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的奋斗人生中出彩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时代的江淮大地是创业者驰骋的乐土。
在淮北,李祥忠身残志坚,将家乡的石榴卖到了全国各地;在合肥,吕盼稂勤耕不辍,努力走在人工智能产业链前端;在黄山,俞元海回报乡梓,致力于家乡的生态康养产业建设……如今,从淮北到江南,处处活跃着创业者的身影。他们的创业旅程是江淮大地创新创业热潮的一个缩影。
创业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2022年,我省出台创业安徽行动方案,频频推出激励创新创业的真招实措:开展多种形式大众创业,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返乡人员创业工程;扩容升级孵化器、加速器等创业平台,完善创业支持政策,给创业者提供科技的引擎、插上资本的翅膀;支持各市县依托主导产业和比较优势,紧密结合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打造创业型城市……过去的一年里,我省全面开展创业安徽建设,“创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高频词。
鼓励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离不开一流的营商环境和浓厚的社会氛围。2022年“新春第一会”,省委即部署“一改两为”,要求以一流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刚刚结束的省两会提出了“营商环境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目标。要倾心倾力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尊重、理解和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业创造,成为弘扬企业家精神最鲜明的态度和最有力的行动。这无疑让众多创新创业者对未来充满期待,信心倍增。
大凡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每一个成功者,曾经都是一个创业者。新的一年,愿身边的你我,都能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创新创业中出彩圆梦,在创新创业中书写时代华章。(子 航)
在阜阳市阜南县张寨镇新集村笑儿泡菜助农直播基地,返乡创业女青年张一墨(中)进行网络直播线上推销泡菜农副产品。通讯员 王彪 摄
高速摄像“合肥造”
吕盼稂
春节期间,记者走进位于合肥市包河经济开发区的富煌新视觉研发中心,探寻一种特殊的“合肥造”高速摄像仪——实现以0.000001秒的速度,将子弹出膛、水滴坠落、足球射门等转瞬即逝的景象完美定格。
这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千眼狼”高速摄像仪,将被国外技术垄断的高端整机产品市场凿开一个口子,实现高速摄像每秒100万帧的突破,且目前仍在不断刷新纪录。它的研发单位就是富煌新视觉研发中心的合肥中科君达视界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一家颇具特色的高科技企业。
记者见到“千眼狼”创始人吕盼稂时,他正与团队进行技术交流。吕盼稂是合肥市“庐州创新英才”,安徽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在皖创新创业项目“高速CMOS图像传感器芯片研发及高速激光三位扫描检测设备产业化”核心成员。1996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十几年来一直在象牙塔内求学、工作。谈及创业初衷,吕盼稂回忆说:“高速摄像仪对科研很重要,以前做实验使用的高端仪器全部依赖进口,不仅价格昂贵,对接和服务也非常麻烦。”
2011年,吕盼稂博士后出站,带着师弟开启创业路,一间民房、几台电脑,却瞄准国际赛场,投身人工智能“赛道”——高速视觉板块,专注高性能高速摄像仪产品研发。
据了解,一台完整的高速摄像仪包含10种核心芯片及400多种元器件。他沉下心来,从基础性研发做起,挨个攻克难关。三年时间,他们团队成功研发了第一台高性能高速摄像仪。
2017年,人工智能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团队敏锐地抓住“风口”,顺势启动作为人工智能系统感知基础的超高速摄像仪研发。2020年,经过两年半的日夜攻关,一台超高速摄像仪面世。自此,国内唯一成熟商品化的高速视觉产品落地,我国高速摄像技术产业化发展实现弯道大提速。
近年来,吕盼稂团队还主持完成及承担研发国家级高端仪器进口替代项目、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安徽省科技重大专项等10余项,公司与中国科大发起成立“高速机器视觉图像测量与分析”联合实验室,致力超高时空分辨率新视觉前沿技术研究。多项创新产品或系统获得安徽省新产品认定、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
2021年,团队自主研发的“雷管自动检测系统”入选合肥市示范应用场景项目;2022年,公司获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入选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合作企业。目前,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君达超眼”高速视觉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领域,并在我国火星探测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科学研究任务中发挥作用。(通讯员 郝梦瑶 王嫣然 记者 许根宏)
康养领域“开拓者”
俞元海
“健康与旅游相辅相成,没有健康的体魄,就没有快乐的旅游。”高中毕业后,俞元海走出黄山,从合肥到杭州,再到广州,从旅游行业起步一路打拼,逐渐与健康领域结缘,在深耕健康旅游市场的同时,在国内率先推出“百岁+”精准健康管理计划。
2020年,俞元海带着团队回到家乡,启动了“黄山传承健康中心”一期项目,投资4.5亿元创办华泽中西医结合医院,打造华泽“百岁+”健康管理中心和“院藏徽州”智慧康养基地。
“我在乡村长大,耳闻目睹父老乡亲对健康的渴求。打记事起,我就有一个愿望——尽自己最大努力,让更多的人远离病痛,健健康康地快乐生活。”俞元海说,他在杭州曾从事基因检测产品的销售,开始介入健康行业,客户常常询问做完基因检测之后该怎么办?由此,他意识到单一产品和服务,无法满足客户的所有健康需求,于是便带着团队南下广州,花了三年时间打造“百岁+”精准健康管理计划。
无论是健康管理,还是智慧康养,都离不开技术支撑。到广州后,俞元海联手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企业达安基因、大健康产业孵化器达安创股等30多家企业,创立了粤港澳大健康高新产业联盟,为“百岁+”计划提供技术支撑。
对俞元海来说,回到黄山既是创业也是圆梦。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建医院,引进发达城市的医疗资源和国内外一流的医疗设备,着手构建精准预知、动态监测、主动防御的健康管理体系。
俞元海告诉记者,多业态康养产业是健康中国蓝图下的新蓝海,而黄山市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和文化积淀,又是新安医学的核心发祥地,无疑是康养产业的“兵家必争之地”。他认为,这几年,黄山市全力振兴新安医学,大力发展生命健康产业,着力打造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城市,回到家乡发展健康旅游产业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其兴可待。
医养、康养作为健康旅游的细分领域,不仅是一种健康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健康服务内容。身为广东传承健康旅游服务有限公司和黄山传承新安医养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俞元海似乎对“传承”有着特别的执念:“老祖宗传下来的养生智慧、新科技催生出的健康理念,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倍加珍惜、传承创新。”
传承是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温暖。俞元海认为,守护健康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系统性、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体系,需要市场生态、技术生态、产业生态协同支撑。目前,他的团队正在编制黄山新安医学康养标准。下一步,将通过多种合作模式,在黄山市域的景区、酒店等游客集散地,植入“百岁+”健康管理中心,同时在歙县、黟县、休宁等地再布局5个智慧康养基地,丰富旅游业态,推动黄山健康产业多元发展。(记者 吴江海)
石榴产品“网上俏”
李祥忠
“欢迎大家来到‘金榴园’直播间!如果您喜欢健康食品的话,一定不要错过我们家这款酸酸甜甜的石榴汁……”
1月19日上午,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榴园村的一间民居内,两位声音甜美的主播正在网上推销石榴汁等产品。
“直播从上月推出。这段时间,石榴产品的销售额大幅攀升。”淮北金榴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祥忠高兴地告诉记者。
今年52岁的李祥忠,自幼患小儿麻痹症,为肢体四级残疾。他曾经骑着电动摩托车连续行驶6058公里,凭借坚强的毅力几乎游历祖国的山山水水。除了酷爱摩托车和旅游外,他还是一位历经坎坷却依然自信自强的创业者。
作为土生土长的榴园村人,李祥忠曾经营过摩托车销售店、开过超市。得知老家榴园村石榴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李祥忠的创业梦再次“满血复活”——回老家再次创业。回村后,他发现老家的石榴皮薄、多汁,而石榴深加工产品在国内却为数不多。“我觉得,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发展石榴深加工产业将是一个朝阳产业。”李祥忠说。他注册成立了淮北金榴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在榴园景区内开了一家土特产超市,塔山石榴、自酿石榴酒、石榴酒豆等商品一应俱全。
为适应“互联网+”时代,积累了丰富销售经验的李祥忠萌生了把生意做到网上、拓宽销售渠道的想法,他开始琢磨开家网店。这时,淮北市残联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残疾人电子商务培训班,李祥忠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刚开始,网店无人问津,产品滞销。不过,我咬紧牙关挺了过来。”李祥忠自豪地说。
目前,李祥忠研发的蜂蜜、石榴酒、石榴汁、蜂蜜石榴茶4大系列23个单品分别在7个网络平台上销售。“2022年,公司销售额突破了400万元。同时,从榴园村收购石榴1000吨,并吸纳十多位村民就业。”李祥忠告诉记者,公司产品也从石榴深加工拓展到苹果、梨、橙子、桃等常见水果的深加工。
近年来,李祥忠多次被淮北市相关部门选树为残疾人创业创新典型,其公司开发的蜂蜜石榴茶被评为淮北十大旅游推荐产品。(记者 丁贤飞)
种植樱花富乡邻
司家朋
王宇
日前,记者来到了位于全椒县马厂镇玉屏村胡田村民组的龙山樱花基地。正在地里修剪枝条的基地负责人王宇和弟弟司家朋放下手中的修枝剪,与记者谈起了他们的创业故事。
今年40岁的王宇,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有份不错的工作,但一直有回乡创业的念头。2013年底,弟弟司家朋从青岛农业大学毕业后,同样面临职业选择问题。兄弟俩经反复商量后决定共同返乡种植樱花苗木。
“万事开头难。创业初期, 亲人们大多不理解。”司家朋说,看到家里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两个大学生都回村种地,父亲坚决反对,并把他们种的试验苗木连根拔起。
家人不理解,他俩就用行动来证明。王宇告诉记者,他们曾连续三年春节没休息过,从大年初一开始,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家嫁接苗木到深夜,每天如此。家人的“理解关”虽然过了,但更难的“技术关”却在等着他们。
“我们交的学费太多啦!”王宇说,因为从零开始,仅苗木嫁接选择什么样的砧木,他俩就失败了许多次——云南1万棵、山东2万棵、山西2万棵……一次又一次失败,几乎让他们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2016年底,他们只得一边打理苗木,一边贩卖水果。
尽管如此,他们仍咬牙坚持。转机出现在2017年春天,基地苗木卖了50万元,此后销售额逐年增长,去年达到300万元,种植面积也逐年扩大,目前已达1100亩。“事后证明,正是那段失败的经历,成了我们宝贵的财富。”王宇告诉记者,通过不断摸索,他们掌握了不同品种樱花的各种综合属性,并发表过专业性文章。许多从事樱花研究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基地考察、交流,南京林业大学等多家高校、科研院所还将这里作为科研基地。
目前,基地已有樱花品种150多个,其中他们培育的“龙韵”新品种已通过国家权威部门审定,还有5个新品种已通过国家初审。
据介绍,为了带动周边村民共同致富,基地除了吸收部分村民在基地务工外,他们还以合伙人的方式,带动其他村民创业,与当地一位青年合伙种植270亩樱花苗木。下一步,王宇兄弟俩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吸引更多当地村民加入团队,并配合政府一起打造樱花产业集聚区,促进乡村振兴。(记者 周连山)
“归雁”弄潮新时代
侯盛世
数九寒冬,位于泗县经济开发区的安徽盛品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车间里,生产正酣,几名装卸工人正忙着将五颜六色的包装盒打包装车。
“春节期间,年货类产品走量大,我们的食品包装盒供不应求。”公司负责人侯盛世一边和工人们一道干活,一边和记者拉呱。连日来,公司每天至少开来5辆物流大车,各类包装盒源源不断发往长三角。
侯盛世出生于泗县黄圩镇一个偏远村庄,2001年,他只身来到浙江杭州闯荡。缺乏专业技能的他,只能在当地一家印刷包装厂当送货搬运工。在之后的日子里,侯盛世先后做过厂里的仓库保管员、业务销售员,在印刷包装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看到时机成熟,侯盛世决定自己创业,当一回时代弄潮儿。2012年4月,他成立了杭州盛品包装有限公司,头一年就做得风生水起,年产值近4000万元,此后每年都上一个台阶,很快就收获了“第一桶金”。
近年来,得知泗县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侯盛世萌生了回乡创业、反哺家乡的念头。“离开家乡20年,特别能理解在外务工人员的不易,我想让更多的家乡人不出远门就能就近就业,多一点时间陪伴和照顾家人。”侯盛世的话语中饱含真情。
2021年4月,投资1.2亿元的安徽盛品印刷包装有限公司落户泗县经济开发区,在政府的支持下,建设、招工十分顺利。2022年10月,公司正式投产,没过几天,宿州当地一家知名食品企业就找上门来。这家食品企业的产品包装盒过去都是在广东定做,企业负责人实地调研后,当即和侯盛世签下一年的采购合同。
为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去年底,侯盛世引进了德国曼罗兰905印刷机,使企业一跃成为宿州市最大的一家专业印刷包装厂家,带动70名工人务工就业,人均月工资4500元。
今年,为增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省里出台了多项举措。侯盛世欣喜万分:“我这只‘归雁’要巧借‘东风’,飞得更高更远。”侯盛世说,“新的一年,我将带动更多的家乡青年创业打拼,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记者 何雪峰 通讯员 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