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4-27 08:43:34 责编: 刘东伟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坚持共享发展,增进民生福祉,全面完成了脱贫任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健康安徽建设取得成效,基本建成现代教育体系,平安安徽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48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省开展“抗疫情、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加大对受灾贫困群众救助帮扶政策支持,全面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精准监测帮扶,帮助179.1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帮销扶贫产品209.6亿元,防止了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全面完成中央专项巡视“回头看”和国家成效考核反馈问题整改,“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动态清零。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最终圆满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省扶贫办负责人表示,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后,我省仍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重要位置,做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强化产业、就业、易地搬迁等后续扶持措施,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要完善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分层分类做好帮扶救助。确保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民生工程深入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020年,全省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8个,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714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773.7万人,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现省级统筹,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5%。255.6万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困境儿童基本生活得到妥善保障。集中开工重点公共卫生项目36个,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启动建设,智医助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去年,全省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城镇新增就业342.9万人。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基本建立。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农村低保平均保障标准从每年3261元提高到7670元。

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三五”以来,我省以民生工程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双基”建设,农村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以农网改造为例,我省全力推进农网改造升级“两年攻坚战”行动,改造和新通动力电村庄1611个,通电机井8.2万眼,完成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9680个,农网户均配变容量提升至2.6千伏安,居中部省份第一。全面完成6个水电供区电网无偿接收,惠及50多万群众;高标准完成沿淮行蓄洪区电网改造升级,有力提升电网防灾抗灾水平。在全国率先开展光伏扶贫,全省累计并网光伏扶贫装机超过242万千瓦,居全国前列。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今年,我省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91%和81%以上。

去年城镇新增就业66.3万人,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2020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影响,我省创新实施了28项突破性政策,政策出台数量、含金量历史未有;就业补助资金支出近50亿元、创业担保贷款破100亿元;惠企户数、惠民人数、线上线下招聘场数均创新高,打出了一套减负、稳岗、扩就业的政策组合拳,确保全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2020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达66.3万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目标任务的105.2%。今年一季度,全省城镇新增就业19.5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31%,超序时进度6个百分点。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坚持把稳就业、保居民就业作为工作主线,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为目标,确保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以上,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4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就业处处长程宗录说。(本网记者 范克龙)


作为我省穿越大别山腹地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六潜高速为老区人民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供了重要的硬件支撑。图为无人机拍摄的六潜高速岳西县响肠镇境内河东特大桥。 (资料图片)本网通讯员 王先国 摄

4月18日,涡阳县城关为民服务中心里,市民在舞蹈室练习舞蹈。本网记者 李博 摄

幸福小岗,振兴再出发

沪A、苏A、豫A、湘A……4月18日下午2点半,记者在凤阳县小岗村看到,挂有外省牌照的大小客车进出不断。

“现在来小岗旅游观光的游客很多,两桌河南来的客人刚走。我这里一天最多接待了19桌。”在“大包干菜馆”,“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年逾八旬的关友江老人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近年来随着游客的增加,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火爆,他家菜馆年收入能达到20万元。

1978年,18位小岗村农民按下红手印,签订大包干契约,将土地承包到户。小岗人从此逐步摆脱饥饿和困苦,也由此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

大包干精神让小岗村不断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小岗村村容村貌发生巨大变化,产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民生保障明显增强,成功入选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试点,并荣获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旅游名村等称号。过去5年,小岗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700元跃升至27600元,增幅达87.8%;村集体经济收入从670万元增长至1160万元,增幅达73.1%。

在小岗村民益土地股份合作社所属的稻虾共作种养示范基地,合作社社员正往稻田中抛喂虾食。再过一阵子,这里将种上秧苗。

民益合作社负责人殷玉荣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于2018年,4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共有土地850亩。合作社统一购种、购肥、销售,并把这些土地分给喜欢种地的村民来管理,每年除了成本,七成收益分给负责管理的村民,两成收益拿出来分红,一成收益作为合作社公益公积金。

“有党的好政策,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我们合作社一定能让这片土地释放出更大效益。乡村振兴,未来可期。”殷玉荣说。

“秉持探索精神,推进改革创新,就能不断闯出新路,咱老百姓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关友江说。

小岗村提出,推动改革再突破、振兴再出发,积极打造改革创新形象美、产业优化发展美、群众富裕生活美、村容整洁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丽幸福新小岗,奋力推进小岗村走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前列。(本报记者 吴量亮)

盘活资源,喜迎四方客

放眼望去,层峦叠嶂,林海茫茫,满目葱茏;山腰处,一栋栋小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日前,记者徜徉于岳西县包家乡鹞落坪村,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氧吧,心旷神怡。

在这里,红二十八军展陈馆引人注目。馆内,红军后代、讲解员王芳正在给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讲解革命历史。“我现在每天平均讲解8场左右。”王芳说。

1935年,时任红二十八军政委的高敬亭率领红二十八军在转战途中进入鹞落坪,见鹞落坪处于崇山峻岭之中,山高林密,易守难攻,便决定在此建立游击根据地。此后,鹞落坪成为红二十八军领导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的大本营和中心游击根据地。如今,红二十八军军政旧址被列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党史教育的重要基地。

“我们充分利用鹞落坪的红色历史和绿色资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打好‘红’‘绿’两张牌。一方面,深度挖掘红色资源,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基地;另一方面,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建设休闲养生养老基地,让村庄美起来、村民富起来。”鹞落坪村委会主任汪天佑说,自2016年开始,鹞落坪村以建设美丽乡村中心村示范点为契机,大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推动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村民增收。目前,鹞落坪村已经开办农家乐67户,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开办农家乐的村民户均年收入在15万元以上,全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2.4万元。

近年来,到鹞落坪村接受红色教育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天中午来了200多位客人,现在客源不断,一年毛收入有50万元左右。”该村吉福农庄老板吴良宝告诉记者,2015年刚开始经营农家乐时,只在暑假时游客多一些。近两年,乡村环境治理得越来越好,红色旅游蓬勃兴起,节假日游客时常爆满。“由于生意越来越红火,我便雇了几个村民帮忙。我打算明年把农家乐翻新一遍,以更好的条件迎接四方来客。”对于未来,吴良宝信心满满。(本网记者 马成涛 本网见习记者 王嵌)

红色云岭,焕发新光彩

“今年恰逢建党100周年,游客比往年多很多。从刚会走路的小孩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我都给他们讲解过。”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现场教学员郑佳慧告诉记者。

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位于泾县云岭镇。近年来,云岭镇以“红色资源”为原动力,充分挖掘红色文化,积极传承红色基因,不断探索撬动乡村振兴的支点。如小小的“云岭锅巴”,已从当年新四军的主要战备粮变成今天的网红小吃。但在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公司董事长王静华眼里,“云岭锅巴”的走红是个“美丽的意外”。

“公司刚成立时准备做旅游项目,但当时各方面条件不够成熟,最终我们决定先生产‘云岭锅巴’,再慢慢培育旅游市场。”王静华告诉记者。

“云岭锅巴”如今已成功“出圈”,安徽云岭星火旅游发展公司顺势而为,实现从“食”到“游”的产业升级。

王静华认为,要发展好红色旅游,就要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2016年开始,公司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开始筹建“红色旅游特色小镇”。2017年,小镇正式开门迎客;2019年,小镇共接待游客5万多人次。

一块锅巴,满足着消费者的味蕾,见证着乡村产业的蝶变,更带动了当地百姓的就业。

“以前在外面打工虽然工资高,但是开销也大,重要的是照顾不了一家老小,那滋味挺难受。”云岭镇光明村村民徐年宝告诉记者。

2016年,徐年宝从浙江温岭返乡。现在,他和爱人同在云岭星火旅游发展公司工作,“在家门口上班,我们的日子越来越舒心!”徐年宝笑着说。

红色云岭,在新时代更加熠熠生辉,焕发新彩。而红色资源之于云岭,就是一座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富矿。云岭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陈佳骏表示,下一步,将加快推进“红旅小镇”建设,继续实施新四军旧址纪念馆景区提升改造,开发微党课、精品党课,全力以赴迎接建党一百周年。倾力打好红色旅游牌,将好风景变为好前景,让村民们端好旅游碗,共享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本网记者 朱琳琳)

美丽辉山,变身“网红村”

涡阳、蒙城和濉溪三县交界处,有个叫辉山村的小村庄,这里建有皖北最早最大的抗日烈士陵园。近年来,辉山村积极盘活红色资源,以红色文化带动绿色经济,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走上“红绿相融”的乡村振兴之路。昔日无人问津的小村庄,变成了红色旅游“网红村”。

该村党委书记牛雪峰介绍,2017年以来,辉山村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资金,对振兴大街、游客接待中心、大巴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升,整修了忠烈祠、丁永年故居、辉山小院、老书记书屋、拴马林等红色旅游景点,流转土地近千亩种植黄金梨、软籽石榴、黄桃等观光果林,每年举办民俗文化节、晒秋节等活动吸引游客。去年,该村接待游客超过5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0万元,带动周边500余人就业。

52岁的侯传军以前常年在外跑运输,前两年眼瞅着家乡发展越来越好,便流转了30亩土地种植梨树。“去年梨树已经挂果,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侯传军告诉记者,现在农业发展政策好,水电路网全部修通了,政府还减免了部分土地租金,这让他特有干劲。

在辉山村的大街上,农家乐生意十分火爆。村民侯维海在这里开了多年饭店,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迅猛,村里人气越来越旺,他便扩建了农家乐,可以容纳20桌客人。“以前游客少,8张桌子都坐不满,现在节假日生意火爆,20桌都不够用。”侯维海开心地说,现在女儿女婿都在店里帮忙,去年收入翻了一番,日子越过越红火。

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在外打工的冯坤回乡办起了茶馆。“今年清明节当天,游客爆满,到我的茶馆里来歇脚喝茶的人也很多,当天营业额有2000多元。”冯坤说。在他的茶馆里,除了茶具,还摆放着很多老式相机、农具等老物件,吸引了不少游客的目光。

“如今辉山村已有十几家农家乐、5家民宿,清明节期间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牛雪峰表示,下一步,该村将继续扩大旅游内涵,开发研学游、户外营地等新旅游项目,争取留住更多游客,让村民越来越富,村庄越变越美。(本网记者 范克龙)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