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乡间秋趣润心田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09-10 07:11:58 责编: 徐文娟

今年的夏天持续高温,为历年罕见。突然一夜间,没有任何过渡,早晚的气温降了下来,户外的山色变得五彩斑斓。

秋天就这样到了。

可能是年龄大了喜欢怀旧,小时过中秋的一些碎片印象又浮现在眼前。

在徽州,中秋是除了过年之外最重要的节日。在物资匮乏的那个年代,过中秋不仅意味着能吃上一小块月饼,还是小孩们欢乐的节日。

记忆中,中秋节那天,从早上开始,村里的大人便开始给孩子们扎“中秋炮”,也就是将稻草编织成发辫状,中间夹些细小的树枝之类,长约五尺,约手腕粗细,浸入水中数分钟,高高抡起甩在石板路上,响亮如放炮之声,名曰“中秋炮”。

中秋夜,家家户户都得吃团圆饭,即便贫穷之家也要比平时多添几个菜,把月饼切成几块,一家人热热闹闹聚在一起。

晚饭后,皓月当空,在大人们前后照料下,一大群10来岁的孩子人手一根“中秋炮”,从村头打到村尾,长龙般的队伍一路甩打,震耳欲聋,久久回荡在山谷中。

巡游到村外时,不时有大人溜到路旁的菜地里摘些南瓜冬瓜之类的悄悄放入怀中,大家都装作没看见,这便是徽州中秋偷菜不算偷的“摸秋”习俗。小时候不懂“摸秋”为啥,长大了才知是祝愿得子的意思。

打了“中秋炮”回家,家家户户在门前支起小桌子,围在一起喝茶赏月。村里有些文化的长者也开始说书,说些嫦娥奔月的神话、月饼上小油纸的故事,抑或薛家将征东征西之类的传奇,直到下半夜全村人才陆续歇息。

现在想想,小时候过中秋的那种快乐很难感受到了,不单是因为现在的物质和文化生活不再匮乏,而是我们面对繁杂的世界失去了童真和童趣,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一种成长的代价。

乡村旅游的出现,让徽州农村晒秋、舞草龙等民俗又开始回归大众视野。趁着美丽秋色,让我们抓住“后青春”的尾巴,走进徽州乡村,寻觅儿时的记忆。(记者 吴江海

    相关新闻
在同一轮明月下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