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报告解读: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30 08:59:49 责编: 徐文娟

20211028000775a.jpgB001.jpg

10月28日,一只保洁船行驶在秋色如画的安徽省六安市淠河总干渠城区段。 通讯员 郑金强 摄

20211029000223a.jpg

10月29日,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数百只白鹭在水面上觅食。近年来,巢湖市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湿地生态功能逐渐恢复,吸引了许多白鹭来湿地栖息繁衍,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通讯员 何胜忠 摄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近年来,我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以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引领,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五年间,我省全面打造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推深做实林长制、生态补偿制等生态改革,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明显改善,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厚植了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是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我们要把好山好水守护好,让绿色成为安徽最动人的色彩。

走好赶考路、奋进新征程,让绿色更动人、让生态更美丽,我们就要坚定不移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牢固树立“两山”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全省域、全过程、全方位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要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大幅提升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持续改善生态环境、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等,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 (夏胜为)

关键词

碳达峰碳中和

【报告点睛】

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实施碳达峰行动,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推进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开展循环发展引领行动,加大绿色产品政府采购力度等。

【专家解读】

万伦来(合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政治要求,是我国推动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安徽打造“三地一区”的必然要求。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安徽可勇当制胜双碳“先锋”,做好“加减乘除”法。

“加法”:依托我省太阳能光伏、生物质能、风能、水电等技术优势及产业化基础,加快在全省实现科学合理布局,努力提升全省削减碳排放做“加法”的内在优势。

“减法”:立足我省煤电、煤化工、钢铁、玻璃等高碳行业的发展实际,在保障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可控前提下精准施策,找准全省削减碳排放做“减法”的突破口。

“乘法”:针对我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尽快研究制定招揽天下人才方案细则,努力提升人才集成集聚的“乘法”效应。

“除法”:充分考虑全省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异质性,以及不同时期发展的特点,认真研究制定全省各地区各行各业及不同时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责任,注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效率和公平问题,不搞“运动式”减碳,努力提升全省制胜双碳“除法”效应。

【背景链接】

纵深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我省明确,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科学制定时间表、路线图,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突破绿色低碳技术,提升生态碳汇能力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关键词

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报告点睛】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建立城乡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加强固废危废转移处置和安全监管。

【专家解读】

王晓辉(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奋进新征程,我省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使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建设美丽安徽的重要任务。建设美丽安徽,良好的环境质量是重要标志。我们必须锚定目标,对标对表,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建设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安徽。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快改善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进一步享受到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不断提高对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以更大力度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改善环境质量,需要改变传统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我们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和倒逼作用,以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背景链接】

我省持续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去年全省PM2.5年均浓度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优良比例87.7%,好于目标要求13.2个百分点。全省公众生态环境满意率达到90.1%,为历年来最高。今年1月至9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优于年度目标10微克,同比下降5.9%。全省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81.4%,优于年度目标1.0个百分点。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保护

【报告点睛】

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专家解读】

吴孝兵(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

安徽地处中纬度地带,属暖温带向亚热带的过渡型气候,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如扬子鳄、江豚等物种成为本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特色物种。

省委报告提出,以更实举措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我们要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宣讲,以形成全民共识;制定中长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目标、战略任务和优先行动计划;着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平台建设,推动相关学科的研究、科技应用示范、科技评估等,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重视生物资源数据集成及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全面开放共享,发挥植物园、标本馆在自然教育中的作用。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进一步加强我省保护地体系建设,协同推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等,确保持久健康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构建全链条、常态化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监管机制,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和重要疫病媒介动物的防控,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积极推动我省生物物种名录编制及资源调查,尤其重视皖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优先区域和大别山区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并构建我省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为生物多样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全面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面启动巢湖新一轮综合治理,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生态持续好转;在全省纵深推进“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全省森林覆盖率超过30%,扬子鳄放归自然、野生江豚嬉戏长江、东方白鹳再现巢湖。

关键词

生态环境治理

【报告点睛】

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建设。

【专家解读】

张辉(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省委报告提出以更严要求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当前,我们可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为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总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切实推动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践中,全面清理与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不相适应的政策内容。建立完善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为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提供有力保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理、依法保护,以法治的力量保护生态环境,用法律的武器惩治污染犯罪。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创新生态环境监管模式,推深做实生态环保专项监督长制度,打通生态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将生态环境监管基本单元最小化,保障监管无盲区,切实提升监管能力,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从制度层面探寻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和倒逼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背景链接】

近年来,我省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我省将 “新安江模式”拓展到地表水、环境空气质量领域等。(记者 夏胜为 整理)

·基层实践·

修复长江岸线 绘就生态画卷

在马鞍山市西南的长江东岸,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峭壁千寻、突兀江流,有“千古一秀”之誉。采石矶往北4公里,有一处天然港湾,名为薛家洼。与“千古一秀”为邻,这里的环境从曾经的“脏乱差”,“蝶变”为美丽游园。

记者近日参加江淮环保世纪行并再次到访薛家洼生态园。走上观江平台,极目眺望,正值夕阳西下,落霞满天。苍穹之下,滚滚长江浩荡奔流。长江、落日构成壮美的自然景象,让现场游客大饱眼福。

薛家洼生态园,如今展现在百姓面前的,是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然而,过去这一带却是“雨天满地泥、晴天满场灰”。因自然条件优越,薛家洼一度是长江干流马鞍山段渔民、渔船最集中的地段,也成为一些非法码头和“散乱污”企业的聚集区。经排查,该处原有非法码头3家、“散乱污”企业7家、露天固废堆场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2个、危旧民居99户、渔船223条。

整治突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马鞍山市在开展“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中,对986亩薛家洼区域进行总体规划,组建拆违、复绿、环保、渔民上岸4个专项工作推进组,专班负责、对标对表推进,搬迁拆迁、种草植树、修复江岸、建设游园步道,逐条逐项细化整改措施,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一个崭新的生态园亮相长江岸边。

以薛家洼为突破口,马鞍山市按照环境整治、生态修复、水源地保护、防洪治理、景观提升“五合一”思路,对长江东岸开展综合整治。如今,薛家洼、杨树林、采石矶、采石古镇等一批湿地公园、游园与滨江生态绿廊“串珠成链”,成为百姓亲江亲水亲绿的生态岸线。(记者 夏胜为)

壮大环保产业 助力减污降碳

在合肥市蜀山区,“中国环境谷”近年来迅速发展,成为合肥的又一张闪亮名片。

蜀山区充分利用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的研发资源,“无中生有”谋划发展环保产业,特别是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环保产业集群“中国环境谷”,基本形成“环保技术研发—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高端产业链,集聚一大批以中水三立、宝龙环保、宾肯电气为代表的环境领域重点企业。

3年来,“中国环境谷”已集聚环境类重点企业近150家,拥有27个国家和省级环境领域科研平台。

就在不久前,“中国环境谷”节能环保产业“双招双引”重点项目签约活动举行,中科宇图环保大数据研发运营中心、引江济淮生态环保总部、禾美环保设备研发生产及实验检测总部、美自然集团总部及污泥处置研发运营中心四个重点项目落户蜀山经开区。

“我们将依托中科宇图在卫星遥感、环境大数据、环境治理等领域的资源优势,主要从事环境智能化监管、大气综合治理及管家服务、黑臭水体治理、土壤修复处置等业务。 ”中科宇图相关负责人介绍。

随着营商环境不断创优,蜀山区节能环保产业呈现出快速增长发展势头。预计,“中国环境谷”今年底可实现入驻企业200家,营收突破200亿元。未来,“中国环境谷”不仅要打造具有区域带动性的环保产业辐射基地,更将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加强同长三角环保产业先进地区的技术交流合作,积极向中西部地区拓展环保市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高端环保创新样板。(记者 许根宏)

    相关新闻
报告解读:推动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