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数字江淮”的创新畅想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09-08 08:02:47 责编: 武静

9月1日,铜陵市华兴化工公司硫酸中控室,工作人员在监控生产系统运行情况。该公司打造数字、智能化生产企业,在生产区域关键场点和废水、废气环保治理以及危废暂存库等处安装130个监控点位,提升了管理效率。本网通讯员 潘伟 钱桂森 摄

8月31日拍摄的芜湖中集瑞江汽车有限公司灯塔工厂的机器人自动焊接生产线。该公司近日投产的灯塔工厂生产线,采用全自动化拼装、机器人自动焊接等多项先进技术,并通过与工业物联网有效集成,实现了生产线自动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本网记者 徐旻昊 摄

无论你是坐在家拿着手机点外卖的“宅一族”,还是不带现金在超市用电子支付的消费者,是享受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企业办事人员,还是在偌大的生产车间,管理一个个机器手臂的技术人员,你们与我们,都是数字经济的见证者、参与者。

当前,全球正涌动着一股数字化的浪潮,这股浪潮,澎湃向前、势不可挡!

从大数据、云计算,到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新技术不断涌现,数字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作为经济增长新动能的作用日益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世界进入数字“大时代”,国家在部署数字“大棋局”,长三角正共绘数字“大愿景”。面对这股数字浪潮,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重要思想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抢抓机遇、扬皖所长,把“数字江淮”建设摆上战略位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数字江淮”建设赋能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奋力在数字化的“新赛道”上全速前行。

一趟不能错过的“高速列车”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全球经济下行叠加影响下的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依然保持9.7%的高位增长,是同期GDP名义增速的3.2倍多。

作为推动经济复苏的新动能和新引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最显著的新经济增长极。

对于安徽来说,这是一趟不能错过的“高速列车”,一条不可掉队的“数字赛道”。

然而,数字化是对生活模式、产业模式、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深度重构。唯有高位推动、步步争先,以市场化思维和专业化素质统筹推进,才能在数字经济发展赛道上阔步向前。

近年来,安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歇——

2018年10月,省政府出台《支持数字经济发展若干政策》,省财政每年专项安排2亿元支持数字经济项目,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

在政策的扶持下,安徽数字经济发展步履向前——

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1202亿元,同比增长约11%,连续3年增速保持10%以上。“十三五”期间,全省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产业快速增长。

今年,我省强化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统筹推进“数字江淮”建设。省委、省政府成立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工作领导小组,顶格推动“数字江淮”建设;出台“数字江淮”建设相关政策与规划,绘制了“任务书”和“路线图”;全省层面增设智慧党建、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4个专项协调组,建立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工作联络体系。

就在今年6月,两场重要会议为未来“数字江淮”建设进一步“定调”。

省加快建设“数字江淮”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提出“坚持数据统起来、用起来、活起来‘三位一体’,坚持智慧党建、数字经济、数字政府、数字社会‘四驱并进’,高质量建设‘数字江淮’”的路径措施;

省政府推进“数字江淮”建设专题会议指出要强化创意创新意识,以市场化思维和专业化素质在更大范围统筹整合资源,持续开辟新的应用场景。

“数字江淮”为“美好安徽”筑牢“数字底座”,“美好安徽”为“数字江淮”拓展“多维空间”。顶格推动之下,双向格局加快构建,创新创意的想象力持续迸发。

一双装在产业上的“数字翅膀”

远在广东的企业,接到来自合肥的电话,电话中,对方告诉你,你们企业里的某个车间某台机器某个零件出现一种特别的故障,并给出详细的诊断建议……

你没听错,这种“千里诊断”,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有了工业互联网,一个个“工业智能医生”,通过其工业互联网平台和企业安装的传感器,收集设备数据,实时监控设备的“健康”状况,并出具“体检报告”和诊断建议。这样不用人工检测,设备维护保养省时省心,企业节省了大量成本。

工业互联网,就是数字化在工业领域的典型应用。近年来,我省与沪苏浙、青岛建立工业互联网共建共用机制,已培育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42家,建成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59个,数量居全国前列。

数字产业化开拓了产业视野,产业数字化创新了经济形态,就在这双相促进中,一批批企业、一个个产业装上了转型升级的“数字翅膀”。

皖企“上云用数”,制造业与智能化深度融合。全省超过1.4万家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累计超过1700家企业通过国家两化融合贯标评定,数量居全国第3位。其中,三只松鼠的食品全产业链协同制造云平台帮助平台上700多家制造单元质量提升33.3%,生产成本降低20%,新增效益超过1亿元。

5G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风口”,我省5G新基建加速发展。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已建成5G基站39326个,数量跃居全国中上水平,基本实现地级市主城区连续覆盖;建设5G典型应用场景近300个,建立“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项目库,入库项目53个,总投资7.5亿元。

“在‘数字+制造’领域,我们通过‘点线面’立体推进智能制造,成效明显。”省经信厅产业信息化发展处处长谭昱国表示,如在“点”上实施机器换人,2020年生产工业机器人1.5万台,同比增长7%;今年1月至8月预计生产工业机器人1.1万台,推广应用5900台;“线”上打造数字化车间,“面”上培育智能工厂,已认定智能工厂98户、数字化车间472户。

有了数字化的加持,一家家皖企在转型升级之路上加速腾飞——

海螺集团建成全球首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制造工厂、全国首个露天水泥矿山无人驾驶项目,使生产线设备自动化控制率达100%、生产效率提升21%;

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平台在云端开放430多项AI能力,汇聚了232万开发者;

联合利华日化品智能工厂拥有全球行业第一家拉动式自动补料系统、第一家灌装包装车间“黑灯工厂”、第一家智能优化AI安全观察系统、第一家全自动柔性生产线,成为全球69家“灯塔工厂”之一。

一个智慧城市的“超级巨脑”

哪条路车流量多大,红绿灯该如何自动调节,系统会自动给出最佳方案;指挥人员坐在指挥中心看大屏幕,就能立即发现哪条路有垃圾未清扫、哪里有占道经营,环卫和执法人员迅速前去处理……我们的祖先无法想象,如今的我们凭借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城市治理变得如此精细。

大数据,需要有海量的数据支撑,这些不计其数的数据最终都汇到了哪里?有没有一个指挥中枢,就像“大脑”一样来进行调度分析?今年6月上线运行的江淮大数据中心,就相当于一个汇聚数据的“超级巨脑”。

这个“超级巨脑”有多巨大?截至目前,总平台汇聚了安徽57个省直部门、16个市的数据资源,上线数据目录数超4.1万条,汇聚数据量达200亿条,数据共享交换超5600亿条。

可以说,它是全省数据汇集共享的“总枢纽”,同时也是数据共享的“总调度”和数据服务的“总出口”。

政务服务、疫情防控、生态环保、惠农补贴、金融服务、身份认证、不动产登记、公积金业务办理……有了这个“大脑”,海量数据都能便捷共享,大大提升了效率。

“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建设打破了数据壁垒,提高了数据共享质量,实现了数据随时随地管理,有力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省数据资源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朱诚表示。

作为项目承建方,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说,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在未来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迭代中,一定能够打造出一个又一个全新的标杆,推动“幸福安徽”建设。

如果说江淮大数据中心总平台是全省数据资源的“总枢纽”,那么各市建设的“城市大脑”,就是“数字+城市治理”的具体化应用。

省数据资源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城市大脑”集成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利用海量数据资源,实现城市治理智能化、集约化、人性化。

随着《加快推进“城市大脑”建设行动方案》的出台,各市以城市数据资源的整合共享和深度应用为突破口,打造基于城市大数据的新型智慧城市,目前,全省16个市已经全部启动“城市大脑”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16个市在建和拟建“城市大脑”项目共81个,在疫情防控、防汛减灾、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科学决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合肥“交通超脑”,就是一个“脑容量巨大”的“交通指挥员”,平均每天汇聚整合交警、公交、城泊、运管、互联网等数据2亿余条,同时,还能通过堵点分析等人工智能手段,助力高效疏导交通。目前系统监测范围已覆盖合肥市1332个路口、649条道路。

六安市的智慧停车系统,是帮人“找车位”的“电子专家”。市民通过手机App绑定车辆信息后,即可实时查看周边空闲停车位;取车时可通过多种小程序缴费,同时还可享受电子发票、账单管理等多重服务,让城市泊车更便捷。

再比如芜湖市的“智慧长江”系统,这是全程监管长江的“智能守护者”,它整合海事、水务、交通、农业、生态等相关数据资源之后,能智能识别长江非法捕鱼、非法采砂、非法倾倒垃圾、长江水环境污染等违法事件,可实现全区域、全流程、24小时不间断监管。

一种“数据跑路,人少跑腿”的舒畅感受

“真快”“太方便了”“不用来回跑了”,这些感慨,是这些年市民在享受高效政务服务时舒畅感受的真心表达。

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我省推进各级政务服务场所智能化、智慧化建设,7×24小时政务服务大厅提供全天候自助服务。在全国首家开发上线全省政务服务地图,汇聚融合服务渠道、事项、数据、位置等线上线下资源,提供办事服务、智能搜索、一键导航、监督评价等,关联各类服务场所2.5万个、服务事项192万个。

掌上办、自助办、智慧办、就近办、套餐办、帮代办、预约办、互动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流程更简化,服务更规范,事后还有“好差评”制,得到了广大办事群众的一致点赞。

一个App,皖事能通办。我省建设“皖事通办”平台,全面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皖事通”App上线服务超8100项,累计访问量达91亿次。建设“皖企直达”平台,上线“人才补贴”等66项奖补兑现服务,累计申报笔数26.8万余次,兑付金额约2.54亿元。建成省“互联网+监管”系统并深化应用,上线15个特色监管应用,汇聚监管数据2.7亿条。

如今,坐地铁、进商场、入医院,扫“安康码”已成市民群众必不可少的一项环节。我省推进“数字抗疫”,实施“安康码”民生工程,及时调整疫情风险等级、转换人员码色等,加强数据共享汇聚,支撑疫情监测追溯。全省申领人数超7277万,检查点超66万个,累计使用47.6亿次。

如今,“安康码”的功能大大拓展,它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医保电子凭证能融合应用。“安康码”由“出行码”成为了“生活码”,全省70余家试点医院“一码就医”、16个市试点药店“一码购药”、350多家景区和公共场馆“一码游览”。

4月14日,在马鞍山市公安局花山分局户政中心办事窗口,来自浙江永嘉的叶女士看到办理好的新户口页,十分惊喜。原来,她通过“长三角网上迁移”系统,将自己的户口从浙江迁到户籍在马鞍山花山区的爱人吴先生的户上,办理过程仅用了两个工作日,方便快捷得出乎意料。

该便民措施发布以来,在安徽,像叶女士这样享受长三角网上户籍迁移便利的群众已超过1万人。

聚焦“数字+链接”的大文章,打造“数字长三角”。我省加快建设长三角“一网通办”,聚焦企业和群众关心的领域,加强跨省业务协同和数据共享,打造高频跨省服务场景应用,持续拓展长三角“一网通办”广度深度,实现长三角地区“一网通办”事项119项。

持安徽的电子证照能畅行长三角。三省一市在合肥共同发布《长三角电子证照互认应用合作共识》,实现驾驶证、行驶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资格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多场景多领域共享互认应用。同时,通过长三角健康码互认通用机制,累计共享交换健康码数据达8964万条。

心中有“数”,扬帆起航。安徽将在“统”上提高质量、在“用”上拓展场景、在“活”上运营交易,做好“数字+科创”“数字+产业”“数字+治理”“数字+链接”的大文章,以更丰富的创新想象力,推动“数字江淮”建设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

■ 本网记者 王弘毅

    相关新闻
安徽出台方案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