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砥砺奋进,四年春华秋实。滁州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四年,该市攻坚克难、开拓奋进,交出了一份高质量发展的好答卷,迈上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
这四年,滁州综合实力从全国第147位提升至第87位,长三角第27位提升至第25位,全省第5位提升至第3位,是进位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百亿元企业从1家到5家、百亿元项目从2个到16个,是大企业、大项目增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文明创建满意度从96.5%提高到99.8%,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群众满意度从84.9%提高到97%、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是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最强的时期之一。这四年,滁州从“关注度较高”到“美誉度走高”,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是滁州对外影响力提升最快的时期之一。
奋勇争先 综合实力站稳全省第三
地区生产总值从2282亿元增至34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182.5亿元增至250.9亿元,均跃居全省第三;人均GDP从39599元升至84788元,从全省第十跃居第四,实现了从“总量第一方阵、人均靠后”向“总量第三、人均前列”的历史性转变,连年获省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先进市。县域发展整体跃升,天长、凤阳经济总量分别升至全省第4位、第13位,来安、全椒、定远、明光分别前移21位、18位、11位、10位,南谯、琅琊居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评前列。
“双招双引” 重大项目持续突破
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82个、20亿元以上项目69个、百亿元项目16个,分别增长18%、188%、700%。支柱产业在全省份额不断提升,食品产业从5%升至15%以上,智能家电产业从7%升至15%以上,光伏组件和光伏玻璃产能从无到有、达60%以上。累计引进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博士等高层次人才1226名。全省百名博士后“皖美行”活动首站在滁举行,成功举办国际英才大会。该市建立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实行“一套班子、一支基金、一个协会、一个研发平台”,顶格倾听、顶格协调、顶格推进,定期召开产业链链长会、企业家早餐会、双月座谈会,实行月调度、季观摩、年考评机制。成功举办中国光伏行业年度大会、中国国际涂料大会、中国先进电子材料产业发展大会等。与上海交大共建光伏研究院、先进光伏电池研究中心。
聚焦聚力 实体经济扩量提质
规上工业企业数从1621家增至2054家,规上工业总量占全省比重从6.7%提升至8.9%,从全省第五分别升至第二、第三;高新技术企业数从286家增至7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从8.3%提升至9.2%,均从全省第五升至第三;战新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从25.7%提升至44%,从全省第八升至第五。限上商贸单位数从925家增至1521家,从全省第八升至第三;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突破3500亿元、3400亿元,上市企业从4家增至14家、从全省第七升至第三。粮食生产实现“连年丰”,年贡献商品粮和粮食商品率稳居全省第一;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59家,获批1个国家级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敢为人先 改革开放成果丰硕
先后获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和农村改革试验区3项整市试点;国家级改革试点从21项增至56项,省级试点从40项增至90项;市县机构改革顺利完成;县域医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农村垃圾治理、人居环境整治等一批改革形成品牌。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合作列入国家规划,并全面启动建设;4家开发区进入全省综合考核评价20强,2家开发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7.7亿美元增至58亿美元、稳居全省第五,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从12.2亿美元增至16.9亿美元、从全省第五升至第四,获评全国外贸百强城市。
建管并重 城乡面貌变化明显
滁城和各县城累计征收房屋1300多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220个,实施重点城建项目超2200个,完成投资超2500亿元;建成区面积从231平方公里扩展到29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51.9%提升至62.5%。打造了一批重点镇,建成了一批美丽乡村。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从452公里增至580公里,从全省第三跃居第一;一级公路里程从289公里增至463公里。完成水利投资102亿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共建共享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20.5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2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定远贫困县摘帽,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PM2.5、PM10平均浓度分别从每立方米48.1、76.4微克下降到34.5、62.6微克,优良天数比例从74.8%提高到82.2%,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国考断面水质连年达标;森林覆盖率从32.5%提高到36.2%。县域医共体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基地。成功承办省第五届全民健身运动会。信访总量和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均连续四年下降。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持续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体育、市场监管、广播电视、政务服务、营商环境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推进质量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成功夺得全国文明城市、无障碍环境示范市、无偿献血先进市“五连冠”、双拥模范城“六连冠”、国家节水型城市等“国字号”,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卫生城市等“省字号”。
今后五年,滁州市将按照省委“忠诚尽职、奋勇争先”要求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全面强化“两个坚持”、全力实现“两个更大”的战略部署,以市第七次党代会明确的“5688”奋斗目标和“五个前列”“五个更大”愿景为发展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鲜明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高水平打造“两地两区一中心”,努力在新一轮区域竞争中抢先机、开新局、走在前,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新滁州。
紧扣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打造新兴产业聚集地
奋力打造“光伏之都”。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重大项目,争取落地一批永久性论坛、会展,打造一批创新研发平台,力争通过3—5年努力,打造“光伏之都”。完善八大产业链“链长制”,力争智能家电等六大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培育半导体等10个以上百亿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构建“6+10”先进制造业体系。同时,全力培育百亿企业、着力突破重大项目、聚力推进科技创新。
紧扣一体化发展走在前
争当开放合作排头兵
推动新型功能区建设取得突破性成果。加快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新型功能区建设,在发展空间、项目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求突破。加快天长—六合协同区发展,启动明光—盱眙功能区建设,推进全椒—浦口毗邻区合作,深化与杨浦区战略合作、与南京市结对帮扶,放大滁州国际(虹桥)会客厅平台嵌入效应,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样板区。同时,推动园区发展争先进位;推动基础设施率先对接,打造“轨道上的滁州”;推动公共服务率先融入。
紧扣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前
探索创造更多新经验
农村综改上,推动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拓新路,力促田长制改革作示范,统筹推进河湖长制、林长制、生态环保监督长制。综合医改上,着力完善分级诊疗体系,推进“三医”联动,推深做实县域医共体、城市医联体,全面提升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放管服”改革上,坚持用工业互联网思维改造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推进“一屏通办”改革,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统筹抓好人力资源、投融资等领域改革。
紧扣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前
建设绿色发展先行区
更高站位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出台行动方案,落实能耗“双控”制度,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更大力度抓好污染治理。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严格落实“五控”措施,持续改善空气质量。统筹做好水资源保护、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固废危废监管和处置,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力争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抓好中央和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争创全国“无废城市”。更实举措筑牢生态屏障。深化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落实长江“十年禁渔”。实施“五森”行动,推进“四旁四边四创”国土绿化行动。
紧扣推动共同富裕走在前
跑出协调发展加速度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乡村振兴首要任务,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加快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创建百亿小岗,打造全国乡村振兴典范。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慈善事业。坚持“四化同步”。鼓励各县市区争上游、创一流。加快补齐民生短板。
供稿:滁州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