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从“银针行动”到“共享智慧中药房”——
明光守住“百草” 做实基层诊疗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2-10-28 08:18:54 责编: 武静

明光市中医院中药标本室,共展出本土中药标本400多种,成为青少年学习中药材的基地。聂琴琴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处于“秦岭-大别山”南北分界线最东端、江淮分水岭之上的明光市,拥有极其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中医药应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从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银针行动”到便民利民的“共享智慧中药房”,从普及中医药文化到推进中药材产业化……明光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中医“知、信、学、用”蔚然成风,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落地飘香。

“银针行动”适宜技术进乡村

秋分时节,记者来到明光市涧溪镇鲁峰村卫生室,中医治疗室里艾烟升腾、药香氤氲,几名患者趴在治疗床上,背上或扎着针灸针,或背着艾灸盒,或扣着负压罐。村医柏长峰正轮流为患者捻针、拔罐、推拿、调整艾灸盒的位置。

“像腰椎间盘突出、肩周炎、关节炎这些毛病,大家都习惯到我这里用中医疗法来治,周边乡镇甚至江苏盱眙的患者也来这里,有时还要提前预约、排队。”柏长峰告诉记者,在10多年前,当他才到村卫生室工作时,很少有村民来看病,中医缺乏设备、器材、药材,更是无人问津。

现实巨变的源头,是市里开展的“银针行动”。这要从明光市在新时代整理、弘扬独特的中医药传统文化讲起。

特殊的地理气候,多样的地貌类型,造就了明光市品种多样、品质道地的中药资源。宋代《本草图经》中,安徽产药材图共51幅,滁州地区药材图就有35幅,居全国之首。2011年8月,国家启动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试点, 据初步统计,明光有木本中药植物约200种,草本中药植物1000多种,草药资源种类占全省中药资源的三分之一。

丰富的中草药资源,涵养老百姓用中医药看病治病的传统,民间中医世家代代相传。然而,直到2013年明光市中医院搬迁扩建之前,中医药在明光的普及程度并不高。

“当时即使在我们中医院,中医的成分也不足。直到搬迁扩建后,我们把散落在各地的中医特色疗法汇聚起来,并对基层中医医师进行规范化培训,帮助他们提高诊疗技术,带动年轻医生,一步步把中医药发展起来。”明光市中医院党委书记杨萍说。

2019年,明光市创建成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同时,“中国针灸学会明光专家工作站”落户明光市中医院。同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下发。在省市卫健部门的支持下,明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暨“银针行动”,以明光市中医院为“龙头”,全力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

集中培训,跟班轮训,分片培训,每周一村培训,个性化、菜单式培训……明光市中医院采取“请上来、送下去”的办法,举办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班和中医知识讲座,鼓励基层医务人员“西学中”“护学中”,并成立专家指导组进行全覆盖巡回督导。

事业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明光市财政每年在医改经费中单列200万元、在中医药预算经费中单列50万元,用于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人才培养、设备购置和奖补等。实施中医药服务医保政策,从医保基金总额预算中单列1000万元,用于激励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同时,遴选12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引导群众在基层就诊。

目前,像柏长峰一样的中医遍布明光市城乡,全市17家基层医疗机构均建成了中医馆,能够开展10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133个村卫生室均设置了中医诊疗室,能够开展6类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

“通过财政持续投入,全市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率达100%,乡村两级中医馆(阁)实现全覆盖,全市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人次占比31.5%。”明光市卫健委副主任张树忠说。

“龙头”引领 心手相传杏林茂

作为明光市中医院医共体成员单位,明光市石坝镇卫生院如今已挂上了“明光市中医院石坝镇分院”的牌子。记者走进这所乡镇医院,感受到的是浓浓的中医味儿,中医养生知识介绍随处可见。“针灸推拿科”室内,中医师周梅正在为患者进行针灸、拔罐、推拿治疗。

“58岁的杨照云颈椎病严重,来治疗6次,花了400多块钱就大为好转,之后她把妈妈和女儿也带过来做中医治疗。看到她一家人‘整整齐齐’、健健康康,我感到很欣慰。”周梅笑着介绍。

这个年轻的中医师,2018年从南京返回家乡明光,先后到明光市中医院实习、进修一年多时间,师从明光市中医院针灸科主治医师、安徽省基层名中医付加省。

“从示范给学员看,到指导带学员练,再到放手让学员做,我对徒弟是倾囊相授。”付加省说,周梅进修结束回到石坝镇卫生院工作,他这个医共体指导专家每周去一次,坐诊并指导诊疗。

为了给基层和年轻医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明光市利用好中国针灸学会、安徽省针灸学会专家工作站,市中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市中医院、上海交大一附院等建立医联体,联建专家工作站、专科联盟,并发挥市里现有的2个省级名中医工作室、2个基层名中医资源作用,让这些经验丰富的中医药专家提供零距离的教学指导。同时,实施人才引进、农村订单定向培养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今年与安徽中医药大学开展联合办学,举办为期两年的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专业知识培训班,目前在训学员69名。

此外,明光市中医院每年定期组织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集中培训和跟班轮训,组织编印《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层中医药协定方手册》等分送给基层医务人员,连续举办了两届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竞赛,以训促学、以赛促用。目前,全市共有执业中医师(含助理)255人,占执业助理及以上医师总数20.1%;中药学人员33人,占药学人员总数21.42%。

守住百草,方能花开四季;守住中药资源,才能杏林芬芳。前几年,明光市中医院与安徽中医药大学联合开展明光地区中药资源普查,建立安徽省首个县级中药标本室,展出本土中药标本400多种。

为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明光市先后引进艾缘科技、中艾实业、清山艾草等5家中药产品研发生产企业,带动发展艾草、金银花、杜仲等中药材种植12万亩。

广撒文化种子,耕好中医药“传承地”,明光市还成立中医文化社团,开通中医药信息微信公众号等,常态化开展“六进”“冬病夏治”和端午香囊活动,连续7年举办“中医膏方节”,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健身气功,培厚中医药文化土壤。明光市中医院还辩证定制了2个预防建议中医处方,免费发放预防汤剂、成药4440多付及熏灸用艾柱700多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作用明显,深受欢迎。

智慧赋能 中药惠民见功效

近日,71岁的明光市石坝镇农民阚绪凡在石坝镇卫生院看高血压,主治中医师姚正家诊断后,在电脑上给他开了一付中药,并将信息上传到市中医院的“共享智慧中药房”系统。

“下午代煎好的汤剂就邮寄到我家里。两周的量,仅花了240多元,又快、又方便、又便宜。”阚绪凡收到中药后惊喜地说。

针对过去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中药品种少、易霉变、品质难保证、抓药不精确且代煎时间长等弊端,明光市于2020年5月“归拢”所有基层医疗机构中药房资源,在市中医院建成全市共享的“智慧中药房”。中药饮片统一采购、管理、调剂、配送,统一在明光市中医院煎煮,免费快递到患者家中,实现线上开方、送药上门。此外,“智慧中药房”还有“智医”“智药”功能,系统可根据基层医师上传的患者症状、脉象、舌象等生成参考处方,必要时由明光市中医院国医堂专家会诊。

这个互联网智慧中医药服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建成,给明光基层中医药事业带来不小的跃升。

“减轻了基层医疗机构的设备、人力投入,保证了中药质量,降低了运行成本,减少了患者来回奔波的麻烦,提升了全市中医诊断、服务水平,打通了中医药服务‘最后一公里’。”杨萍介绍说,配药前药房还会对处方进行评估、筛选,不合格处方退回,配药后会生成二维码反馈给基层医疗机构,确保信息、质量可追溯。

自“共享智慧中药房”运行以来,明光市看中医人次稳步提升,今年1月至8月,接诊人次同比增长15.56%,开方人次同比增长44.93%,中药饮片代煎同比增长70.67%。“方便快捷,价格低廉,又不占药占比,因此医生和患者都对中药青睐有加,如今一个月中草药收入在3万元左右。”石坝镇卫生院院长怀继东说。

“如何提升群众认可度,引进和留住更多人才,让更多中医技艺进入医保目录等,这些问题还需进一步破解。”明光市中医院院长助理杜宏武谈到各种眼前问题,但依然保持乐观,他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这座伟大的宝库,伴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迎来传承创新发展新的“春天”。

■ 记者 罗

    相关新闻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喜庆堂”里吹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