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安徽的“两个更大”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18 11:05:39 责编: 武静

“两个更大”,在安徽正在成为现实。

“两个更大”指的是,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020年8月18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安徽考察。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好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高质量发展,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美好安徽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安徽的重大任务,也是安徽的时代使命。”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这样写道。

这两年安徽受到的关注不少,外界对安徽印象也有很多:把科技创新“底牌”打成“王炸”的创新强省、从农业大省到制造强省的“逆袭者”,当然,还有中国经济十大强省的新晋者。

这些进步以及由此获得的印象和评价,都归结于“两个更大”。

图片

△今天,《安徽日报》刊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纪实报道。

更大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努力探索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安徽加快实现了“四个跨越”:从经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靠前、人均居中的跨越发展,从“科教大省”向“科技创新策源地”的跨越发展,从“传统农业大省”向“新兴产业聚集地”的跨越发展,从“内陆腹地”向“改革开放新高地”的跨越发展。

安徽生态文明建设的外溢效应覆盖到沪苏浙等更多省市,安徽流出去的长江水都是II类水,水质超过饮用水源标准。新安江是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每年向千岛湖输送近70亿立方米干净水。安徽建成总面积超过100平方公里的“环巢湖十大湿地”,这在我国淡水湖治理中是一个创举。

△巢湖(剑心/摄)

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这“三地一区”是安徽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蓝图。

打造“三地一区”的进展和成效,充分展现出安徽在构建发展格局上的更大作为。

海内外敏锐的企业家和观察者们已经注意这一点。

8月中旬,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新任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到任不久便到访安徽。“安徽营商环境好,产业配套条件好,发展潜力大,是投资兴业的沃土。”他说。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曹茜芮在《人民日报》上谈到,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安徽等省份已经发展成为国家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这不仅有利于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更有助于加快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

更大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8月中旬,合肥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产生45.22万高斯稳态磁场,打破由美国保持23年的世界纪录。这个达到地球磁场90多万倍的强磁场环境,有利于科学家们发现物质新现象、探索物质新规律,开展诸多交叉学科的前沿研究,产生更多科研成果,孕育新兴产业萌芽。

大科学装置是推动重大科学发现的利器,也是抢占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制高点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安徽共布局建设了12个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等3个大科学装置已经建成,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2个装置在建,成为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的重要支撑。

图片

△大科学装置聚变堆主机关键系园区(徐旻昊 摄)

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首个国家实验室落地安徽。祖冲之号、九章、“人造太阳”、海丝一号等国之重器相继问世。全超导托卡马克运行再创世界纪录,全球最紧凑型质子刀治疗系统研制成功,动态存储芯片实现量产。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体系,走宽“科创+产业”路子,产业创新成为安徽跨越发展的支撑和脊梁。

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制造业提质扩量增效、服务业锻长补短,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计划正在落地。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十大新兴产业异军突起,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均超过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倍以上。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94.1%,集成电路增长50.8%,移动通信手机增长34.9%。海螺集团加快数字化转型,企业效益居世界同行业首位,去年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315位。

为创新团队赋能,向市场主体赋权,制度创新打造要素集聚的“强磁场”。健全首席科学家、经费包干制等行之有效的体制机制,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积极性。全省平均每天新增近8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021年全省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18户,是近10年来最多的一年。

图片

△安徽创新馆(徐旻昊 摄)

安徽提出,建设经济强的创新安徽、格局新的共进安徽、环境优的美丽安徽、活力足的开放安徽、百姓富的幸福安徽。

创新引擎的强劲动力,驱动安徽经济总量持续壮大,质量效率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安徽生产总值突破4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今年上半年,尽管面对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冲击,安徽生产总值仍跻身全国十强,增速居长三角首位。美好安徽建设不断取得更大进展。

△夜合肥(剑心/摄)

实干

“落实好纾困惠企政策,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的重要指示。

疫情冲击之下,企业难点堵点多,最需要提振预期和信心。今年以来,安徽开展多轮“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 优环境、稳经济”现场集中办公,面对面收集难题,点对点惠企纾困。

“安徽很多干部在产业发展方面有很高的专业化水平,工作起来比创业者还要勤奋,这让我们十分感动。”创立于深圳的仙芈智造公司负责人黄明乐说。

今年5月份,这家公司决定在蚌埠市建设新型智能功率模组研发生产基地项目。

企业的信心和预期得到实实在在的提振和改善。“省市领导有信心,我们更应该有信心,一定能渡过难关”,一位企业家面对安徽省委主要领导时说出心里话。

崇尚实干,才能全力实现“两个更大”。

安徽把忠诚尽职、奋勇争先作为工作导向,推动全省上下形成比服务、讲奉献、重实干的浓厚氛围。立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个“最大省情”,谋划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暖民心行动等真招实措,明确提出,让标兵越来越近,追兵越来越远。

今年以来,安徽扎实改进工作作风,为民办实事,为企业优环境。这被称为“一改两为”。

安徽各级领导干部先后开展“新春访万企、助力解难题”“优环境、稳经济”现场集中办公,上半年共收集各类问题3.7万个、解决率达95%。

安徽每季度初组织实施重大项目开工,每个季度末召开市委书记、市长季度工作会,构建闭环式工作推进、调度、督查机制。三季度初,第三批全省重大项目开工942个、总投资6675亿元。

安徽出台进一步改进作风、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提质扩量增效等政策,打出改进作风、惠企利民、稳住经济的政策组合拳。建立比学赶超制度,激励全省上下学先进、找差距,竞相发展、争先进位。

图片

△夏日傍晚(徐旻昊 摄)

为民

更大作为,体现在“小切口”上,更显得温暖、接地气。

今年5月,安徽集中拿出150亿元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包括就业促进、新徽菜·名徽厨、老年助餐服务、健康口腔、安心托幼、快乐健身、便民停车、放心家政、文明菜市、老有所学等。

针对疫情对就业的冲击,安徽以超常规力度推动岗位供需对接,提供各类岗位55万个,上半年安徽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5.5万人。为了缓解群众口腔医疗费用负担,将15项口腔类医疗服务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菜市场是家家户户天天要去的地方,安徽通过开展菜市集中整治和改造提升,解决部分菜市“臭烘烘、湿漉漉、黑乎乎、乱糟糟”的问题。

停车难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痛点,安徽实施了便民停车行动,计划到2025年新增城市停车泊位183万个以上。

图片

△肥西丰乐镇万亩荷园。(徐旻昊 摄)

安徽省级领导干部还带头赴各地开展大接访,从住房拆迁安置到教师工资待遇,从政府拖欠企业赔偿款到个人低保办理,群众各类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接访后很快得到了落实。安徽出台《省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接访下访和阅批群众来信工作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对领导干部接访下访的职责、流程、频次等均予以明确,清单化、闭环式抓好信访事项落地落实,将“接访不走过场,写信真管用”固化为制度性安排。

安徽省委书记郑栅洁说,群众和企业,关系民生、关系发展,这是根本宗旨和第一要务。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干在实处”的韧劲、“将心比心”的态度,用干部的真心换取群众的安心,用干部的操心提振企业的信心。

今天的安徽,政治环境不断改善,经济环境稳中向好,社会环境安定有序。全力实现“两个更大”,这是最有力的保障。

(记者 胡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