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就业困难群体难在哪?我省采取了哪些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记者就此对话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精准施策促就业
对话人:省人社厅就业促进和失业保险处处长 程宗录 合肥市人社局副局长 刘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6-21 08:26:54 责编: 武静

记者:就业困难群体包括哪些人群?他们容易遇到哪些就业难题?

程宗录:就业困难人员指因身体状况、技能水平、家庭因素、失去土地等原因难以实现就业,以及连续失业一定时间仍未就业的人员。主要包括:登记失业3个月以上零就业家庭成员和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登记失业6个月以上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失业人员、失地失林人员、残疾人、高校毕业生,以及登记失业9个月以上长期失业人员。

刘峰:就业困难群体就业难主要集中在市场就业能力低、岗位需求单一、精准对接不及时等。因此,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必须依靠政府力量的介入,实行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给予困难群体以相应的政策扶持。

记者:我省近年来采取了哪些措施助力困难群体就业?成效如何?

程宗录:2021年度,我省共帮扶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全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一是优化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流程。在全国率先建成安徽省“阳光就业”网上办事系统,就业困难人员认定等就业帮扶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通过大数据比对,简化证明材料,优化审批程序。二是鼓励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对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并以个人身份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照每人每月给予350元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职工养老保险补贴为每人每月450元)和100元职工医疗保险补贴,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多渠道灵活就业。三是支持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对企业自行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给予社保补贴和岗位补贴,引导企业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四是开发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开发公益性岗位,为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就业的困难人员提供兜底安置。五是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以零就业家庭人员等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提供针对性就业帮扶。建成安徽省“智慧就业”服务平台,主动为服务对象定制并推送失业登记、就业困难人员认定、公益性岗位对接等个性化的就业服务,持续提升群众政策获得感和服务满意度。

记者:《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对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给出了专门对策,应如何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刘峰:根据全省暖民心十大行动中的《就业促进行动方案》要求,今年1月至5月,合肥市新开发2351个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1.27万名就业困难人员。积极开展“三公里”就业圈工作,目前,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平台注册企业达3.17万家,在线岗位需求11.21万个,累计登记求职14.11万人,成功就业1.6万余人。创新开展“政府免费帮您找工作”活动,依托12345市长热线接听、受理登记,通过市人社局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和国有人力资源公司开展及时对接,免费提供岗位快速匹配、信息及时推送等“点对点”服务。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3254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余人。

下一步,合肥市将深入开展“政府免费帮您找工作”活动。落实定期联系失业人员制度,完善就业困难人员档案,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建立一批职业指导工作室、工作站,提供针对性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每年开发公益性岗位1万个左右,托底安置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困难人员。2022年,在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开发疫情防控员、社区管理员、安全信息员等临时性专项岗位4200个,安置有就业意愿的因疫等原因失业人员,由财政资金给予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完善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措施,及时将各项帮扶政策落实到位。依托社区“三公里”就业圈,压实基层工作责任,兜牢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底线,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 记者 范孝东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