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专题报道丨描绘更高质量一体化“幸福画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1-01 08:03:28 责编: 徐文娟

10月30日,在滁州市南谯区乌衣镇,电力工人在高空对110千伏深(秀)赵(桥)输电线路进行送电前验收作业。110千伏赵桥输变电工程投运后,能够随时向江苏南京电网提供用电负荷,也可以接受南京电网向安徽滁州电力供应,为区域电力一体化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讯员 宋卫星 吕晓健 摄


滚滚长江千帆竞发,悠悠热土万里通达。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宣布,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发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入全面实施新阶段。

三年来,三省一市深化合作、携手发展,区域合作热情不断升温,机制不断深化,举措不断完善,一体化发展步履愈发稳健,在更高质量一体化之路上大步前行。我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坚持上海龙头带动,携手苏浙、扬皖所长,以“1+5+N”的工作格局加速推进一体化,一体化发展取得累累硕果。

协同创新,联合攻关当好“开路先锋”

“勇当我国科技和产业创新的开路先锋”,是中央赋予长三角的重要使命之一。

在长三角,有一条“科创走廊”,三年来,它聚集了2.1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62个,并形成了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

2016年,G60科创走廊发展战略启动。短短两年,战略两度升级,经历了从1.0版到2.0版再到如今3.0升级版的“三级跳”。这个原先属于上海松江的区级发展战略扩大覆盖到长三角9个城市,并且升级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合肥、芜湖、宣城加入G60这个“科创朋友圈”,在科创合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2019年3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首个挂牌成立的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合肥物联网科技产业园,G60科创走廊跨地域协同创新自此开启了新篇章。当年10月,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环境产业合作示范园区落户合肥蜀山经开区。科创走廊的9座城市在此聚力打造服务于长三角地区的环境产业高地,建设“中国环境谷”。

据合肥蜀山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中国环境谷”以“G60环境产业示范园区”为引领,立足环境产业高端化、集成化发展,已集聚环境领域重点企业145家。为用好合作园区这一平台,园区还对标长三角环境产业先发城市,取长补短,通过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招大引强,不断做优做全环境产业链。2020年,营收超百亿元,预计2021年全年营收可突破200亿元。

技术协同攻关,共克创新难题。去年以来,三省一市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我省在省重点研发计划中设立长三角科技联合攻关专项,聚焦重点产业,支持我省企业与沪苏浙高校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2020年,三省一市技术市场相互间合同输出累计1.4万余项、合同金额超450亿元。统计显示,目前,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已集聚重大科学装置22个,科学仪器35551台(套)。

城市携手,迈向协同发展“共赢之路”

10月20日,江苏徐州,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二十一次全体会议在这里召开,长三角41个兄弟城市紧握“合作之手”,迈向“共赢之路”。

以徐州与淮北为例,两市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有很大的合作发展空间。会上,两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围绕构建协同发展格局、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促进产业联动发展、推动园区合作共建、加强生态环境联治、加快社会事业融合,进一步建立健全决策、协调、执行机制。

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城市与城市的合作从未停止,并取得丰硕成果。比如推进“五个区块链接”建设,是我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块”上链接,可全方位加强城与城、区与区、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密切联系,实现我省与沪苏浙的等高对接。

去年以来,我省通过共建“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共建“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共建各类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各市城区与沪苏浙相关市城区对口合作,推动16个省辖市与沪苏浙相关市(区)结对共建,一体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在具体合作中,我省制定政策措施,高质量推进苏皖合作示范区和“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规划建设;在长三角率先出台“3+N”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支持政策,强化组织机构、国土空间规划支持和项目用地等要素保障;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特别政策区和服务业集聚区创建首批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全省14个市与沪苏浙17个城市签订26个战略合作协议,22个城区与沪苏浙20个城区开展对口合作。

民生共享,一体化红利带来“看得见的实惠”

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从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交通、医保、教育,到看不见的制度协同、联手、重建,三省一市“同频共振”,一体化红利正惠及广大群众。

今年10月20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公安机关启动长三角区域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首批试点单位包括:上海市全市;江苏省南京市、苏州市、盐城市;浙江省嘉兴市、绍兴市、台州市;安徽省合肥市、宿州市、黄山市。届时,长三角区域内户籍居民在异地工作、学习、生活首次办理居民身份证将可享受更便利的服务。

更令人期待的是,今年12月1日起,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业务将在长三角全域范围内全面实现。

在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异地办理方面,再迈新步伐。我省积极推进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网通办”,共同签署《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个人申请出具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目前,长三角41个城市实现了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试点异地贷款冲还贷业务等,5800多家定点医疗机构已实现区域性异地门诊费用直接结算。截至今年9月底,长三角异地门诊直接结算超593万人次,涉及医疗费用15.5亿元,119个政务服务事项已经实现在41个城市跨省市通办,开通567个专窗办理点,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等30类高频电子证照共享互认。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长三角三省一市牢记嘱托,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合作事项落地见效,让长三角区域广大群众切实享受到一体化“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记者 王弘毅

县域经济迈上“一体化”快车道

县(市)区是经济发展的主战场,更是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怀远县、桐城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县域经济做大做强。

怀远县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积极承接沪苏浙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转移,成功引进艾斯顿、奥普、硕通、振立、鸿云等一批汽车零部件优质企业。在产业技术协作、高层次人才、金融投资等方面加强与长三角大学科技园、科技产业园、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等各类园区的合作对接,推进园区、创新基地、企业孵化器与长三角融合共建,实现创新型企业群落式共生、一体化发展。目前,怀远县共有汽车零部件及其关联企业4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6家,初步形成以汽车轮胎、汽车制动系统、汽车热管理系统等为主要产品的产业集群。2020年,全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约150亿元,增长17.2%,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左右,优势产业集聚为县域经济注入新活力。

桐城市先后与上海临港、南京江北新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上海青浦商城实业有限公司签定园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实现跨区域经济共融、共建、共同发展。聚力发展绿色包装、机电装备等优势产业,积极申报“安徽省桐城市汽车零部件特色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持续推进与湖北省等城市知名大学、汽车制造商等有关领域深度合作,积极推介优质汽车零部件产品。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5G基站425个,开通266个,全面推进“数字桐城、智慧文都”项目建设,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一体化,打破信息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与长三角医疗机构合作,上海同济医院桐城分院正式挂牌,医联体双方实现全方位合作。现已实现省内异地定点零售药店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直接结算,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记者 孙言梅 汤超

市民在广德市政务服务大厅长三角“一网通办”窗口办理业务。(资料图片) 本报通讯员 王仲钧 摄

·党代表连线·

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

安庆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吴爱德: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积极推进,对于安庆而言是机遇,更是挑战。”省党代表吴爱德表示,省委报告提出要积极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G60科创走廊和长三角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带。下一步将紧扣“高质量”和“一体化”两个关键词,紧盯长三角科技资源,下好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先手棋”。

吴爱德认为,长三角区域高等院校院所多,科研实力强,在推进一体化的过程中,要深化与区域内的院校院所合作,围绕我省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共建公共研发平台,推动技术转化、产品研发、产业孵化、人才合作、技术咨询等。依托长三角区域在人才、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探索在长三角区域设立科创型“飞地孵化器”,发挥招才引智、项目孵化、专业咨询等方面作用,实现“孵化在外,转化在内,研发在外,生产在内”,着力成为安庆市融入长三角的“桥头堡”“样板间”。加快建设一批科创产业园,主动承接长三角科创产业,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应用示范基地,谋定目标,奋力奔跑。

争当更高质量一体化“桥头堡”

滁州市来安县委书记 杨文萍:

省际毗邻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可以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中大有作为。在省党代表、来安县委书记杨文萍看来,来安毗邻南京,要在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中发挥更重要作用。

据杨文萍介绍,近年来,来安县充分发挥紧邻南京的独特区位优势,以“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对接、深度融入长三角,明确了以江北新区顶山街道为“一心”,江北新区盘城、葛塘和汊河毗邻区域为“两片”的“一心两片”空间布局。“我们加强与江北新区产业链式合作,紧跟配套。在电子材料、5G建设、智能终端等方面积极布局新兴产业。截至目前,累计集聚江苏企业281家,引进智能制造产业项目79个、电子信息产业项目21个、轨道交通装备项目145个。”

“省委报告提出,推动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将以此为导向,加快推进顶山—汊河新型功能区建设,与南京及其江北新区加强规划衔接,推进交通互联,加快产业承接,深化合作对接,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展形象,三年树标杆’的要求,聚焦电子信息和生命健康两大主导产业,推进新型功能区建设不断取得新突破。”杨文萍表示。

(记者 王弘毅 何珂 整理)

10月24日,2021中国黄山绿水青山运动会之桨动新安·长三角水上运动会比赛在黄山市新安江滨水旅游区开赛。 本报通讯员 樊成柱 摄

·干部群众寄语·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合作与对比、学习与交流中,找到切合实际的县域发展模式和路径,对县域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且深远的意义。省委报告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坚持“主动融入、优势互补、互惠发展、共同提高”的思路,积极对接沪苏浙城市,在区域协调、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谋划并实施一批合作项目,推动项目建设的数量、质量全面升级。围绕生物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文化旅游四大主导产业,合理确定产业承接方向和重点,推进有序承接、错位发展。持续加强县与县、开发区与开发区、乡镇与乡镇在人才、产业、民生等领域的广泛合作,加快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奋力在皖北振兴中争先进位。

——固镇县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蔡腊梅

省委报告为我们今后工作指明了方向,鼓励我们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机遇,主动融入发展大潮,展现新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以来,安庆市宜秀区与江南大学合作共建创新联合体和科技孵化器,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立首位产业技术研究院、创建3个以上省级企业技术研发平台,谋划无菌医疗器械包装产业园等,持续推进产业基础高端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未来,还将紧紧抓住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机遇,协同推进产业融合和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

——安庆市宜秀区科技经信局局长 戴申丰

(记者 洪放 孙言梅 整理)

    相关新闻
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一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