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时光流转寄亲情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10 07:11:58 责编: 徐文娟

那天,儿子放学回来,兴奋地和我分享入选学校集体做月饼活动的好消息。

每提及中秋,我的记忆都会回到童年的那座皖北小城。好像并没有浓浓的桂花香,更没有甜甜的桂花酒,但一定有洒满院的月光、回味无穷的大块月饼。父亲乡村出身,尤其重视传统节日,中秋节前几日便早早买回月饼。当时的月饼通常用草纸包着,上面用一张红纸覆盖,再用细纸绳系缠成十字结,每一斤为一封,足有盘子大小,各种口味,五仁、莲蓉、豆沙等等。母亲偏爱五仁味儿,但我们最厌其中的红绿丝,每次都背着她围聚在一起,揪啊、抠啊,最后心满意足吃了馅里那甜齁的大块冰糖。家乡的中秋,是香甜的,就像吃了一口象征团圆的月饼,滋润了味蕾,丰盈了内心。

中秋走亲戚,必须送月饼,且讲究送双数,忌讳单数。父亲推着自行车走在前,左边挂一袋水果、右边挂两只活蹦乱跳的大公鸡,我和姐姐拎着月饼跟在后面,满心欢喜。最喜欢去的是姥姥家,两个姨娘、四个舅舅,表妹表弟们,二十多口人欢聚一堂,处处欢声笑语。女人们厨房里忙活,男人们杀鸡摆桌也不闲着,孩子们吃月饼、捉蜻蜓、钓小鱼,那个简单纯朴的县城小院里,一片欢乐祥和。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家家都不富裕,亲戚间更在意的是“走动”,而不是礼物的多寡。走亲戚,走的是亲情。

我常和儿子描述当年的八月十五。但斗转星移,他的中秋节里,大团聚、走亲戚,已然疏离,更多的是各种口味的甜美月饼和能够自由放飞的中秋节假期。幸而,风俗变了,传统节日的情感没有变:他了解中秋镌刻着历史,始见于《周礼》,盛于唐宋,对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深谙于心;他深爱苏轼的《水调歌头》,懂得月的阴晴圆缺中,有说不尽的悲欢离合。

中秋,是期待团圆的,祭拜祈福也好,相聚庆祝也罢。当一家人围坐桌前,分享喜乐,感恩彼此,我满心欢愉。幼时,当父亲静静看着我和姐姐围在桌前专心抠红绿丝的憨态时,心中定也是这般满足与欢愉。

穿越千百年时光,希望我们永远留存“人月两圆”的美好希冀。(记者 王慧慧

    相关新闻
诗人的中秋与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