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拓宽脱贫人群增收渠道,是确保脱贫人群不返贫的重要途径。当前,脱贫人群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如何确保其增收的可持续性?记者深入一线探访——
脱贫之后 如何稳增收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5-11 09:12:55 责编: 刘东伟

近日,阜阳市颍东区冉庙乡欣乐家庭农场,农民在给大棚南瓜吊蔓、喷施杀菌剂。本网通讯员 宿飞 摄

“每年能出栏300多只羊,纯收入有10万余元。”

——淮南市寿县窑口镇马墙村脱贫群众马晓飞

“干农业是俺们老本行,熟悉有经验,再加上政府帮扶,收入稳定有保障。”

——蚌埠市怀远县白莲坡镇姚山村脱贫群众巨涛

产业抓得好 致富有门道

4月29日上午,淮南市寿县窑口镇马墙村脱贫群众马晓飞,正在给养殖场数百只羊投喂饲料。“每年能出栏300多只羊,纯收入有10万余元。”马晓飞不仅摆脱了贫困,还走上了增收致富的路子。

早先为了给父亲治病,马晓飞花了几十万元,掏空了家底。2014年,他被定为贫困户。2016年,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帮助下,马晓飞申请5万元无息贷款,盖起两座标准化羊舍,发展湖羊养殖项目。凭着养羊产业,马晓飞在2017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经过几年发展,从几十只扩大到几百只,“扶贫羊”变成了马晓飞一家的“致富羊”。

“发展产业是贫困户脱贫的重要手段,也是助力脱贫户增收的重要渠道。”窑口镇副镇长江雪介绍,窑口镇位于瓦埠湖畔,土地易涝易旱,老百姓仅靠种粮挣不到多少钱,多数村民都外出打工。脱贫攻坚期,为了帮助贫困户脱贫,该镇依托安徽瓦埠湖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示范区,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国运葡萄、楚缘果蔬、贾庙湖羊、窑口草莓等优质品牌,提升了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为巩固脱贫成效,帮助脱贫户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蚌埠市怀远县白莲坡镇姚山村,蔬菜是脱贫群众巨涛的主要收入来源。巨涛在村里流转18亩土地,建起19个蔬菜大棚。眼下,西红柿、豆角、酥瓜和西瓜等将逐步上市。“抛去土地流转费、籽种化肥等费用,一年纯收入至少5万元。”巨涛告诉记者。

过去,为了给老人治病,供孩子上学,巨涛两口子一直在外地打零工。由于缺乏技能,他们干的多是体力活,挣的钱根本不够全家人花。2016年,在村“两委”的引导下,巨涛回到村里,搞起蔬菜种植,一年后就成功脱贫。尝到了甜头,巨涛就申请了贷款,扩大了种植规模。哪怕是去年遭遇洪水,他依然没有退缩。“干农业是俺们老本行,熟悉有经验,再加上政府帮扶,收入稳定有保障。”

“我们对脱贫户家庭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准确对接公益性岗位类型、岗位数量、岗位条件,为脱贫户增收致富想办法谋出路。”

——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有关负责同志

“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近2000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庭,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脱贫群众李利萍

在家有班上 要比出门强

就业是脱贫户增收的另一渠道。

“我干村保洁员,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天一大早,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太湖村脱贫群众沈小龙就在村子里打扫卫生。村保洁员是铜闸镇开发的公益性岗位,沈小龙上岗之后,每月多了500元工资。“现在各项收入加起来,一年能有好几万元,去年我们家人均纯收入达9500余元。”沈小龙说,有了固定收入,日子越过越安心。

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近年来,结合农村公共事业发展需要,一大批公益性岗位被开发出来,广大脱贫群众有了就近就业的好去处。“我们对脱贫户家庭劳动力进行摸底调查,准确对接公益性岗位类型、岗位数量、岗位条件,为脱贫户增收致富想办法谋出路。”铜闸镇有关负责同志介绍说。

公益性岗位之外,一些市场化就业岗位也深受脱贫群众欢迎。在怀远县白莲坡镇新庄村,31名贫困群众在村里扶贫车间找到了工作。扶贫车间由怀远县汇农草编专业合作社负责经营,合作社负责人唐建军介绍,草编是白莲坡镇的特色产业,把稻草加工成草绳,用于陶瓷保护、机械包装、园林绿化等。

“粗绳一捆5.5元,细绳一捆8元,手快的话一天能做十多捆。”脱贫群众李利萍告诉记者,草编不需要太复杂的技能,草绳编织机都是电机驱动,只要把秸秆塞进进料口,机器会自动编制草绳并打捆,劳动强度不大又好操作。他们的工资按天结算,特别适合农村群众。“在家门口上班,一个月近2000元的工资,还能照顾家庭,比出门打工强多了。”

家门口有班上,脱贫增收有动力。白莲坡镇副镇长李媛媛介绍,除了草编扶贫车间,白莲坡镇还依托上级扶贫资金与镇内多项资源,建设了叶湖村光伏电站、管庄村光伏电站、管庄村花叶加工扶贫车间等,为全镇近两百户家庭提供就业岗位。“县人社局还对扶贫车间就业人员按照每人每月200元进行奖补,保障村民收入稳步增加。”

“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大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给脱贫群众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怀远县白莲坡镇副镇长李媛媛

“要主动帮助脱贫群众对接用工岗位需求,同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某驻村扶贫工作人员

增收可持续 短板需补齐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由于当前脱贫地区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质量不高等原因,脱贫群众增收渠道依然有限。

怀远县白莲坡镇副镇长李媛媛介绍,脱贫群众一般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发展产业时技术投入不足,经营理念落后。很多人选择种植养殖品种,要么凭过去的经验,要么看别人搞什么他就搞什么,缺乏市场意识,没有什么特色,自然也见不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可持续增收能力弱。“脱贫群众发展产业,急需技术指导。建议上级相关部门加大农业人才引进力度,给脱贫群众提供更多智力支持。”

农业产业发展,还面临用地的问题。“在外务工的群众土地流转意愿强,常年居家的群众则不愿意流转土地,土地没法集中,很多产业就没法集约化规模化发展。”窑口镇副镇长江雪介绍,针对这一问题,当地通过成立村级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办法,开展土地流转、整理与出租。目前,该镇已在陶圩村开展村集体农业生产统一托管经营项目试点,流转群众土地1421.96亩。“每亩土地收取30-50元管理服务费,作为集体收入,年终向群众分红。这样既能增加群众收入,还能为发展特色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要继续鼓励和引导脱贫群众外出打工就业,这样既能有效帮助他们增加工资性收入,又能促进其思想观念转变、劳动素质提升。”一位驻村扶贫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脱贫地区的就业渠道仍很有限,公益性岗位也只能满足脱贫群众日常生活开支,要想进一步扩大脱贫群众的增收空间,外出务工是个重要途径。“为此,要主动帮助脱贫群众对接用工岗位需求,同时加强就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就。”

(本网见习记者 李明杰 朱茜 本网记者 范孝东)


    相关新闻
我省部署今夏小麦抢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