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报告解读:聚焦实体经济 夯实强省之基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30 08:55:45 责编: 徐文娟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以新兴产业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省党代会就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作出重要部署,为下一阶段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重点。我们要深刻把握安徽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聚焦实体经济,大力改造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奋力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不论经济发展到什么阶段,实体经济都是根基。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聚集地,要紧紧围绕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科技与产业无缝对接,促进金融与产业良性互动,提高人才与产业匹配度,加快推动我省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攀升。

新兴产业是引领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坚定不移走 “科创+产业”路子,瞄准最新的具有重大突破和广泛前景的技术创新成果,加快转化步伐,抢占市场先机和行业发展制高点。创新手法步法打法,精准开展十大新兴产业 “双招双引”,大力实施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资本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同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现代服务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向。要紧紧围绕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服务需求,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紧扣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培育打造更多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产业层次,助推高质量发展。(汪国梁)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越来越多的苏浙沪电梯配套企业在宣城市郎溪县苏皖合作示范区落户,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图为位于梅渚先导区工业园的华菱精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电梯零部件。 (资料图片)记者 范柏文 摄

近年来,合肥经开区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2020年实现产值36.9亿元,增长68.5%,带动集聚项目62个,产业集群初步显现。图为合肥通富微电子有限公司员工在进行集成电路封装测试。 (资料图片) 记者 徐旻昊 摄

关键词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报告点睛】

坚持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

【专家解读】

胡艳(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省委报告把“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作为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这对安徽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具有重要意义。

头部企业较少、产业链不全、数字赋能不够、高质量大体量企业不多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于我省传统产业的诸多行业中。报告提出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全覆盖。实施产业链供应链生态建设工程和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计划,构建“头部企业+中小企业”生态圈,做长做宽产业链,着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下一步,要立足传统产业优势,以科技链接传统,通过智能网联、个性化数字服务等,帮助企业提质降本增效,谋求传统产业转型;以创新赋能,激发传统产业绿色发展潜力,加速智能升级;强化全产业链发展思维,通过补链、强链,增强企业抵御风险能力。

传统产业中资源型企业偏多,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报告强调加大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度,开展优质企业梯度培育行动,鼓励企业掌握行业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和产品定价权。基于此,迫切需要以市场的逻辑、资本的力量支持资源型企业战略整合,做大做强做优,扩大行业规模,提升产品质量,掌握市场竞争主导权。

【背景链接】

我省始终将技术改造作为扩大有效投资、优化供给结构、推动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以增量投入带动存量调整,促进产品、企业、产业全面升级。2017年至2020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分别高于工业投资增速5.3个、9.8个、5.7个、3.4个百分点,年均增长15.8%;2021年上半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同比增长19.4%,分别高于工业和固定资产投资5.7个和8个百分点。

关键词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报告点睛】

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十大新兴产业 “双招双引”机制,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做强做大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个以上,形成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

【专家解读】

林斐(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是我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大战略举措。省委报告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新兴产业的方向和路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找准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领域。围绕国家战略布局,紧扣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理清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点、目标和路线,精准点出每个产业的发力点,重点推动强链延链、提质扩产、多业态融合、前沿产品和产品品牌等方面突破。报告以前瞻性思维,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产业上作出超前谋划布局,有利于我省在相关领域取得先发优势。

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报告提出做强做大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可以预见,将会有更多头部企业和引领性重大项目落户安徽,同时也会培育出更多“专精特新”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加快产业成链、成群,提高产业链的韧性,形成一批千亿乃至万亿级产业。

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报告提出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双招双引”机制等措施,有助于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多链协同”,强化创新驱动和“双招双引”的联动。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以“芯屏器合”为标识的十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合肥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人工智能,铜陵先进结构材料,合肥智能语音等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蓬勃发展,面板产能约占全球10%,集成电路企业超过300家,蔚来新能源汽车单月交付量突破1万辆,华米可穿戴设备销量全球第一。

关键词

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报告点睛】

全面建设数字江淮,强化数字经济治理,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专家解读】

林斐(省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

省委报告就发展数字经济作出具体安排,明确了落实举措。

产业数字化方面,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培育1000家以上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必将全面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数字产业化方面,实施“新基建+”行动,加快江淮大数据中心、先进计算中心、数字科技中心、城市大脑建设,包括争建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将扩大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为数据赋能产业升级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关键在于数字技术创新应用。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自主可控,在加速推进技术创新的同时不断拓展场景应用。报告还提出强化数字经济治理。数字经济应实现基于数据核心要素的规范发展,确保健康、可持续。这就需要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背景链接】

我省坚持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向发力,2020年全省数字经济规模达11202亿元,同比增长约11%,增速排名居全国第9位,连续3年增速保持10%以上。

关键词

发展现代服务业

【报告点睛】

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深度试点,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专家解读】

胡艳(安徽大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省委报告中关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举措,可以从优化服务业结构和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两个角度来观察。

现代服务业是安徽发展一大短板。报告提出今后五年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就优化服务业结构而言,内容包括发展工业设计、现代物流、供应链金融、商务咨询、展览展会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就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而言,内容包括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深度试点,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提质增效,有利于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工业设计、商务咨询、展览展会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多聚集于现代化中心城区。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耦合新技术革命阶段,“以城聚人、以人促产、以产兴城”是当下城市化的演进逻辑。健康体育、养老托育、文化旅游、家政物业等生活性服务业虽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也相对集聚,有着显著的集群效应。因此,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一批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服务业集聚区品牌,有利于促进新阶段“人-产-城”融合发展。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以“融会观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现代金融、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会展经济、观光旅游、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放心消费在安徽”升级版的影响力日渐显现,2020年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8万亿元、增速居全国第3名。(记者 汪国梁 整理)

·基层实践·

建合作园区育产业集群

崭新的厂房,崭新的设备。 10月25日,位于滁州市南谯经开区的华瑞微半导体生产车间布设一新,工人们正在调试。 “我们的设备已经陆续进场,年底前就能正式投产。 ”企业总经办主任翁锦烽告诉记者,项目投产后,产能将达到每月3万片晶圆,目前产品供不应求,订单已经排到两年后。

作为滁州南谯区与南京浦口合作产业园的首个入驻项目,华瑞微半导体IDM芯片项目由南京华瑞微集成电路有限公司总投资30亿元,主营业务为研发、生产、销售功率半导体芯片。项目一期用地100亩,已建成6万平方米的生产厂房,一期达产后,预计年销售额可达10亿元。

2020年以来,南谯经开区与浦口高新区合力建设南谯浦口一体化发展共建合作园区,双方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围绕半导体及电子信息产业招引上下游企业,打造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目前已招引晶圆制造、芯片封装测试、贴片生产等相关企业4家,总投资48.2亿元。

招大引强,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做后盾。南谯区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瞄准市场主体最突出的痛点堵点问题,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开展“四送一服”,及时为市场主体排忧纾困。

“IDM芯片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建设,仅用了不到3个月,刷新了我们企业项目推进的速度。要为南谯区优质的营商环境点赞! ”翁锦烽称赞道,该项目在南谯经开区管委会“金牌园区服务员”的全程帮办帮扶下,从签约项目、土地摘牌、规划审查,再到依法合规开工建设仅用82天。 “园区提供了标准化厂房,设备进场就能投产,同时配套了税收、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助力企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我们有信心在南谯区实现更大发展。 ”(记者 范克龙 本报通讯员 周人峰)

协同产学研迈向“绿色化”

位于桐城市的安庆金田尼龙材料科技有限公司5条数字化生产线刚启用不久,从这里下线的全生物降解塑料,有别于传统的塑料粒子,可以被微生物分解。

该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在限塑令出台后,成功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这家从事制造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专业生产薄膜,参与国内多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已获得13项发明专利和188项实用新型专利。

以金田公司为龙头的桐城包装产业先后荣获 “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中国塑料包装产业基地”称号。目前,桐城市绿色包装产业共有企业4000余家、个体户2500余家,产业门类齐全,涉及食品、电子、医药、日化、烟草、家电、机电等国民经济各领域,其中获得食品级认证包装企业406家。绿色包装产业现有规上企业187家,今年1月至8月实现产值194.1亿元,同比增长24.2%。

近年来,桐城市瞄准塑料包装新材料,聚焦“绿色”全面转型。鼓励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以国家级高分子质检中心为核心,多家企业与全国十几家科研院所和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全市塑包产业现有战略性新兴企业20家、国家高新企业13家、省高新企业42家。安徽金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2亿平方米环保包装新材料、安徽润科新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2亿件软包装制品、安徽幸福塑业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无纺布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顺利落地,有效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为扩大桐城绿色包装产业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桐城市连续5年举办中国桐城(新渡)塑料包装机械暨绿色环保新材料展销会,引导企业站上新技术风口,向新材料、新装备方向发展。

桐城市包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方帆表示,不久前,桐城入选省科协“科创安徽”首批试点城市,对提高桐城市科技创新水平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下一步,该市将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聚焦包装产业提档升级,在建设“科创安徽”中发挥“绿色包装”的力量。(记者 汤超 通讯员 汪桂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