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73年前,数百万支前群众推着小推车奔赴战场,与60万人民军队肩并肩打赢淮海战役——
弘扬“小推车精神”,为人民谋幸福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16 07:42:46 责编: 徐文娟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打赢淮海战役的力量源泉

青松挺拔,翠柏苍劲。

清明前夕,记者走进濉溪县双堆集烈士陵园采访。雕刻着“淮海战役烈士永垂不朽”大字的纪念碑前,随着讲解员王红玲的解说,记者的思绪走进硝烟弥漫的岁月……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和地方武装共60万人,以徐州为中心与80万国民党军进行了规模空前的决战。“小米加步枪的60万人民军队,战胜了美式装备的80万国民党军,奇迹是如何创造的?这一切都离不开人民的鼎力支持。”王红玲说。

李时良老人年逾九旬,住在濉溪县濉溪镇八里河村。提起当年支前,老人有着说不完的话。

那年冬天,20岁出头的李时良牵着驴,到双堆集为解放军送粮送鞋。“累了在路边歇会儿,饿了吃点红薯,渴了就喝口雪水。”老人回忆说。天上飘着鹅毛大雪,刚做的新鞋舍不得穿,揣在怀里,李时良在雪地里走了50多公里赶到双堆集战场,把军鞋和军粮交给部队。

记者面前,老人撸起右手袖子,子弹擦伤的印迹清晰可见;挽起裤腿,弹片留下的伤疤触目惊心。

一块布做军装,一口粮做军粮,一个儿子送战场。枪林弹雨中,千千万万和李时良一样的人民群众坚定站在60万人民解放军身后。他们推着装满物资的独轮车,风餐露宿,行进在冰雪泥泞的田埂上;他们用坚实的身板,背驮肩扛,将一袋袋粮食运往硝烟弥漫的前线;他们出生入死,用自己的身躯支撑守护着战士们的冷暖。

据统计,淮北地区在淮海战役中共支援粮食1700万斤,柴草3800多万斤,军鞋33.64万双,大车2.4万辆,土布3.2万尺,牲畜6.48万头,支前群众达40余万人,涌现出董万仲、祝永宽、惠源斌、吴西海等许多支前英雄模范人物。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取得伟大胜利。

相信人民、依靠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力量源泉,人们形象地把它概括为“小推车”精神。“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2020年盛夏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合肥参观渡江战役纪念馆时动情地指出。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人民为什么支持共产党的军队?

濉溪县临涣镇,一座因棒棒茶而知名的古镇。4月8日,记者来到这里。镇上文昌宫门上,“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几个大字异常醒目。院子里,来自淮北申皖发电有限公司的党员们,正聆听讲解员陈文章解说。

“我们的战士都来自人民,流血牺牲都是为了人民解放,为了人民过上幸福生活。这样的军队人民怎么可能不支持?”陈文章的眼角泛起微光。

“小推车”背后,是民心所向。淮海战役是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淮海战役的胜利也真正是人民的胜利。

1948年11月10日,刘伯承率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前线指挥部从豫西东进淮海前线,同陈毅、邓小平会合,中野指挥部就设在临涣文昌宫。人民解放军所到之处,百姓夹道欢迎。当战斗打响,无数群众行动起来,有的在冰天雪地里帮部队架桥修路,有的主动拆了房子,把横梁、门板送给部队做工事;儿童拿起红缨枪,妇女老人织布、磨面、做军鞋……

“共产党人闹革命,是为了劳苦大众过上好日子,所以人民支持共产党,愿意跟党走!”陈文章激动地说。

来到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小李家,眼前是一座两进两出的农家四合院,在周边崭新的现代农家小院的包围中,格外引人注目。

这里是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小李家旧址。1948年11月23日,淮海战役总前委从文昌宫移驻临涣以东15华里、浍河北岸的小李家村。与淮海战役同龄的李华松,几十年始终呵护着这座意义非凡的宅院,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文化传播员。

“这是我家的祖宅。部队提出做总前委驻地时,我爷爷二话不说就同意了!首长们来的那天,我爷爷一直守在大门口等……”73年前的事情,李华松常常听爷爷讲起,鲜活的细节依然记忆犹新。房间一角,一辆手推车静静停放着,普通的农家工具,已成为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最好见证。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深情地说。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

——弘扬“小推车”精神,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

昔日主战场,今朝已是幸福家园。

4月初,双堆集镇地生金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园李花盛开,一簇簇一串串李花洁白如雪,慕名而来的游客漫步在花海中尽情享受自然美景。

近年来,双堆集镇依托淮海战役双堆集烈士陵园这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资源,树立“红色资源引领绿色发展”的理念,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开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种植,倾力打造百亩草莓、千亩瓜果、万亩森林农林产业,促进土地“生金”、村民增收。

前不久,省促进旅游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关于拟确定安徽省首批特色旅游名镇的公示,濉溪县双堆集镇榜上有名。双堆集镇党委主要负责人说,今年,伴随着双堆集高铁站、京台高速出入口、双堆集干部学院等一项项重点工程的开工建设,双堆集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必定会注入更多新活力,这片红色沃土一定会更加红火。

小李家村所在的韩村镇正在利用本地独有的资源,致力于打造“三彩”文旅特色小镇。该镇党委副书记戚长林介绍,“三彩”即红、蓝、黑三色,分别对应着红色旅游综合服务区、蓝色浍河景观带区、海孜矿工业遗存文创园。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2017年10月25日,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谆谆教导。

73年弹指一挥,换了人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小推车”精神历久弥新。在“小推车”精神的激励下,淮北市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改善和保障民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三五”期间,濉溪县累计民生支出达263.9亿元,年均增长8%。22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减贫36603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2.7%降至0。5年里,全县实施棚改项目39个,涉及群众27709户;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9项,解决78.8万人安全饮水问题。(本报记者 丁贤飞 史力


【红色记忆】“最有力的武器是信念”

“推小车,送口粮,抬担架……”日前,记者在濉溪县双堆集镇见到淮海战役6级伤残支前民工李时良老人。虽然记忆力已大不如以前,但说起支援解放军运送战略物资的日子,这位95岁的老人如数家珍,激情四溢。

1948年冬,在风雪交加的淮北大地上,李时良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奔向战场。

那天,他接到运送军粮的任务。天寒地冻,但严寒并没有吓倒李时良。21岁的他牵着驴,驴背上是两大袋粮食,到双堆集为解放军送粮。饿了啃一口红薯,渴了抓一把路旁的白雪塞进嘴里……李时良赤着脚在雪地里走了50多公里终于赶到了双堆集战场。

运送伤员过程中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李时良深受触动,他时常对孩子们提起。“有一次,在战场上运送伤员,为了不让伤员受到第二次伤害,飞机扫射时,一位支前民工赶紧用身体护住伤员,自己却被子弹击中。”李时良回忆。

李时良在支前队伍遇到过一位山东民工。婚后第5天,这个小伙子和村里10位年龄差不多大的村民来到濉溪县南坪集支前。当时,妻子拉住他的手说:“村里还有很多人,就你积极!刚结婚,就不能在家多待两天?”那位民工劝道:“解放军在前线拼死拼活,连命都丢掉了,你说咱能安心在家过日子吗,分开几天又算得了什么,等全国解放了,天天都能过上好日子。”

李时良的腿部在战场上被弹片击中负伤。谈及此事,李时良说:“我不后悔!”儿子给他拿回来革命伤残证书,他对子女们说:“我在战场上支前,看到一个个与我年龄相仿的小伙子牺牲了,与他们比我是多么幸运!”值得一提的是,儿子李从胜深受父亲的影响,1968年参军入伍,直到1975年退伍返乡。

常有人问李时良老人,支前民工的武器是什么?李时良说:“我们威力最大的武器就是我们的肩膀与双腿,还有就是胸中埋藏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支持前线解放军全歼敌人的‘信念’,在这股‘信念’的支撑下,当年我们的民工战友们爆发出巨大的战斗力!”(本报通讯员 韩超 本报记者 丁贤飞


【今日新貌】从“总前委”到新家园


“小李家指挥部,灯光明亮,深夜了,总前委的领导还在忙……”4月8日,记者来到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所在地小李家村,春光明媚,万物祥和,丝毫看不出昔日战火纷飞的痕迹,一首淮北大鼓戏曲唱词却道出了淮海战役总前委73年前在此指挥作战的艰难场景。

小李家自然村位于淮北市濉溪县韩村镇淮海村,走进村内,在现代农家小院的包围中,一座普通的两进院茅草屋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旧址,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23日凌晨,为安全起见,淮海战役总前委指挥部悄然撤离临涣文昌宫,迁至七八公里外的小李家村,在李华松祖屋驻扎长达38天,李家老宅就此承载起中国革命史上特殊的使命与荣光。

73年来,李华松祖孙三代人接力呵护着这座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旧宅。

在总前委指挥旧址,记者见到了第三代守护者李华松,跟随73岁的李华松老人走进老宅,茅草房土墙凹凸不平,各个房间分别存放着木推车、旧石磨、老式手摇电话机、手提马灯、作战地图……进入院落右手边一间小屋,屋内摆放着当年老百姓“支前”的两辆太平车和一辆小推车,“73年前,我的父亲李光者就是用太平车往双堆集前线送粮草物资,多次从双堆集抬担架,抢救伤病员……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车推出来的。的确,当年不光我的父亲,还有不胜其数的村民自愿支援解放军。村民们自己没有衣穿,没有粮吃,也要为前线支援生活物资。”李华松激动地告诉记者,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偶然的,除了总前委的正确领导和解放军战士的英勇奋战,543万奋力支援的人民群众力量不可缺少。

倏忽七十载,当年硝烟弥漫的场景和军民相亲的画面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小李家已被列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景区。淮海战役“全民动员”“全面发动”“全力支前”的“三全精神”,万众一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顾全大局、服务胜利的奉献精神,排除万难、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需要被传承。

韩村镇党委副书记戚长林告诉记者,近年来,韩村镇紧紧抓住红色旅游这一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旅游搭台、经济唱戏。落成小李家红色博物馆,建成红色主题文化广场,修缮中共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恢复作战处旧址、机要处旧址等原貌,小李家红色旅游景区已成为韩村镇的红色文化名片。

走在小李家自然村,环境优美,整洁干净。旧址对面就是一个小公园,树木高大,栈道曲折,小道两边种满了花草。

戚长林介绍,小李家目前是我省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以来,韩村镇对小李家景区内的环境进一步进行整治,投资85万元疏浚清淤、提升沥青路面、新修水泥路,还争取资金450余万元,对直通小李家景区的“大祁”路进行道路提升。昔日淮海战役的总前委旧址,正变成农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新家园。

戚长林介绍,今年内,小李家景区的修缮和建设将全部完成,打造集爱国主义教育、科普实践、旅游购物等为一体的红色景区,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回顾淮海战役重要历史,浸润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本报见习记者 朱 卓)

    相关新闻
千里跃进大别山——伟大的壮举 历史的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