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去年洪灾以来,我省全力推进救灾与灾后重建,加快水利工程建设——
【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防抗救结合 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19 09:32:44 责编: 刘东伟

01.png

2020年9月4日,在阜阳市阜南县王家坝,国家电网安徽电力“阜阳小红帽”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对蒙洼蓄洪区内的庄台供电设施进行灾后检修维护。(资料图片)本网通讯员 宋卫星 摄

去年夏天,我省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梅雨期之长、暴雨日之多、累计雨量之大、覆盖范围之广、梅雨强度之强,历史罕见。长江沿线告急、淮河堤防吃紧、巢湖水位突破历史、新安江洪水来势迅猛……8月18日至21日,心系灾情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就防汛救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一年来,安徽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圆满完成灾后重建任务,深入谋划“十四五”时期水利工程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学治淮 

加快流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70年来,淮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防洪体系越来越完善,防汛抗洪、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在阜南县考察时强调,要把治理淮河的经验总结好,认真谋划“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目前,我省治淮已经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但仍存在淮河中游尾闾不畅、淮河下游洪水出路不畅、沿淮平原洼地“关门淹”严重现象,生产圩内群众安全发展问题亟待解决等问题。

加快推进流域重点工程建设,是下一步治淮的重要举措。我省将抓紧建成淮河干流正峡段、峡涡段等行蓄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扩大淮河中游行洪通道,提高行蓄洪区启用标准;有序开展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解决好群众安全居住与行蓄洪水的矛盾;加快建设怀洪新河水系洼地治理、淮河行蓄洪区等洼地治理工程,逐步提高重点平原洼地排涝标准;持续实施包浍河等主要支流以及中小河流治理,建设城市防洪除涝设施,开展病险水闸、水库除险加固,完善防洪减灾薄弱环节;全面建成引江济淮工程,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配套工程,建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

同时,谋划好、实施好淮河治理“六大工程”,加快补齐工程设施短板。实施尾闾畅通工程,构建淮河入海为主、入江为辅的排洪格局。

“推进淮河治理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省水利厅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从政治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战略的维度,谋划推动“十四五”时期淮河治理方案。

2020年8月7日,播种机在阜南县王家坝镇团结村田间作业。洪水退后,蒙洼蓄洪区广大群众抓好抢种改种工作,努力把损失降到最低。(资料图片)本网通讯员 吕乃明 摄

“四启动一建设” 

圆满完成灾后重建各项任务

在蒙洼蓄洪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灾后重建工作指出,要因地制宜、抢种补种,尽量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要根据蓄洪区特点安排群众生产生活,扬长避短,同时引导和鼓励乡亲们逐步搬离出去,确保蓄洪区人口不再增多。

水退之后,各地积极抢种补种、重建家园,大灾后的江淮大地孕育出新的希望。我省开展“四启动一建设”,启动水毁设施修复、灾后恢复农业生产、对受灾农民和农业经营大户进行综合帮扶服务、防止因灾致贫返贫巩固脱贫成果,谋划推动城乡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抢通公路2051条、架设供电线路3182公里,修缮水毁住房1.8万户,完成补改种面积396.3万亩,1.394万处水毁水利工程全部完成修复,全省无一人因灾致贫返贫,受灾贫困群众和边缘户产业发展、饮水安全等问题全部解决,在重要基础设施、城市内涝治理等领域规划建设了一批基础性、枢纽性重大项目,防灾减灾体系和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水生产业,实现人水共生。蒙洼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形成柳编、水生蔬菜、生态种养、水禽养殖的“水生产业带”。“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在蓄洪区落地生根。

让迁出的百姓日子过得比原先在庄台上更好,让仍留在庄台上的百姓日子过得比以前更好。我省实施庄台改造和居民迁建、易地扶贫搬迁等工程,有力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庄台整治中,按照“绿化、亮化、净化、硬化、美化”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有效推进;在居民迁建中,按照“减总量、优存量、建新村、分步走”和民心至上的原则,推进行蓄洪区居民迁建,一批安置点加快建设,广大居民喜迁新居。据统计,淮河行蓄洪区2020年度安排的直接建房外迁安置27668户28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省以上投资25.8亿元全部完成,已完成搬迁安置5079户。

以防为主

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结合“十四五”规划,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谋划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

水利工程是防汛抗洪的“利器”。去年以来,我省加快补齐防洪减灾短板,全面加快水利工程建设进度,编制完成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十大工程”项目建议书,谋划项目3685个,总投资4786亿元,2020年全省水利建设累计落实投资540.3亿元,创历史新高。谋划构建江淮互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编制完成江淮分水岭地区、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两项工程项目建议书,总投资1008亿元;制定实施《安徽省农村供水保障规划(2020—2025年)》,总投资273亿元,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区域供水规模化、单村供水规范化,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目前,相关工程和规划正在有序推进落实。

在水利建设投资方面,我省更是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通报,我省地方水利建设投资落实好、中央水利建设投资计划完成率高,获得国务院督查激励。据悉,我省克服疫情、汛情不利影响,水利建设取得新突破,投资计划执行好,建设规模大,完成中央水利建设考核投资228.3亿元,同比增长11.4%,开工项目、落实投资、完成投资均创历史新高。(本报记者 王弘毅)


“以防为主”是防灾减灾的最有效手段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期间,对防汛救灾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也是我们强化防灾减灾,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基本准则和必要遵循。

“防抗救”,是人们面对灾害的三大必要行动,其中最关键、效果最明显的一条,就是“防”。防灾减灾,如同防病保健,防病胜于治病,只有功夫做在平时,及时排除隐患,才能避免“得病”的难受痛苦与“治病”的大费周章。对于防灾来说也是如此,通过有预见性地防、科学高效地防,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减轻灾害损失,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以洪涝灾害为例,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淮河流域水灾频发,在上世纪以及更久之前,曾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较以往,近些年洪灾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大幅下降,这主要归功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撑、高效的抢险救灾措施和完善的水利工程体系。换句话说,通过“以防为主”,快速地监测预警、科学地应对决策、有效地巡查防守、及时地转移群众,在一次次与洪水的较量中,人类“跑”在了灾害的前面。

气象和水文的监测预警,相当于对降雨和洪水进行观测分析的“千里眼”,是防汛的第一道“关口”。随着技术的发展,预测预报愈发精准,从降水量、降水时间、短时雨强,到江河湖库水位、流量的估算,一系列精密的仪器和算法,给我们提前判断决策争取了时间,提供了遵循。我们要运用好气象和水文监测这一防灾减灾的“现代化武器”,依托预警信息平台,及时发出暴雨预警、洪水预警、地质灾害预警等相关预警信息,为高效应对提供科学依据。

预警下达后,及时高效的执行就成了关键。在一些地区,由于各种因素,相关政府部门没有重视预警信息,未果断采取转移避险和相关停工停业、关停地下空间的措施,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我们要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在准确研判雨情、汛情、灾情的基础上,针对江河洪水、城镇内涝、山洪和地质灾害等灾害风险,按照“宁可兴师动众,宁可十防九空,决不能失之万一”的要求,及时关停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做到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千方百计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在水利工程调度中,要有未雨绸缪的前瞻性措施。比如在今年台风“烟花”入境之前,我省加大水库泄洪量,提前排泄底水,增大库容量。如水阳江上游港口湾水库将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3米以下,多腾出防洪库容约9600万立方米。事实证明,这些决策及时而正确,强降雨导致水阳江发生超警洪水,正是由于港口湾水库水位较低,将大量洪水拦蓄在库内,削峰率达90%,大大减轻了水阳江干流的压力。如果没有事先打好“提前量”,则可能会造成洪水“无处可排”的境况,将会对防汛形势造成严重影响。

“以防为主”,始终是我们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最高效、最科学、最经济的做法,唯有常打“预防针”,提前谋划,才能处变不惊、临危不乱,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王弘毅)

    相关新闻
【总书记,安徽向您报告】坚持高质量发展 推动“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