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打起花鼓唱盛世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1-21 08:02:50 责编: 徐文娟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在凤阳县小岗村“当年农家”景区,每天都会上演几场乡土文艺节目,其中凤阳花鼓表演唱《凤阳歌》是游客们最喜欢的节目,演唱者是原生态凤阳花鼓老艺人邓凡兰和她的小姑子陈玉芝。

邓凡兰1946年出生,家住凤阳县小溪河镇燃灯社区。燃灯是凤阳花鼓的发源地,离小岗村仅有十几里路。从2018年9月开始,她和丈夫陈玉洲、小姑子陈玉芝受小岗村旅游投资有限管理股份公司聘请,长期在小岗村为游客演出凤阳花鼓节目。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前来参观的游客特别多,为了弘扬地方文化,小岗村安排多场演出,邓凡兰演唱的原生态凤阳花鼓是每次必演的节目。

凤阳花鼓产生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是根植于凤阳民间的传统戏曲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凤阳花鼓最初的表演形式为姑嫂二人说唱,一人打鼓,一人敲锣,演唱曲目多为当时的民间小调。邓凡兰与陈玉芝是搭档,一个打鼓,一个敲锣,丈夫伴奏,她们的唱腔,保持着经典曲调,一下子就唱到了游客的心里。邓凡兰说这样能够更好地传承、发扬凤阳花鼓。从春夏到秋冬,他们往返于小岗村与燃灯社区之间,以饱满热情向观众演出凤阳花鼓经典曲目《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孟姜女》等,这些曲目游客喜欢,当地村民也百听不厌。

邓凡兰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花鼓女,回忆起小时候打花鼓的经历,邓凡兰至今记忆犹新。她说:“那时候没有车,都是步行,走到哪儿就唱到哪儿。外出打花鼓最愁的是住宿,有一年冬天,在南京东葛,他们唱到半夜,没有地方睡,最后在村头草堆边用稻草围着睡了一夜,当时正是大雪过后,周围都是白雪,第二天早晨,邓凡兰冻得站不起来。

1978年的冬天,凤阳县小岗村18位庄稼汉按下红手印,实行“大包干”,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幕。实行大包干以后,邓凡兰家分到了十多亩地,一家人的温饱问题解决了,她也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痛苦经历。改革开放迎来新生活,邓凡兰说:“大包干以前,出去唱花鼓,心里感到辛酸。现在,生活越来越好,我们拿起花鼓给游客表演,心里感到无比舒畅。”

近些年,原生态花鼓的传承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邓凡兰一直精神抖擞地出现在舞台上,打着花鼓,唱着那些融进生命里的民间小调。凤阳县文化馆副馆长肖庆红说:“你听过邓凡兰的演唱,会觉得很质朴,很动人,有一种吸引人的独特魅力。”2006年,凤阳县举办首届花鼓文化旅游节,邓凡兰登台献艺,演出了几个曲目。后来,凤阳县编写《凤阳花鼓全书》,多次找邓凡兰录制花鼓小调。这几年,邓凡兰表演的次数更多,电影《岗上梨花开》开机仪式、《大家写凤阳》采风活动、媒体采访团到小岗采访,她都表演了原生态凤阳花鼓。2018年5月,邓凡兰被认定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如今,她还想积极申报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一辈花鼓女渐渐老去,邓凡兰有一种紧迫感,那就是要把原生态花鼓传承下去。她让识字的丈夫把自己唱的曲子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册,还向周边的人传授花鼓技艺。她也多次接受当地学校邀请,到学校向孩子们传授凤阳花鼓。在社区,她教会了一批又一批花鼓女,王美华、杨朋彩、张如珍、李明松、朱仁华等人现在都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在小岗村,她更是导游心里的偶像、游客心里的明星。一有时间,她就把导游们聚在身边,手把手教他们演唱凤阳花鼓。

邓凡兰的坚守,让原生态凤阳花鼓至今仍活跃在这片土地上,咚咚的鼓声、锵锵的小锣,婉转的小调,讲述着他们所经历的故事。邓凡兰说:“现在国家富强,百姓安康,打起花鼓,歌唱这太平盛世,我越唱越开心。凤阳花鼓是我们凤阳的宝贝,我要把原生态花鼓一直传下去。”(通讯员 陈友田 记者 周连山

    相关新闻
省图书馆小岗村分馆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