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新闻网 > 要闻
【两会观察】就业优先,保障最基本的民生
来源: 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2023-03-14 07:52:10 责编: 武静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近年来,我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启动实施创业安徽行动,多措并举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如何进一步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确保就业局势持续总体稳定?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精准施策,重点群体好就业

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省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创新实施“53353”拓岗举措,实施百万大学生兴皖行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服务攻坚行动,去年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94.9%。农民工就业达1998.2万人,同比增加17万人。

“随着稳经济各项举措进一步落实,经济持续向好势头会得到更好巩固,将带动就业需求扩大,增加就业岗位。”全国人大代表袁亮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发力,营造更加平等、宽容的就业氛围,让更多高校毕业生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农民工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农民工由于文化程度偏低,大多数从事技能水平要求不高的工作,缺乏主动学习技能的意识和基础,难以适应市场对劳动技能需求的快速转变。

如何让农民工从“体力型”转向“技能型”?“提升农民工技能水平要建立终身技能培训体系,深入分析农民工特点和职业发展趋势,借助数字赋能提升农民工技能培训质效,利用‘互联网+’技术探索建立农民工终身技能培训制度。”全国政协委员陶仪声说。不仅如此,相关部门还要鼓励新生代农民工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引导激励新生代农民工接受高等学历继续教育,提升文化和专业素养,提升在城市持续工作的能力,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今年,我省将着力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和二、三产业就业提质增量扩容行动,确保全省城镇新增就业68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5%左右。

搭建平台,兜牢底线暖人心

就业促进暖民心。去年以来,我省组织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大力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实现社区居民“家门口”就业。

“家门口就业,既能方便照顾家庭,又能实现增收,是许多人向往的就业方式。”全国政协委员钱家盛建议,有关部门要继续优化这项民心工程,建立辖区劳动力资源数据库,摸排劳动力和企业用工信息,实时更新、动态管理,聚焦劳动用工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搭建更多就业供需平台,帮助供需双方实现精准对接。

“三公里”就业圈政策的实施,让不少有就业需求的群众从中受益。此外,我省近年来对就业困难人员持续开展就业援助,加强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制定个性化援助计划,提供一对一就业援助,兜牢困难人员就业底线。

“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关系民生底线。”全国人大代表贾亮建议,针对身有残疾、享受低保、连续失业一年以上等人员,要健全帮扶台账,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同时,加强政策支持。对困难人员就业创业、提升能力给予有力支持;对企业吸纳困难人员就业的,给予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对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给予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支持;对从事灵活就业的,给予社保补贴;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给予职业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和生活费补贴等。

鼓励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新创业催生了大量经营主体,是稳经济稳就业的重要支撑。鼓励创新创业创造,要为创业者着力解决急难愁盼问题,营造更好的创业环境和社会氛围。去年,我省实施创业安徽行动,组织遴选认定首批10家省级创业研究院和6家省级创业指导大师工作室。举办“未来新徽商”特训营科大硅谷班等特色主题班,累计培训15万人次。

中小企业的做大做强离不开资金“活水”。“我国数量庞大的民营企业吸纳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是创业就业的主要载体。”全国政协委员许礼进表示,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困扰和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他建议进一步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对地方“信易贷”的支持力度,更好地为创业和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创业者需要经过系统培训,提高管理、经营素质,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从而提高创业成功率。“选择合适的项目很重要。”全国人大代表李杨建议,创业者可以从一些“小而美”的项目试手,多选择周期短、见效快、成本在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的创业项目。另外,要时刻关注国家政策,掌握行业动态,善于观察市场发展趋势和民众消费特点,从中发现创业机遇,提升成功率。

■ 记者 朱 卓 朱胜利 范孝东 李 浩 张 岳

    相关新闻