第一批解放军运到南岸登陆点,带伤引领解放军爆破手扫除南岸敌人碉堡,为后续部队上岸清除障碍。
渡江命令下达,长江无为段岸边,涌现出父子、兄弟、姐妹和夫妻争相上船送亲人过江的动人场面。船工上船后,将自己的棉被和棉衣弄湿,装在麻袋里,放在船头上,当作机枪掩体。据介绍,仅无为便有100多万人参加了担架、运输、修筑公路队伍,有3400多名优秀水手参加渡江作战,涌现出马毛姐、车胜科等渡江英雄、渡江功臣2164人。
朱贵平介绍,在渡江战役中,有着成千上万个“马毛姐”,他们积极提供船只,争当渡江船工,协助练兵,供应粮草,修桥补路,转运物资和伤员。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第二野战军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收集了大小1428只船,动员船工2000余名,第三野战军征集到船只8000余只和19000余名船工。
在人民群众的大力协助下,部队除自己训练几万名水手外,又从地方动员了近万名船工加入战斗。“六安、合肥到安庆道上的民工海潮似的日夜送军粮,沿江居民省出自己的粮食给军队吃,他们的贡献极大,感人极深。”刘伯承曾这样评价。
传承弘扬渡江精神
为纪念先辈,教育后人,1985年,肥东县人民政府建立了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1996年,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被国务院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后,又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目前,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年接待游客量约20万人次。
2012年11月,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准,在巢湖北岸的合肥滨湖新区建设渡江战役纪念馆,免费对外开放。进入馆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型浮雕——《胜利之师》。“我们要弘扬传播好红色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讲解员石慧指着正在播放的视频说。
除在馆内讲解,石慧还要经常跑机关,到街道,下基层,进社区,宣讲渡江精神。
“93岁抗战老战士李健捐赠其丈夫叶萍渡江战役使用的文件箱,陈斌捐赠李希忠抗日战争缴获、渡江战役使用的军毯……”记者看到,在渡江战役纪念馆的登记簿中,每一件文物都记录着一段动人的红色故事。“这一件件革命文物,是烽火岁月的历史见证,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载体。”合肥市文旅局文物处处长、渡江战役纪念馆(安徽名人馆)管理处处长程红说。
“你们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牢记党和国家历史,热爱共产党,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用心学习本领,创造美好未来!”3月28日,渡江战役“一等功臣”马毛姐回到无为市刘渡镇马坝村,在当年护送解放大军过大江的长江边,讲述当地人民群众踊跃支前、积极参战的动人故事,为当地少先队员上了一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
“那段时间子弟兵抗洪非常辛苦,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利用轮班休息间隙来到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瞻仰先辈们的英雄事迹。”枞阳县渡江战役中线指挥部旧址纪念馆馆长刘林告诉记者,2020年枞阳遭遇洪涝灾害,当年那支从枞阳渡江的英雄连队时隔71年“再战”枞阳,在抗洪一线再立赫赫战功。( 本报记者 许根宏 沈宫石 林春生 刘 洋)
【红色记忆】永载史册的“渡江第一船”
4月1日,位于芜湖三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团洲村“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纪念展厅”,迎来了“特等渡江英雄”车胜科的后人车玉铸先生。从深圳远道而来的他,特地选在清明节前,前来渡江战役主战场,缅怀革命先辈,回顾那段充满革命激情与牺牲精神的烽火岁月。
4月的江城芜湖,风和日丽。在当年“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地团洲村夏家湖,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只有那奔流的江水似乎在向人们述说着那场永载史册的战斗故事。
1949年4月20日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率先发起渡江战役,首先在长江裕溪口至枞阳段发起进攻。当日19时20分,人民解放军中突击集团所属第九兵团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开始从江北无为县白茆洲的沟渠里拖出隐蔽的船只,翻坝入江,一字排开,准备渡江。
二三五团是赫赫有名的“济南第一团”,屡立战功。在渡江战役中,该团一营和三营担任全军的突击队。根据战役部署,这支部队担负从繁昌夏家湖、庙下陈一带率先突破国民党长江防线的任务。到20时15分,该团已将大部分船只拖过了江埂,泊于江畔。万事俱备,只待号令。每只船配置一个班、一个机枪组、6名船工及连排干部,计20余人。大家都急切地等待开船进发的命令。
此时,团部下达命令:各部整理好船只,“听令开船”。由于过分紧张激动,一营通讯员传错了口令,将“听令开船”误传为“立即开船”。一营三连二排五班在班长刘德翠的率领下划动战船。战船犹如离弦之箭冲了出去。旁边的船只也以为战斗已经开始,纷纷划桨开船。每船3支大桨,4支小桨,划得飞快。一时间,全团上百条船,黑压压—片,如猛虎扑食般冲向江心,直向长江南岸飞驰。就在五班驾船行驶到离长江南岸100米处时,被国民党繁昌江防守军发觉,立即枪炮齐发。五班所乘的船只冒着敌人密集的炮火,仍然冲在最前面,于21时左右在当时的繁昌县保兴乡夏家湖靠岸。
当时,夏家湖地段仍为枯水期,因江岸崩塌造成地势陡峭。于是,首先到达岸边的4名战士,立即架梯攀登。刚刚架起的梯子立即被敌方炮弹炸断。战士李世松迅速以肩扛梯并高喊:“同志们快上!”全班战士迅速踩着他的肩膀,登上被炸断一截的梯子,互相推拉,攀登上峭壁,立即向国民党守军发起冲锋。在第一道壕沟和江边地堡被占领之后,五班随即按照事先布置,打出了3颗红色信号弹。这时团长王景昆和参谋长单文忠所乘船只正驶在江中心,见到空中的信号弹后,马上用报话机向七十九师师部报告:“饭做熟了!饭做熟了!”这是约定的联络密语,意思是“登陆成功”。此时,王景昆看看手表,时间是21时15分。由于二三五团一营三连二排五班所乘之船最先到达并最先登上南岸,因此被称为“百万雄师渡江战役第一船”,在渡江战役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如今,在当年渡江战役第一船登陆的地方,静静地矗立着一块质朴无华的石碑,上面书写着“百万雄师渡江第一船登陆点”几个大字,无声地述说着当年的铁血横渡,追忆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奋斗和献身的英雄先烈。( 本报记者 沈宫石)
【今日新貌】
渡江“跳板”景如画
从铜陵市区出发,一路美景不断,很快便到达长江边胥坝渡口。转乘轮渡,过夹江,不到10分钟便来到长江江心洲胥坝乡。“铜陵以‘江南解放第一城’的殊荣永载共和国史册,当时我们的江心洲就是解放军渡江的一个‘跳板’。”铜陵市义安区胥坝乡党委书记盛柏平介绍。
下船、登车,数分钟后便来到了群心村。这里建有渡江文化广场和“渡江第一船”雕塑。走入群心村乡贤文化馆,通过展板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渡江战役中铜陵涌现的英雄故事和人物。
“1949年4月20日晚,人民解放军第24军70师和71师从江北无为一带发起渡江,迅速突破长江,在胥坝乡的文兴洲、东风泡等地成功登陆。”群心村党委书记方程说,村里有参加过渡江战役的老兵,在讲述渡江战役时说的最多的就是解放军战士不怕牺牲、勇往直前。
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赋予群心村艰苦奋斗、勇于争先的独有气质。经过70多年艰苦奋斗,胥坝乡群心村已经“换了人间”。
徜徉在群心村,美丽风光惊艳。白墙黛瓦的徽派民居优雅别致,遍地的油菜一片碧翠,洲上道路宽敞通达,有水、有花、有民居,一派秀美如画的风光!今年76岁的叶德林把村里的路叫“花园路”,他说,春天里,村里一路都是花花草草,空气清新,风景绝佳,很多村民都养成了早起走路的习惯。“你看我今天都已经走了将近5000步。”叶德林说。
群心村现有4个自然村,20个村民小组,总人口近2500人。昔日交通不便、贫穷落后的群心村,近年来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以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先导,以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贤文化馆、渡江文化广场等红色文化为灵魂,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和文化内涵整体得到了提升,村居与自然环境相互协调,成为八百里皖江上一个美丽村庄。村里还利用红色文化和绿色风光搞起了乡村旅游,组建旅游公司,实现了村兴民富。
“群心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一年将近200万元,我们用集体收益反哺村民,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福利。”方程介绍,群心村如今家家户户享受着免费自来水,儿童免费上村办幼儿园,60岁以上的老人按照不同年龄段享受敬老补贴,村里还组织了居家养老公益服务队上门为老人免费服务。
内外兼修的群心村,如今成为拥有全国第三批美丽宜居村庄示范、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中国村庄2019特色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等10个“国字号”头衔以及“长三角最具魅力旅游度假乡村目的地”称号的明星村。
“在新时代传扬红色精神,我们村里的退捕渔民还自发地成立了长江清洁志愿保护服务队,这支平均年龄60多岁的服务队也被称作‘银发护卫队’。”方程说,“银发护卫队”队员肖吕应被生态环境部、中央文明办评为“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2020年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当选“中国好人”,服务队集体还被评为“安徽好人”、安徽省学雷锋志愿服务优秀典型“月评十佳”。(本报记者 林春生 刘洋)
战地黄花分外香
“当年,我们就是划着这样的木帆船渡过长江的……”4月8日,在望江县漳湖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今年88岁的董玉发老人向记者讲述起那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
渡江战役前夕,沟口(今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被选为渡江突破点之一。72名回民村船工自愿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协助二野五兵团解放军战士渡江。1949年4月21日,时年16岁的董玉发作为冲锋队员,登上了第一班渡江战船。“当时,一颗子弹从我的下巴擦过,鲜血直流,用毛巾简单包扎后,我们继续划行,最后顺利登岸。”董玉发回忆道,当天有两名回民突击队队员在战斗中光荣牺牲,还有一人身负重伤。
战役结束后,五兵团政治部举行表彰大会,将写有“伊斯兰的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牌匾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并授予每位船工“渡江船工光荣证”。
船工们的英勇之举给回民村烙上了光荣的印记,但彼时村民们依然生活贫困。“家住回子沟,十年九不收,人人不识字,长江驾破舟。”流传在当地的这句俗语,生动地描述了回民村过去的窘境。如今,这里旧貌换新颜,成为我省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土路明沟变身宽敞的水泥大道,道路两边的楼房鳞次栉比,绿化带一片生机盎然……
回民村滨江临湖,是望江县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全村现辖6个村民小组,共308户,总人口1280人,其中回民约占90%左右。“十三五”期间,该村培育特色产业,做好旅游文章,致力精准扶贫,村集体年收入达40余万元、建档立卡277名贫困群众全部脱贫。
“红烧牛肉、红烧大鹅是我们家的招牌菜,您看看吃点什么?”位于清真寺旁的老船工农家乐主要由董玉发的儿媳檀红霞负责经营。中午12点多,正值饭点,檀红霞忙着招呼食客。
记者注意到,这栋两层楼房共有四个独立包厢,加上大厅里的两张餐桌,总共可以承接六桌饭。“之前我和老公都在外务工,挣不了几个钱还要背井离乡。看到村里发展越来越好,2014年我们就回村开起了农家乐,现在一年能挣到6万元左右。”檀红霞笑着说。
如今,回民村共有农家乐近20家,全村餐饮年营业额200多万元。
竹子搭建而成的大门、金黄色的油菜花田、转动的摩天轮……这里是望江圩上花田景区。“景区2018年投资建设,去年国庆试运营期间,每天要接待游客近万人。”回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卫东告诉记者,该村以后会继续发挥“红色回民村、绿色长江岸、金色油菜花”的优势资源,全方位打造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本报见习记者 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