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绘就江淮美丽画卷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1-12-30 09:10:31 责编: 刘东伟

安徽以“三山三江二湖”闻名天下。守护好山好水,不仅关系当下百姓福祉,也是为长远计、为子孙谋。

今年以来,我省牢固树立“两山”理念,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

这一年,我省以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实施“五大森林行动”;探索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人民防线”;开展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加快建设环境优的美丽安徽。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很多人感慨,现在蓝天多了,雾霾少了;清水绿岸多了,黑臭水体少了。监测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省PM2.5平均浓度为32.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0%;优良天数比例为85.7%,同比持平。今年前10个月,全省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81.4%,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无劣V类断面。江淮大地上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推动减污降碳 全面绿色转型

12月20日,芜湖市三山港高安圩作业区,芜湖长江LNG船舶加注站成功完成首船加注,标志着全国内河首座岸基式LNG加注站建成并投入试运营,“气化长江”迈出实质性步伐。该加注站年设计加注能力3.02万吨,将为安徽省、长三角地区乃至长江经济带提供持续稳定的清洁能源,助力区域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

“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随着“双碳”目标提出,经济社会发展迎来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2021年,我省“双碳”工作亮点频现。

7月,浦发银行合肥分行与苏州分行联合落地全国首笔碳中和挂钩贷款,用于滁州隆基乐叶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这种模式下,企业融资成本随着碳减排量的上升而下降。

9月起,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出“碳指数”服务,在全省统计部门企业联网直报平台上线,通过煤、电、油、气能源消费四大维度计算碳排放指数,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进行节能降碳在线“诊断”,推动“双碳”战略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

11月,黄山市新安江畔,2021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暨生态博览会举行。主办方、承办方探索举办全省首个“零碳”会议,对会议碳排放量计量进行系统详细预估,在江南林交所竞得歙县歙西国有林场开发的555.2吨林业碳汇,实现“零碳”会议目标。

……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也是一场大考,离不开科技和产业支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大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组建十大新兴产业综合性产业创新中心,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双招双引”机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正是其中之一。

“管行业就要管产业”,今年起,省生态环境厅牵头负责推进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由环境监管向环境监管与产业发展并重转变,“双招双引”战场上顶格推进,打出系列组合动作——在全省征集合作园区作为“双招双引”载体,推动中国环科院在合肥成立“科创中心”,借力省内外商协会搭建招引平台,与金融机构就推动绿色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先导作用达成共识、组织参加会展等,不断创新手法、步法、打法,培育壮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统计显示,截至11月底,省生态环境厅专项推进组共会见客商256人次,形成项目268个,总投资额2212.2亿元;已签约和开工项目191个,投资额1716.2亿元;已投产项目3个,投资额11.1亿元。

“我们正着力构建‘1235’安徽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架构,‘十四五’期间,发展目标是产业总产值达8500亿元。”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将以降碳、节能、减污与经济增长相融合为核心,以双招双引、培育壮大为发展路径,以龙头骨干企业、产业集聚园区、研发创新平台为发展支撑,发展新能源、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利用、碳中和五大板块,为安徽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减污降碳作出更大贡献。

攻坚污染防治 扮靓美丽家园

近日,长江北岸的宿松县东北新城花溪公园,三三两两的人们在冬日暖阳下沿着步道散步。“家门口建起了花溪公园,我们散步休闲的去处多了,日子过得舒坦!”居民殷先生高兴地说。殷先生点赞的花溪公园刚刚建成。当地将老渠道进行污染治理、生态修复,与周边水体构建成完整的水系,使城市水体恢复水动力,既减少污染物入江,又重塑了“触手可及”的绿色空间。

江河湖泊,是大自然的馈赠,是流域人民的福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安徽考察时强调,要增强爱护长江、保护长江的意识,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环,早日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胜景。“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重要节点省份,我省以大格局认识大战略,以大修复促进大保护。保护长江,我省突出抓好治污、治岸、治渔三件大事,聚焦“水清”“岸绿”“产业优”,推深做实关污源、纳统管、护物种、禁新建、建新绿、减存量、进园区、强机制;整治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实打实贯彻长江十年禁渔令,实现建档立卡、证注销、船封存、网销毁4个100%,努力还一江清水、护两岸青山。今年前11个月,我省长江流域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7%,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

治理巢湖,合肥市推动新一轮综合治理,系统实施“碧水”“安澜”“富民”工程和点源、线源、面源、内源“四源同治”,做好“绿链式”保护,避免“铁桶式”开发。巢湖平均水质由2015年的劣V类转为IV类。今年6月,巢湖作为全国唯一系统治理湖泊,入选国家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十大工程”。当前,我省将巢湖综合治理、打造最好名片工作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把巢湖打造成为天蓝、水清、地绿、城美、民富的合肥最好名片。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今年以来,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集中攻克老百姓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环境改善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三大主战场。保卫蓝天,我省持续以“五控”为抓手,即控煤、控气、控车、控尘、控烧,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开展夏季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攻坚、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等。保卫碧水,我省推深做实河(湖)长制,全面落实“水十条”,重点推进城镇污染、农业农村污染、水源地污染、工业污染、船舶港口污染治理;保卫净土,我省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突出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等。

提升生态体系质量和稳定性,整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势在必行。我省强力推动中央生态环保督察整改、持续开展省级生态环保督察,推进新一轮“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紧紧扭住整改工作不放松,加强督导调度,严格整改标准,推动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促进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改善。

激发绿色活力 纵深推进改革

今年夏天,亳州市在全省率先试点一项新制度——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将市中心城区划分为441个基础网格,每个基础网格明确1人担任环境专项监督长,发挥基层网格人员多、反应快等优势,快速排查处置环境问题。各县区各乡镇以村为单元,以环保工作站人员为主体,每个村明确1名人员担任村级环境专项监督长,环保站人员不足的,由河长、林长等人员兼任,进一步壮大基层环保队伍,让村村都有生态环境守护员。

探索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度,我省“先试点、后规范、再推广”。省生态环境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专项监督长制度将环境监督基本单元最小化,进一步保障监管无盲区,进一步筑牢生态环境治理的“人民防线”;注重全方位解决河湖长和林长职责之外的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进一步堵塞生态环境监管漏洞,形成环境监督“一张网”。

生态改革激发绿色活力。今年以来,我省抓制度创新,试点环境专项监督长制度,建立田长制,纵深推进林长制、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我省今年起建立田长制,年底前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制责任体系和相关配套制度,初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新机制。

纵深推进林长制改革,我省高质量推进全国首个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深化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五绿”并进体制机制,实施平安、健康、碳汇、金银、活力“五大森林行动”。今年3月,我省全面启动“四条生态廊道”建设,目标是把长江、淮河、江淮运河、新安江打造成水清岸绿、城乡共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廊道。目前,全省5.2万名林长守护400万公顷森林和100万公顷湿地。全省森林面积已达6262万亩,森林蓄积量超过2.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0.22%。

纵深推进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新安江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连续多年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在接续开展三轮试点基础上,我省与浙江共同谋划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建立科学的跨流域生态补偿、污染赔偿标准和水质考核体系,努力把新安江流域打造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新样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典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走向“长治”。

(记者 夏胜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