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在路上,探寻科教名城的文脉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8-19 08:09:22 责编: 武静

合肥文脉积厚流广。一条条记载着合肥文教记忆的道路,彰显地域特色,延续文化根脉。把根留住, 向着新时代阳光雨露开枝散叶,城市在新时代秉持文化基因,勇猛自信转身,拓展全新文教科创之路。那一束光,从历史照进现实,照亮长三角科教名城的美好未来。

书香盈路是文脉

——合肥的城市道路一般较为平坦,但蒙城路的南端,有一段饶有意味的坡路。沿街而上,感受求学的“崎岖”,探寻绵长的文脉

最能代表合肥文教繁盛历史的是庐州府学。蒙城路与安庆路的交口处,就是庐州府学旧址。据有关资料记载:庐州府学最早建于唐武宗会昌年间(公元841年—845年),盛于北宋,距今有1170多年的历史。宋代庐州府学有教授52人,包拯、马亮、姚铉、凌策等一批中国历史名人都从这里走出。

庐州府学不仅是合肥子弟治学之所,更是士民祭祀先贤、涵养文脉的文教圣地,它在教化民风、维系人心方面发挥社会功能,因而历久不衰。清乾隆年间重修,改为学宫,市民称之为文庙。中轴线上,戟门、棂星门、泮池、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崇基杰栋,高广宏丽,体现了地方学宫的一般特点。但其中的状元井、笔架山为其独有,与众不同。

当时的笔架山十分“神圣”,每逢入学、赶考之际,学子们一定要攀上高约六米的山顶,祈愿金榜高中,荣登鳌头。如今,在合肥政务文化新区,有一条新的笔架山路。而坐落于老城区城隍庙以西的庐州府学内的笔架山,已在沧海桑田的社会变迁中消失,但从那一段饶有意味的坡路骑行而上,还能感受到书院山路求知启慧的崎岖不凡。

现在,附近的城隍庙,商贾云集,鳞次栉比的商号纵横铺排。路边那一块块笔庄、泥金纸老字号、文房四宝之类的招牌,以及空气中氤氲的笔墨、水粉、油彩和碑帖的清香,让人恍惚感到与旧时光相遇。

1929年,新学兴起,省立合肥第六女子中学迁入其中。1956年,创办中学时,定为“安徽省合肥市第四中学”,2009年秋,并入合肥六中。透过原合肥市第四中学的围墙,园内保存的一些传统建筑,雕梁画栋,古色古香,依然散发着浓烈的书卷之气。

而今,驱车驶上滨湖新区宽阔的天津路、迎淮路,一望无际的八百里巢湖浪涛拍岸,眼前呈现崭新明亮的合肥四中新校园,耳畔萦绕着琅琅的的读书声:“以梅兰竹菊为友,与琴棋书画作伴;遵四方景贤之教诲,涵四季韵动之灵秀……”“为爱而生,向美而行,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当代“文翁”擅化俗

——从庐州府学到合肥四中,从庐阳书院到合肥一中,从老城区到滨湖新区,桃李竞艳,春风化雨,合肥文教之路与时俱进、延向湖天

赤日炎炎,一脚踏入绿树成荫的环城路,顿觉凉爽许多。从环城南路拐进一条弯曲的支道——龚湾路,这里是清初“江左三大家”之一龚鼎孳的故里,小巷深处永红路小学内,尚可寻见“龚家祠堂”的勒石。再往前不远,就是老合肥一中。

合肥一中前身是庐阳书院,据《嘉庆·庐州府志》介绍:原名横渠书院,创建于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在清中晚期,是在经师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著名书院。

“在清代书院最为昌盛时期,安徽书院有200多所。”同行的资深文史爱好者说,“合肥闻名遐迩的书院就有:庐阳书院、包公书院、肥西书院、肥东的青阳山房、巢湖书院以及庐江的莲溪书院、崇正书院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全国地方书院改为学堂。次年,李鸿章嗣子李经方,以庐阳书院旧址创办“庐州中学堂”。新中国成立后,这里定为安徽省合肥一中,成为合肥最优秀的中学之一,培养学子万千,包括中科院院士10人,还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中国空间技术领军人物、“神六”“神七”总设计师杨保华等一批杰出的校友。直到2009年迁出,原址现并入合肥六中。

如今的合肥一中整建制迁入最具发展前景的滨湖新区,占地216667平方米,是设施一流的现代化高级中学。校园紧邻的徽州大道,承载了几代合肥人临湖通江达海的期望。“滨湖第一路”,也撑开教育与人文崭新的一片天……

而在庐江县城,有一条移湖路,现在是最好的地块了。站在绿草如茵的堤岸看水,波光潋滟。公学始祖文翁,就从这里走出。

文翁,西汉蜀郡太守,庐江人。班固在《汉书》中评论说:“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他创建全国第一所郡学,因其校舍用石头建造而成,故名“石室精舍”,后人尊称为“文翁石室”。文翁创建郡学,是中国历史上由地方政府设立官学、推行官办教育的第一人,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如今,文翁小学、文翁中学就在移湖附近。由文翁引申出纪念意义的地名和景物,以特殊的意义和价值融入城市发展。

桃李春风科教城

——科教花开,映照辉煌创新路,蕴含着新时代的“科教名城”走向宏博深广大格局的基因密码

开车行驶在黄山路上,赏心悦目。这条路素有“合肥第一形象大道”之称,西连大蜀山,东接马鞍山路,经过科学大道、西二环路、怀宁路、潜山路、西一环路、金寨路、宿松路、桐城路等道路,是合肥市引山连水的景观路轴。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黄山路就被定为重要的城市轴线,于1998年拓宽改造,成为省城首条园林大道。

透过车窗,沿路生机勃勃,合肥工业大学(屯溪路校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东校区、西校区)、安徽大学(龙河校区)、国防科技大学电子对抗学院、陆军炮兵防空兵学院等,著名高校云集,让黄山路成为驰誉中外的“学府路”,让“第一形象大道”成为合肥文化气息最浓厚、学区氛围最浓郁的道路。

黄山路向西连接着创新大道、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大学走向知识创新、技术创新,走向不断接收、消化新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城市发展理念不谋而合,颇有意思,耐人寻味。

从政务文化新区开车进入经济技术开发区,沿着主干道翡翠路、丹霞路、石门路、九龙路、环湖路,形成了庞大的“大学群”,构成拥有10多万学子的大学城。

20世纪后期,合肥地区高校开始向南迁移,最终在金寨路以南,以翡翠湖为中心的地区开始建设各大高校,集综合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生活居住、产业发展为一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建设成开放式、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城区。

目前,大学城高校已达21所,其中有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安徽大学(馨苑校区)、安徽建筑大学(南校区)、安徽医科大学、合肥学院(南艳湖校区)、安徽财贸学院、安徽教育学院、安徽行政学院、安徽三联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锦绣校区)、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安徽艺术职业学院(丹霞校区)等,已是安徽高等科研教育基地。

走进蜀山湖畔的科学岛,岛上三面环水,绿树成荫,风光秀丽,幽静的道路边,坐落着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国家实验室……科教花开,铺就辉煌的创新之路,蕴含着合肥“科教名城”在新时代走向宏博深广、光昌流丽的大格局的基因密码。

合肥文脉蓄厚来远,宏大而流长。一条条记载着合肥文教记忆的道路,彰显地域特色,这是根脉所在。把根留住,沐浴新时代阳光雨露尽情开枝散叶,以文化俗,科教兴城,创新兴业,那一束光,从历史照进现实,也照亮长三角科教名城的崭新未来。

施维奇

    相关新闻
通报!第三批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复查认定名单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