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聚力打造“三地一区” 携手奋楫筑势赋能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8-21 08:24:52 责编: 徐文娟

强筋壮骨厚植新优势 释放发展新动能

可卷曲的玻璃、薄如蝉翼的超薄玻璃、可以持续发电的玻璃……在蚌埠浮法玻璃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块块玻璃从普通建材变成硅基新材料,在制造中注入“智”造,实现美丽“蝶变”。

“这种30微米柔性玻璃仅有A4纸三分之一厚度,薄如蝉翼,随意弯折也能不破损不变形。”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他们大力开展科研攻关,近年来,0.12毫米超薄玻璃、TFT-LCD玻璃基板、30微米柔性可折叠玻璃等功能强大的高科技玻璃相继问世,得益于日益完善的科研与产业融合机制,这些先进技术快速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一个千亿元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进一步夯实创新的基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培育新兴产业,锲而不舍、久久为功。

科技创新领先一步,产业发展领跑一路。我省提出,要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和新兴产业聚集地,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建设,以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四链合一”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高铁、地铁上所能看见的,汊河均可生产。”来安县是滁州市东向发展的桥头堡,近年来依托毗邻南京的地缘优势,来安汊河经济开发区积极承接南京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转移,十几年间,汊河轨道交通产业由小到大,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轨道装备特色小镇。在安徽盛世高科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机器轰鸣,工人正在热火朝天地生产、检测列车车门、电源控制箱等。“转移至汊河后,盛世高科发展平稳,每年产值近亿元,产销两旺。”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汊河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以培育高铁、城际列车、铁路客车、地铁零部件加工企业为主,目前,轨道交通装备七大构件168个主要部件中,可生产近百个,已经形成了铁路客车、城际轨道零部件研发、生产、销售的产业集群。”汊河经开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理解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多措并举助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实施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未来产业培育工程,发展数字经济,提升经济韧性水平。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芯屏器合”产业体系加速形成,已成为安徽的崭新名片。上半年,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36.2%,比全部工业高10.3个百分点,占比由38.8%提高到42%。面向“十四五”,我省将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突出发展十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任务,奋力抢占高质量发展制高点,锻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精耕制度创新试验田

完善机制激活力

8月9日,芜湖悠派护理用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分别在芜湖市鸠江区政务服务中心和安徽自贸试验区芜湖片区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原产地证自助打印终端成功打印出4份原产地证书,这是合肥海关开展“原产地证自助打印终端进县区”试点落地后,安徽省第一批在服务中心成功打印的海关原产地证书。

“真是太方便了。”中达电子(芜湖)有限公司进出口科负责人竺春梅在综合服务中心只用了几秒钟,就从自助打印终端中成功打印出3张原产地证书。她告诉记者,原产地证书是外贸企业在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中享受关税减免的重要凭证,对以外贸为主业的中达来说意义重大。以前,企业需要到海关报关大厅现场打印,一来一回起码需要半天时间。现在有了这种自助打印终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生产节奏灵活安排时间,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也有了更多的自主性。

“打通证书电子化办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芜湖海关副关长沈彦明表示,将持续开展海关政策进县区巡回宣讲,通过集中宣贯、实时答疑、重点指导,助力辖区企业用好用足原产地证优惠政策,抢抓“一带一路”、RCEP等外贸发展机遇,用实际行动为“芜湖制造”行销全球保驾护航。

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试验田”。自安徽自贸试验区获批建设以来,我省坚持“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通过“人、财、物”自由流动,促进各类要素优化集成,助推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双招双引”,全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截至6月底,安徽自贸试验区取得10项标志性建设成果,区内新设企业8059家,签约入驻658个项目、协议引资额4176.4亿元,改革红利和集聚效应正加快持续释放。

长三角区域一直是改革开放前沿。“今后办医保不用两地跑了,省事儿又省心。”经常往返于上海、亳州的王女士近日很高兴。6月1日,由安徽省牵头,联合上海、江苏、浙江共同开发的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正式上线,让“长三角人”跨省业务办理更轻松。

“目前,民政、卫健、交通、公积金等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高频服务事项,都可以在新上线的长三角政务服务地图上实现快捷查询、线上导办、线下导航、预约先办等,‘24小时不打烊’。”亳州市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今年以来,我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打造双循环战略链接

发展开放型经济

近日,在庐州海关关员的监管下,装载着合力公司出口的6台叉车的集装箱卡车直接驶向停靠在合肥港外贸码头的“顺港999”驳船,开始进行装船作业,全程仅用时10分钟。这是安徽省首单通过“抵港直装”作业模式出口的货物,实现了从工厂装车、车辆抵港、货物装船发运的“零等待”。

“出口货物抵港直装这种模式除了提高效率之外,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我们企业的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我们企业很欢迎这种方式。”安徽合力工业车辆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明军说。

庐州海关副关长査成林介绍,今年以来海关部门推出多种通关模式“菜单”供企业选择。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口岸清关、转关、全国通关一体化、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多种模式,同时叠加“船边直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业务协同监管模式,为企业节约了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进一步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极大地提升了企业获得感。

为更好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今年以来,我省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组织参加第129届广交会、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2021首届CTIS消费者科技及创新展览会;“跨境电商9610+中欧班列”新模式实现常态化运营,跨境电商9610出口包机成功试飞。

“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外贸形势越是复杂多变,越需要强化自身优势,外贸企业要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巩固拓展深耕多年的海外成熟市场,对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主动加强谋篇布局。”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

今年前7个月,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76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27.1%。其中,出口2189.2亿元,增长28%;进口1576.8亿元,增长26%。外贸增速高于全国,稳中向好,从增速看,前7个月安徽进出口总体增速高于全国2.7个百分点。

“面对疫情影响,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安徽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商务发展,扎实推进稳外贸、稳外资、促消费,实现了开放型经济跨越提升。”省商务厅相关负责同志表示,我省积极搭建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引导外贸企业精准对接国内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研发适销对路的内销产品,鼓励企业依托跨境电商平台、海外仓和行业协会、商会等拓展国际市场,加快打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链接。( 本报记者 郑莉

    相关新闻
安徽:追梦“绿富美” 创新发展,百尺竿头再争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