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积极改善民生,着眼于人民安居乐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补齐民生短板,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民生是党的执政之本,是最大的政治。在安徽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孙中锋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民生保障和社会治理等重点工作,聚焦理论研究,推进社会建设。在实地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和急难愁盼问题,对民生保障的重点领域进行动态调整。如省民生工程项目连续多次进行动态调整,有增加有退出。在社会治理上,全省成立了以安徽大学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为代表的若干社会治理研究智库,部分市、县(市区)、街道(乡镇)探索建立社会治理学院,部分地区县、乡两级社会工作站已经实现了全覆盖。智库和相关研究机构加强理论创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两应型党组织建设”“从三社联动到五社联动的新型政社互动模式”“一体两翼社区治理模式”等理论成果。
“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水平的提升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社会保障。”孙中锋认为,当前,省委、省政府十分注重政策创制,通过体制改革、机制创新、制度健全来实现“行政有效”和“治理有效”的双赢。
通过规划,引领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的发展方向。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无一例外地都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作为主要发展内容,明确在涉及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文体服务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重点任务,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和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畅通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渠道。各级党委、政府是民生改善的责任主体,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坚持“系统观”,强化系统思维,促使改革任务与民生目标、社会治理目标有机统一,使民生改善、社会治理领域的各项改革产生联动效应。如在脱贫攻坚决战中,我省坚持五级书记抓扶贫,脱贫攻坚工作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移风易俗、产业振兴等举措综合实施,全省31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全面摘帽,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484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取得决定性胜利。
建立公正的监督评价机制,保证民生改善和社会治理成效。目前,全省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都已建立了科学有效的监督考评机制,通过规范督导、监察和考核进行过程性监督;通过引入第三方评估、上级考核、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监督、舆论监督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监督;强化责任评价,构建责任追究、处罚机制。
“民生连着民心,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反复出现的问题、反应强烈的问题,也是老百姓感受最深的问题。”在孙中锋看来,十八大以来,省委、省政府通过系列专项行动,从解决人民群众身边事、关心事、愁难事入手,真正使民生改善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真正实现了从“获得”向“获得感”的转变。如正在持续推进的10项聚焦“关键小事”的暖民心行动,就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民生服务就在身边。
从“城市生活驿站、幸福生活驿站”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更是基层社会治理改革的内涵。全省各地区各部门依托党建阵地,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推动党建工作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机融合。“五社联动”“街道(乡镇)社工站建设”“新市民计划”等富有特色的专项行动,使制度优势转化为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记者 李明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