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报告解读:守正创新 立心立魂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0-30 09:03:42 责编: 徐文娟

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万多个,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觉醒年代》等精品力作获得国家级奖项……过去的5年,我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省委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未来5年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发展规划了蓝图、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守正创新、立心立魂,紧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凝聚正能量、提振精气神,增强安徽文化归属感,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力量。

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徽风皖韵。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安徽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既有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等沉淀的思想精粹,又有黄梅戏、徽剧、花鼓灯等传承的艺术熏陶,这些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等事业、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头活水。深挖江淮文化富矿,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培育更多德艺双馨领军人才,我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才能在全国形成一支有特色、有影响的生力军。

抒写时代精神,汇聚磅礴力量。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使命和担当。昂首阔步迈进新时代的安徽,能级之变前所未有,位势之变前所未有,创新之变前所未有,风气之变前所未有,这些巨大变化为宣传思想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课题,为文化艺术供给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勇于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丰润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服务人民群众,添彩美好生活。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人民,一切荣耀都归属于人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既需要富足的物质生活,又需要充盈的精神生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7000万江淮儿女砥砺奋进,创造出了令全国瞩目的丰硕成果。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努力抒写江淮儿女的“创业史”,竭诚献上解疑释惑的“启蒙书”,满足人民群众在精神文化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江淮儿女畅享全面小康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 (张理想)

20200501000229a.jpgB001.jpg

铜陵市“铜官山·1978”文创园入列2017年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名录。该园以原铜官山铜矿附近的矿工聚居地和平新村的保留和改造为基础,将“矿工记忆”与“工业遗址保护和文化创意产业新型园区”相结合,打造集遗址保护、创客空间、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创意聚集区。 (资料图片) 记者 温沁 摄

关键词

意识形态

【报告点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深化网络内容建设,提升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做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智慧广电,培育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品牌。

【专家解读】

柳泽民(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省委报告提出,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重在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这个“理”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情”主要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非凡历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都要围绕如何做到 “情”“理”交融,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穿透力和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史的现实感染力。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阵地,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最主要任务是要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和演说家,能够深入浅出地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和实践力量生动地呈现在青年学生面前,为青年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

【背景链接】

过去的5年,我省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心组织党的十九大、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等重大主题宣传。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培训计划,“举旗帜·送理论”专题宣讲深入开展,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动权把得更牢。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报告点睛】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深化“四史”宣传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打造“好人安徽”品牌,广泛学习宣传时代楷模、道德模范、最美人物等先进典型。实施文明创建工程,推进全域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进垃圾分类、文明出行、制止餐饮浪费等工作。

【专家解读】

占书生(全椒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根植基层、贴近群众,是宣讲阐释党的好政策、展示发展新成果的实践平台,已成为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阵地。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重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地生根,同时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四级阵地,要积极探索“理论宣讲+文艺演出”新模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牢牢把握青年这一关键群体,从乡镇干部、青年宣讲能手等群体中遴选政治立场坚定、宣讲经验丰富、个人事迹突出的人员,建立“90后”青年宣讲团,采取“网上经典诵读”“进校园巡回宣讲”等形式开展主题宣讲。尤其在党史学习教育过程中,要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听民生、解民忧、纾民困,让广大群众聆听到党的声音,感受到党的关怀。

【背景链接】

过去的5年,我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拓展。中国好人榜人数连续12年居全国榜首,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居全国第2位。

关键词

公共文化服务

【报告点睛】

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深化文娱领域综合治理,培育更多德艺双馨领军人才,打造更多精品力作。做强做实文化惠民工程,推进省级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专家解读】

徐祭红(蚌埠市剧目创作室副主任)

进入新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体现在物质生活上,而且体现在精神生活上,因此文化文艺建设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有序传承和创新发展,为人民群众创作符合时代审美、形式新颖多样、内容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是文化文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进入互联网时代,文化文艺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和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上有些内容低级庸俗、粗制滥造,拉低了文化文艺的门槛,给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因此,文化文艺战线要积极推动“互联网+文艺”,实现优秀文艺作品的数字化制作和传播,占领网络文化的制高点。

袁媛(省党代表、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也需要人民。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挖掘江淮富矿、抒写时代精神,推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精品。同时,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举办,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参与“文化进万家”“送戏进万村”等活动,将精神文化食粮送进街道乡村、送到百姓身边。

【背景链接】

过去的5年,我省文艺精品竞相涌现,电视剧《黄土高天》、广播剧《小岗新传》等7部作品荣获第十四届、十五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实现省有“四馆”、市有“三馆”、县有“两馆”、乡镇(街道)有文化站、村(社区)有文化中心,村级文化中心覆盖率从不足30%提高到96%。

20210320000208a.jpgB001.jpg

大型黄梅戏舞台剧《共产党宣言》在安徽大剧院首次公演。该剧由安徽省黄梅戏剧院根据同名话剧改编创排,在合肥连演4场,作为我省重磅艺术作品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资料图片) 记者 李博 程兆 摄

关键词

文化产业

【报告点睛】

建设合肥都市圈文化发展核心区、国家级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业态、消费模式。启动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实施文化企业改革创新工程。

【专家解读】

金岳晴(皖新传媒文化消费总公司运营总监)

创新,为文化产业增添新动力;融合,助文化产业实现新升级。如今,创新融合已经成为安徽文化产业一道亮丽的风景。无论是“文化+”还是“+文化”,文化始终是核心属性,为文化产品注入了文化精神、文化活力、文化形态和文化价值,进而为相关企业拓展无限空间,注入无穷潜力,催生出无尽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安徽文化企业只有不断做大规模、做强服务、做优产品,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站得住、立得稳、行得远,而培育“皖字号”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关键,就在于抓住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风口,加快创新融合发展步伐,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抢占行业和市场的制高点。

任萍萍(省党代表、科大讯飞党委副书记)

创新,是安徽的一张亮丽名片。 “文化+科技”“文化+互联网”,为文化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动能,并培育了一批文化产业主力军。文化产业要加快创新融合发展步伐,抢抓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风口,不断推出新业态、新产品,做大做强企业,打响“皖字号”品牌,让安徽的文化“软实力”变成“硬支撑”。

【背景链接】

过去的5年,全省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到4.25%。 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2392家,实现营业收入2689.9亿元;主板上市文化企业15家,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28家;文化产业获授权专利9863件,是2015年的1.7倍。 (记者 张理想 整理)

·基层实践·

融媒体中心服务群众“零距离”

“收了多少钱?用到哪里去?公示应该常态化,而不是业主质疑后才公示,对吧? ”这是日前界首市融媒体中心全媒体问政栏目《清风正气面对面》中的一幕。不到两天时间里,这个解决业主与物业矛盾的节目播放量850多万次,点赞量超过26万个。

2019年3月,经过整合界首广播电视台、界首时讯报社、市新媒体中心等资源,界首市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并下决心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可是如何改革、如何融合成了“拦路虎”。全媒体问政栏目负责人王晓瑜说:“我们努力打造媒体矩阵,以多部门合作、多平台互动的方式实时直播。生产的短视频在各个平台进行同步发布,粉丝量迅速增长,栏目产生巨大流量,这便是媒体融合带来的显著改变。 ”

目前,界首市融媒体中心陆续开通界首新闻微信公众号、界首融媒微信公众号、界首新闻联播抖音号、界首融媒抖音号等平台,打造了“一网一端三微”的新媒体矩阵,先后推出“决胜全面小康 聚焦乡村振兴”系列直播活动、“牢记殷殷嘱托 奋力谱写美好安徽建设新篇章”系列报道,各新媒体端阅读量超千万次,成为传播党的方针政策的主阵地。

在聚焦民生热点、服务人民群众方面,界首市融媒体中心同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界首市举办的消费扶贫售卖系列活动中,全媒体记者开展前期跟踪、现场直播等全方位报道,形成传播声势,打响农产品知名度,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目前,界首市融媒体中心累计开展从田间地头到售卖现场的全媒体报道60多场。

界首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界首市融媒体中心主任王小利说:“我们将进一步完善 ‘聚首’App服务功能,开发界首市社区服务枢纽项目,推动该项目与智慧界首、街道社区管理制度改革和市长热线12345结合,打造‘新闻+政务+服务’平台。 ”(通讯员 闫伟 记者 张理想)

20210609000384a.jpgB001.jpg

近年来,泾县通过发掘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加快宣纸书画纸等传统产业向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借“纸”发力,做活“纸文章”。图为泾县丁家桥镇三希堂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整理制作完毕的《四库全书》。(资料图片) 记者 程兆 摄

文明实践打造“特色”阵地

群众活动广场、志愿者服务站、爱心超市……走进固镇县城关镇浍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齐全的便民设施和丰富的社区服务让人眼前一亮。由红色教育、老街印象、民俗风情等8个板块组成的特色展览馆,通过老相片、书籍、旧家具等实物展览及革命英雄事迹展示,让群众在感受老县城时代变迁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

“浍河社区是固镇县拆迁还原小区,常住人口4000多人,拆迁前是我县历史的发源地之一。 ”浍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周兴旺介绍,该社区依托老街文化底蕴,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每月推出特色文化活动,通过便民维修、健康义诊、法律援助、文明创建等志愿服务,让群众增强精神力量,共享文明成果。

群众在哪里、群众需要什么,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里。固镇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和地域文化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城关镇浍河社区“文化特色”、新马桥镇胡洼村“生态特色”、任桥镇任桥村“民俗特色”等文明实践示范点。截至目前,全县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240个,实现了“阵地建起来、理论学起来、群众聚起来、工作提起来”的目标。仅该县档案馆、博物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理论宣讲基地,今年初以来就接待群众5万余人次。

依托各类社会组织和行业资源,固镇县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200余支,全县注册志愿服务者近11万人,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总队—志愿服务分队—志愿服务小分队”三级志愿服务机制,形成“人民群众需要、指挥中心吹哨、相关部门报到”的文明实践良性互动格局。(记者 孙言梅)

    相关新闻
报告解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净化优化政治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