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
成就巡礼·宿州篇|精准战贫 幸福归“宿”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6-02 08:58:07 责编: 刘东伟

四通八达的宿州高速公路。(宿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埇桥区道东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本网记者 何雪峰 摄

美丽乡村萧县费村。 (萧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宿州新貌。 (宿州市埇桥区委宣传部提供)


湛蓝的天空下,青青的麦苗和火红的芍药交相辉映,焕发出勃勃生机。灵璧县娄庄镇姚山村“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里,200亩芍药花开正盛,吸引游客观赏拍照。

近年来,姚山村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探索“产业扶贫+生态乡村+文化旅游”有机融合的发展路径,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4年前的不足2000元跃升至如今的9500元以上,村集体收入从4年前的零提升到60万元以上。今年,这个村在党史学习教育中大力开展“双基”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群众对乡村振兴美好蓝图满怀信心。

宿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古运河、新汴河穿境而过,孕育了宿州人民勤劳智慧、英勇顽强的禀赋气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经过8年持续奋斗,彻底改变了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连续4年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上下联动

四级组织“合力干”

“宿州市构筑上下联动组织保障,做到各项工作向脱贫攻坚聚焦、各种资源向脱贫攻坚聚集、各方力量向脱贫攻坚聚合,保持扛责冲锋、尽锐出战的力度和韧劲,全力打好这场新时代的‘淮海战役’。”宿州市扶贫局负责人说。

宿州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开展四级书记遍访行动,34名市级领导和67名市直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包保联系全市有扶贫开发任务的乡镇,带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实现对所有贫困户的帮扶包保,营造了“四级书记一起干、绣花功夫抓落实”的攻坚氛围。构建市、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乡镇工作站、村工作室和驻村工作队、自然村扶贫小组五级体系,选派1232支驻村工作队和3259名驻村队员,选聘9337名扶贫小组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扶贫格局。

为锻强基层组织,宿州创新实施“选青推优”计划,储备后备干部5073名,为扶贫一线队伍注入“源头活水”。针对行政村合并后规模过大、人口过多、村干部人数偏少的现状,宿州市为全市9337个自然村全部配备1名扶贫小组长,打通了脱贫攻坚的“神经末梢”。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汛情,各级干部踊跃奋战在“战贫”“战疫”“战汛”一线,做到了三线发力,三战出彩。近年来,全市在脱贫攻坚一线先后提拔重用401人、职级晋升277人,表彰表扬扶贫系统干部279人。

选准路子

胸有成竹“加油干”

“不用先垫付医疗费,也不用发愁怎么报销,只需交上医保报销后的自费部分就可出院了。”埇桥区大营镇一位脱贫户高兴地说。近年来,宿州市全面落实健康脱贫“351”“180”政策,实行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赢得群众赞誉。

根植群众需求,打造精准滴灌政策体系。宿州市聚焦住房安全保障,近年来累计实施危房改造9.65万户,农村居民危房实现动态清零,妥善安置易地扶贫搬迁群众6576名,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聚焦群众饮水安全,建设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295处,完成337个村氟超标改水工程,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9.2%,饮水安全全面达标;聚焦综合社会保障,对农村低保提标扩面,保障农村低保对象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5.32万人),综合保障面达4.9%。同时,该市全面建立动态监测预警机制,研究出台《关于加强精准帮扶切实防止返贫致贫的通知》,防止贫困群众发生返贫。

宿州市把产业扶贫作为提高脱贫质量的关键工程,做实特色种养业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资产收益扶贫“四大平台”,发展水果、蔬菜、薄壳山核桃、中药材、畜禽养殖5大扶贫主导产业。持续加大就业帮扶力度,5年来累计帮扶15.27万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为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中普遍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和贷款风险难题,灵璧县首创“户贷户用自我发展、户贷户用合伙发展、户贷社管合作发展、户贷社管合营发展”的“一自三合”金融扶贫模式,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增收脱贫注入金融“活水”,走出了一条在全国推广的“金融+产业”带贫减贫之路。

智志双扶

激发内力“我要干”

“晴天尘土飞,雨天泥水路,垃圾任意丢,污水随处流”,这是几年前泗县彭铺村环境的真实写照。村里缺项目,党员缺动力,群众缺干劲,怎么办?村里通过争创“五面红旗”,引导干部群众比学赶超,几年间,实现了环境美、产业富、乡风好,还荣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登上博鳌国际峰会。

为调动干部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积极性、主动性,泗县创新实施了“村争旗”“户争牌”“人争星”的“旗牌星”精准扶贫联动机制,通过扛旗、创牌、争星的多少来比成绩、定薪酬,在全县营造出“党员引领群众干,一个带起一大片”的浓厚氛围,乡村呈现出人心向上、精神向善的良好局面。

宿州市坚持把扶智扶志作为脱贫脱困的关键之举,强化典型引路,引导群众树立自力更生、脱贫光荣的理念和志向,确保脱贫成果可持续。砀山县身残志坚的“励志女孩”李娟,因患脊髓性空洞症,导致全身瘫痪,但她自强不息,自学做电商的技巧,用嘴咬着触控笔,在手机上做成了一单单交易,不仅帮助家里解决了水果销售燃眉之急,还带动不少贫困户走上了电商脱贫路。萧县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焦凤军,驻村扶贫3年多来,秉持“脱贫有限、发展无限”的基本理念,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使村集体年收入由零跃升为近百万元。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四五’开局之年,宿州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努力开启乡村振兴新篇章。”宿州市扶贫局负责人说。(本网记者 何雪峰)

符离大道一路景

“走,去‘网红打卡路’看看。”初夏时节,许多游客驱车来到连接宿州和徐州的符离大道,百里路上处处是风景,全程50分钟在赏心悦目中度过。

符离大道双向8车道,全长约48.7公里,2019年底通车,在宿徐之间形成了“快速通道+慢行系统”双通道体系。快速通达的旅游公路缩短了沿线各景区间的空间距离;驿站、营地、观景台、休憩点等“慢游”设施,方便了游客出行、丰富了旅游体验。

该条道路沿线每隔一段都有旅游节点,游客可以根据心情,停车游览。“西山花海”风景区油菜花、向日葵汇成金色海洋,花田水韵、梨兰胜境构成视觉画廊,星野营地、湖库湿地、趣田乐园更是令人耳目一新。大五柳风景区则以“山青、水秀、洞奇、泉灵、稻香”而闻名,景区南、西、北三面环山,龙泉湖静卧其中,看山花烂漫,听水流淙淙,令人流连忘返。

2020年以来,围绕符离片区文旅产业布局,埇桥区编制了《埇桥区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埇桥区“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等,充分挖掘符离大道沿线文化旅游资源,谋划推进重大项目,做好项目包装策划。同时依托区域儒文化、汉文化、烧鸡文化、农耕文化优势,用好红色旅游、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主题公园等4A级景区创建工作,着力打造一批特色休闲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按照国际风景道建设理念打造汇聚皖北山水风光、文化遗产的百里旅游风景道。

“符离大道片区是展现魅力宿州的名片,也是‘徐宿城际旅游黄金走廊’,它肩负着整合旅游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拉动经济发展的任务,是宿州人寄予厚望的‘最美大道’。”埇桥区政府相关负责人说。(本网记者 何雪峰)

轴承集聚大产业

“去年以来,企业享受了所得税扣除减免5万余元、小型微利企业税额优惠2万余元、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享受加速折旧优惠金额186万余元。我真切感受到党和国家对实体经济的大力支持。”宿州海纳百川轴承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洪涛告诉记者,现在企业的发展信心更足、干劲更强了。

近年来,灵璧县把握产业转移契机,高质量发展轴承产业。截至目前,轴承产业园已入驻相关企业17家,基本形成了以轴承研发、制造为主,钢管加工、轴承热处理为上下游产业的配套体系。

为解决轴承企业的难点问题,灵璧县出台了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增值税留抵退税等惠企政策,并及时安排人员上门解读。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灵璧县科技、财政、经信等部门共同分析、研判,推荐符合条件的轴承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今年,灵璧县已有7家轴承企业进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一系列惠企政策送达落地,对企业畅通资金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产生了良好的作用。”刘洪涛说。(本网记者 何雪峰)

油桃成了“摇钱树”

在砀山县葛集镇新华村果农吕夫亮的油桃大棚里,一棵棵缀满果实的油桃树分外惹眼。这几天,吕夫亮每天都在油桃大棚里忙着进行田间管理、油桃采摘等工作。

“我家有3个这样的油桃大棚,一共有4亩多地。今年比往年的价格要高,前几天以每公斤14元的价格卖了一部分,估计这3个棚全部销售结束能挣到6万多元。”吕夫亮一边摘桃一边说。

新华村有“中国油桃第一村”美誉,种植面积达3000多亩。新华村果农掌握了成熟的种植技术,种植的油桃品质好、上市早,大棚油桃成了村民的“摇钱树”。眼下,大棚油桃进入了收获期,色泽好、口感佳,抢占市场“鲜”机的油桃一经上市,便为果农带来“甜蜜”的收益。

新华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孟扬说:“今年我村在学党史、办实事中,帮助群众进行大棚油桃规模种植,目前已形成一个一万多亩的油桃种植经济圈。日前,我村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油桃电商节,打响了‘新华油桃’品牌,村里的油桃远销江苏、河南、山东等省,全村油桃年创收近7000万元,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本网记者 何雪峰 本网通讯员 李艳龙)

玫瑰绽放富民花

走进泗县刘圩镇潼南村,只见房前屋后红彤彤的玫瑰肆意绽放。“自打种上玫瑰,村庄变美了,俺们的腰包更鼓了!”村民余康永和老伴许彩兰正在自家场院里晾晒着玫瑰花。

潼南村村民房前屋后有许多零散地块,一些地方长满荒草。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该村“两委”学习山东经验,引导村民在家门口种玫瑰。村里免费发放玫瑰苗,组织公益岗统一种植,并按每亩1000元的标准给种植户发放了补偿款。村里还从山东请来技术员,教大家科学管理。“玫瑰花期长,开花盛,今天我和老伴都采摘4遍了。”许彩兰告诉记者,去年她家近2亩玫瑰卖了近2000元,今年照这长势,挣5000元不成问题。

今年,尝到玫瑰种植甜头的村民也有了新期待:“玫瑰花在传统自然晾晒下,每公斤最多只能卖到80元,可经过烘干设备烘干晾晒,A级冠类每公斤可卖260元。俺村啥时能上这些新设备?”

为了将玫瑰产业提档升级,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潼南村谋划了“十四五”玫瑰产业发展新蓝图,在县、镇政府的帮助下,正在建造2800平方米玫瑰收储库房,购买烘干设备。“我们还要延伸玫瑰产业链,走深加工之路,生产玫瑰糖、玫瑰酱和玫瑰酒,把潼南村打造成乡村振兴特色村。”刘圩镇党委书记倪大洲信心满满。(本网记者 何雪峰 本网通讯员 袁浩)

    相关新闻
【奋进新征程 再创新辉煌】“产业兴旺了,就业门路更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