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聚焦平安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多元化解基层矛盾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5-12 08:32:24 责编: 武静

聚焦平安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多元化解基层矛盾_中安在线

平安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省各地学习和借鉴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新路径,推进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提档升级,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平安乡村的根基更坚实。

开放共治,激活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新动能

“红白喜事纠纷找信万里,信书记可信!”“有事找向阳,李哥帮你忙。”“有事找包勇,包你满意。”这些流传在涡阳县农村群众中的顺口溜,既流露出群众对调解员辛勤工作的褒扬,也体现了社会力量参与矛盾化解的良好成效。

群众口中的信书记,是该县城关街道红旗社区党委书记、涡阳县红白喜事理事会理事信万里,他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特别是涉及婚姻彩礼等纠纷化解方面有着自己的一套秘诀。去年以来,他成功调处各类纠纷130余件。

涡阳县马店集镇大高村退休教师高景飞是一位老党员,在当地具有较高威望。他热心参与村民矛盾调解工作,发挥余热,受到群众称赞。 “我们大高村有6个村民组,其中4个村民组组长是由退休教师担任的,1个村民组由老退役军人担任,1个村民组由退休老村干部担任,这些老同志拥有很多‘人脉人情’,处理起矛盾纠纷游刃有余,去年我们村到镇信访人数为零。”马店集镇大高村党总支书记高建感慨道。

涡阳县司法局局长陈涛介绍,该县383个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人民调解员队伍中,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退役军人及老模范“五老”人员有1861名。仅2020年,“五老”人员参与调解矛盾纠纷1.04万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8.6%。

“维护乡村和谐稳定,需要探索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途径和办法。”省司法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应以开放共治的方式,引导群众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努力激活基层社会治理、矛盾纠纷化解的源头力量,从而迸发多元共治的“新动能”。

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农村“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培养工程,重点培育一批以村“两委”班子成员、骨干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村民小组长、老党员、老村干、老教师等为重点的“法律明白人”“法治带头人”,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参与社会治理中发挥出示范引领作用,有效弥补了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农村治理人才流失。

一站式联调,汇聚化解矛盾纠纷向心力

“我们两家之前没有任何矛盾,就是因为午收期间有了点误会,起了点小矛盾。后来村干部对这件事情进行了调解,大家就和解了,现在关系比以前还好。 ”在泗县大杨乡小丁村的调解室里,村民丁修德说道。

“像这类‘鸡毛蒜皮’的小事在农村基层很常见,但是这些看似不大的矛盾纠纷,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很容易让矛盾升级,形成不稳定因素。”大杨乡党委政法委员韩其军深有感触地说。

为了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当时、化解在当地,泗县按照“党委领导、政法牵头指导、政法单位联动、职能部门联调、乡镇配合、社会力量参与”原则,探索出一站式调处、一站式服务、一站式治理的新模式。

针对不同情况的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实施分类化解,对一般纠纷,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及时将矛盾纠纷解决在萌芽阶段;对涉及面广、时间跨度大、容易升级激化、带有普遍性的疑难复杂问题,则采用多方联动、多元调解工作机制,采取“一案一专班”,即“一个案子、一个领导、一个包案组、一抓到底”的方式,联合会商、联合攻坚,让信访、调解、纠纷解决“最多跑一地”。

目前,已经形成县、乡镇、村一站式矛盾联合调处三级网络全覆盖。县级依托综治中心为平台,成立一站式矛盾联合调处和社会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实行集中办公,联合开门接访、干部带案下访,强力化解信访案件。针对各类“疑难杂症”,由县领导带队、多部门联合组成“攻坚组”,集中上门“问诊”。自综治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县乡村三级干部开展信访接待1265件,现场调处化解1262件。

“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复杂化、多元化趋势,使得矛盾纠纷的化解很难仅靠一个部门解决,往往多方面的相互配合才能化解。 ”省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此,需要不断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沉,多方统筹资源力量,着力破解部门分割、各自为战、信息不通、协调不畅等基层社会治理难题,真正汇聚起化解矛盾纠纷的“向心力”。

创新机制,打造独具特色的调解新品牌

临涣古镇位于濉溪县西南。记者在这里采访时看到,古镇的老街上有十余家茶馆。这些茶馆既是当地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老百姓说事拉理的好去处。

“一杯茶暖人心,一杯茶解纠纷。”临涣古镇调解工作室调解员王士宏告诉记者,下茶馆喝茶是当地居民传承了数百年的习惯。古时候,临涣人“打官司”不去衙门上茶馆,如今,临涣人遇到烦心事,依然喜欢到茶馆去评理。依托设置在茶馆里的“百姓说事点”,临涣古镇的调解员们利用 “一杯茶调解法”这一行之有效的方式,化解了当地群众的大量矛盾纠纷。

百姓说事点是淮北市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探索之举。它延伸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组织“末梢”,激活了人民调解的新活力,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吸附力,让更多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 2019年12月3日,淮北市烈山区杨庄社区建立全省第一个百姓说事点。目前,该市已建成318个百姓说事点,百姓说事点已成为独具特色的调解品牌。

挖掘传统文化精髓,发展具有乡村特色的调解品牌,我省各地探索创新开展的新形式、新机制,在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中取得显著成效。

推开两扇木质前门,跃入眼帘的是一个掩映在竹林中的石刻“退”字,进入大堂正厅是古徽州人日常生活标准摆设——八仙桌、椅凳等,可供调解主持人、调解员、当事人调解纠纷时使用。一张“合和桌”不用时被分开摆放在前厅左右两边,前厅左边区摆放着一组 “合和茶”茶具。每当纠纷成功调解,主持人都会拼好“合和桌”、泡好“合和茶”,召集当事人签署“合和协议”。这是记者在黄山市黟县西递镇西递村“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室看到的场景。

“作退一步想”,来源于古徽州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黟县认真总结古徽州人“作退一步想”内涵,充分利用“作退一步想”的感染力优势,来解决基层治理中的各类矛盾纠纷,创新推出了具有黟县特色的“作退一步想”调解工作法,让大量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化解在诉讼之先,控制在激化之前。黟县政法委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黟县各级调解组织充分运用“作退一步想”调解法,排查、介入调处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在99%以上。

■ 本报记者 李晓群 本报见习记者 李明杰

    相关新闻
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转办第二十七批环境信访举报问题查处整改情况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